2020年12月26日,由中國孫中山研究會主辦的「首屆孫中山研究青年論壇」,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順利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世界歷史研究所,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等十餘所高校與研究機構的近60位學者出席。論壇開幕式由中國孫中山研究會秘書長杜繼東研究員主持,會長汪朝光研究員致開幕辭。
會議現場(一)
本次論壇共徵集論文16篇,圍繞「孫中山的政治實踐與思想」、「制度與社會」、「五四諸面相」、「歷史的塑造」、「民族與國家」等五個主題展開,採用一對一報告與評議的方式,全程既有深入而熱烈的討論,亦有中肯而切實的批評。
在「孫中山的政治實踐與思想」專場,盧華博士的《「兩個日本」論:一戰期間孫中山日本認識與亞洲想像的轉變》、周月峰研究員的《錯位的「戰場」:孫中山與胡適的「新文化運動」》、彭劍教授的《孫中山稱義和團為「匪」辯證》、馬冰潔博士的《孫中山致大隈重信密函與「二十一條」》四篇文章,均涉及對孫中山的評價問題。汪朝光研究員指出,孫中山是近代史研究領域少有的評價基本均為正面的人物。彼時身處於中國這樣的大國和弱國之中,孫中山具有強烈的抱負感,其在對日關係中的心態值得考量。杜繼東研究員談到,對孫中山的研究需具備世界史眼光,關於列寧與《布列斯特條約》的相關研究成果和評論,或可對孫中山的評價問題有所啟發。
在「制度與社會」專場,章博副教授的《清季軍機大臣副署制度的構建》一文,討論了清季立憲中軍機大臣副署制度的實施及艱窘過程。副署制度直接釀成「彈劾軍機案」,繼而發展為對「皇族內閣」的不信任,甚至對整個清廷立憲的懷疑。王果副教授的《「鄉村共和國」:清末民國共和政治的基層建構》,談到傳統中國的鄉村共和經驗從晚清到民初的學理與實踐發展,隨著國民政府鄉村建設實驗區和模範縣政策出臺和全面抗戰爆發,使「鄉村共和國」擴充自治組織延伸至社會國家,重新奠定共和國民治之基的道路戛然中止。池翔博士的《森林的政治:清末民初中國東北國有林制度的籌設、糾葛與成效》,考察北京政府時期國有林制度由部到省的推行過程,揭示國有森林的財政與法律糾紛對地方治理結構的影響。譚娟博士的《偽滿洲國親屬繼承法立法過程中的女性財產繼承權問題》指出,偽滿洲國親屬繼承法在將男系中心主義家庭制度法律化的同時,一定程度承認了女性的財產繼承權。對此,華銳博士從法律移植,法律多元主義和比較帝國史,以及俄、日法律在滿洲的互動等三種視野,發表了非常精彩的評議。
參與本次論壇的學者不僅關注孫中山其人其事,也放眼孫中山所身處的大時代。在「五四諸面相」討論專場,王波博士的《墜入煩悶之網:五四前後知識青年心態群像》,討論五四前後青年個體的煩悶如何匯聚成社會的煩悶問題。趙妍傑副研究員的《把情感帶回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浪漫面相》指出,五四運動是一場情感運動,新青年傾向在新興的社會與國家框架內或社會與國家框架之外解釋個體,個性解放也表現在對人生、社會和政治的浪漫主張,這對重新認識與理解五四有著重要意義。上述兩篇文章選題新穎、內容生動,引發在場青年學者的興趣與共鳴。在「歷史的塑造」專場,蔡炯昊博士的《亂世桃源非樂土——修承浩與民國<沅陵縣誌>稿本中的湘西地方社會》,透過不循舊例,在時間、空間上處於雙重邊緣地位的文本,窺見近代湘西地方社會變遷,同時反思地方志與現實情境的互動,從中揭示不同類型史料與史實間的曲折關係。潘建華博士的《北伐時期國民黨軍隊的兵站後勤體系建設》,梳理北伐時期國民黨軍隊兵站後勤系統的統籌和運作,指出其在保證戰時軍需物資補給方面較之北洋軍隊的優越性。來自北京大學的博士生盛差偲作為全場最年輕的學者,報告的《中共對國民黨組織建設的影響:<黨的建設>考論》一題,從國共文本比較的層面切入,探討抗戰時期蔣介石、熊式輝等人對國民黨的組織設計與革新,視角獨特、史料紮實,得到羅敏研究員的充分肯定與鼓勵。
會議現場(二)
在「民族與國家」討論專場,承紅磊副教授的《貌合神離:護國運動期間的梁啓超與日本》指出,梁啓超雖在護國戰爭期間接受日本援助,但基於不同目標,很快就與日本和國民黨穩健派產生重大分歧,雙方呈現一種貌合神離的關係。趙崢副教授的《尋求被統治的藝術:1930年代西南「夷族」代表的請願活動》,探討1930年代西南「夷族」要求國民政府承認其民族地位,保障其享有一定程度自治和參與國家政治的權利,進而揭示西南邊疆非漢族群代表如何在滿足國家需求的同時謀求自身利益的過程。李穩穩博士的《閱讀、觀察與交談:柔克義的藏區考察與知識獲取》,論述美國學者、外交家柔克義在19世紀末的兩次藏區考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知識,補充、修正和深化對藏區社會的認識,促進了其學術興趣和思想的轉變。在論壇的最後,與會資深學者還就青年人如何撰寫與修改、發表學術論文,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議與有益的指導。
在圓桌討論環節,李學智教授指出,人們的認識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研究亦是如此。李振武研究員評價本次論壇的文章細、題目新。他指出,孫中山研究已很深入,因而在原有基礎上的細化研究便非常有意義。不過,在把孫中山研究做得更細緻的同時,也需要有宏觀意識。例如,孫中山是通過何種途徑認識日本、認識世界的?我們不能簡單地用學者心態和身份,去揣測作為政治人物的孫中山在向列強尋求幫助時發表的一些言論。汪朝光研究員談到,孫中山的研究已經比較透徹,未來研究的突破方向不僅在孫中山本身,還在其所處的時代。近年來,隨著學界研究興趣的轉移,中生代學者逐漸減少,今後可把青年論壇繼續舉辦下去,從中發現新人,推出新成果。此次的參會論文體現了選題的新穎,寫作手法也與當年很不一樣,能夠看到學術進步的履跡。
中國孫中山研究會副會長廖大偉教授指出,孫中山與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偉大人物和關鍵節點,就歷史而言能與之比肩的不多。研究孫中山、辛亥革命具有凝聚華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意義。這一研究曾是熱點、顯學,研究的起點較高,選題的餘地也較少,但仍有拓展與創新的空間。青年學者要有擔當和胸懷,把這一傳統研究領域扛下來、傳下去。孫中山研究的未來希望還在青年身上。
2021年將是辛亥革命爆發110周年,「首屆孫中山研究青年論壇」作為一場預演,在熱烈而圓滿的氛圍中落下帷幕,期待未來能夠有更多青年學者加入進來,一道致力於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的研究。
孫中山研究青年論壇肯定會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