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人是生活在美洲大陸的土著居民,如果你仔細觀察他們的長相,就會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印第安人跟美洲其他族群在容貌上有很大差異,反倒是跟萬裡之遙的華夏子孫頗有幾分相似,是典型的黃種人。
1590年,法國學者阿科斯塔最先提出了「印第安人是從亞洲通過白令海峽來到美洲大陸的」觀點。此後,另一位法國學者金勒根據中國古代《梁書》的記載,認為中國史書中提到的「扶桑」最早指代的就是美洲的墨西哥,這也預示著中國古人很早就已經到達過美洲大陸。
到了1846年,英國學者梅德赫斯特在翻譯《尚書》時,注意到了武王伐紂前後殷商主力消失這一細節,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武王伐紂時可能發生了殷人渡海逃亡,途中遇到暴風,被吹到美洲。
這就是著名的「殷人東渡說」。
那麼印第安人真的是中國商朝人的後裔嗎?
國外學者的大膽猜想引起了中國學者的注意,1913年,興公在《地學雜誌》撰文稱:「近來,西方學者忽創一說,謂最初尋獲美洲大陸者實為中國人,其說以美洲紅印度人(印第安人)之語言形體皆與中國人相似為證,蓋猶在疑信參半之間。最近則有著名考古學家奈雲,偕人種學家數人,在墨西哥越萬滔地方尋獲泥制古像甚多,面貌確與華人無異,其衣飾亦稔為中國十數世紀之物……」。
此後,美國漢學家約瑟夫·尼達姆對比了中國和墨西哥出土文物,認為殷商文明和奧爾梅克文明(印第安文明起源)存在諸多相似,如都有複雜的求雨儀式,都有三角陶器,都有月宮玉兔傳說和玉石文化,美洲太陽神像也與中國壁畫的畫法相似。
此後,包括郭沫若、陳漢章、朱謙之等國學大師內在的眾多中國學者也都成為「殷人東渡說」的擁躉,並進一步考證出:殷商末年,紂王重用諸侯攸侯喜致力於開闢東夷。公元前1046年,朝歌兵力空虛被周武王所破。
紂王死後,留駐東夷的殷商移民和攸侯喜卻從史書記載中突然消失。殷商滅亡後,中美洲突然興起了奧爾梅克文明,而且帶有強烈的商殷文化色彩。
不過,我們仍不能據此認定「殷人東渡說」是確鑿無疑的。
首先是現有考證資料尚無法證明殷商文明和古代美洲文明之間存在直接聯繫。其次,也是最關鍵的質疑點:3000年前的殷人的航海技術真的可以橫跨太平洋抵達美洲嗎?沒有機械動力的木質船舶如何抵抗海上的狂風巨浪?淡水和食物問題又如何解決?
歷史地理學者根據太平洋暖流流向作出了如下設定:從中國東海出發,過濟州島和九州島,出津輕海峽即可進入黑潮暖流。由於黑潮暖流和太平洋暖流的存在,使得亞洲和美洲大陸之間存在了一條無需機械動力即可航行的「通道」。顯然,這是殷人東渡的絕佳路徑。
為了驗證無機械動力橫跨太平洋的可行性,5名臺灣青年做了一次大膽試驗。
1955年4月4日,周傳鈞、種玉麟、陳家琳、徐家政、胡露奇5位中國臺灣青年駕駛一艘清末由福州馬尾船廠以中國傳統工法製造的木造帆船從基隆出發,經過114天的漂流,於同年8月9日成功抵達美國舊金山。
這次十分大膽的航行驗證了在沒有機械動力和堅固船體的情況下,從中國東海岸橫渡太平洋抵達美洲是可行的。而太平洋暖流沿途多雨,一路海鷗飛翔海豹伴行,也足以支撐起3個月左右的食物和淡水補給。
無獨有偶,加拿大夏洛特皇后群島有土著聲稱,自己是13世紀元朝水師後裔(1274年和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兩次東徵日本,但均因遭遇颱風失利,元軍戰船或損毀或失蹤)。1983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鄒衡在美洲講學時,偶遇一位印第安人中學教員,對方也聲稱自己的祖先是殷人。
據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包括殷商遺民在內的中國古人的確曾橫渡太平洋到達了美洲,但這批遺民究竟是不是如此前猜想的是在紂王身死國滅後由攸侯喜統率東渡的,目前還沒有直接證據,我們仍應謹慎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