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攝
溫州網訊 這段時間,「體溫」成了很多人最關注的熱詞。疫情期間,我們出入小區、超市、車站、公園、市場、單位等公共場所時,總會有工作人員使用額溫槍對我們進行體溫測量,額溫槍成了我們每天必經的戰「疫」防線。
日前,溫州網絡問政平臺的後臺,有不少市民留言,表示在日常測溫中,額溫槍有時會測出「離譜」的數值,需要多次反覆測量。
那麼,額溫槍測得究竟準不準?我們在測的時候應該跟額頭保持多遠的距離?購買時該如何挑選?3月18日,記者直擊市計量技術研究院「溫度計實驗室」,請來該研究院檢定校準部副主任、熱工實驗室負責人高級工程師林雁給出權威建議。
市民點題
額溫槍測體溫準嗎
工作原理是什麼
近日,市民蘇女士在「溫州網絡問政」提問:用額溫槍測量體溫時,有時測額頭,有時測手腕,溫度有高有低,感覺不太準確,能不能有人科普下額溫槍究竟是如何工作的。
與蘇女士有相同疑問的還有市民夏先生。他說,額溫槍測量出的體溫經常不穩定,讓人對自己的真實體溫狀況吃不準。為此,他提出疑問:「額溫槍測出的溫度為什麼會出現不準確的情況?」
實驗現場
額溫槍為紅外測溫儀
測量精度保持在±0.3℃
市計量技術研究院「溫度計實驗室」,記者看到了各類檢測設備,在待檢區「躺著」各種品牌的額溫槍。該研究院熱工實驗室負責人高級工程師林雁介紹,環境、溫度、溼度都會影響檢測數據,所以額溫槍在檢測前,至少需要在室溫(18~28)℃、溼度(30~70%)RH的環境中靜置半小時。
隨後,林雁將黑體輻射源標準裝置上的溫度值設置為30℃。「這臺儀器是專門用來檢測額溫槍、耳溫槍的。」他一邊講解,一邊拿起一支已經靜置了半小時的額溫槍,瞄準黑體輻射源標準裝置「滴」了一聲,然後將額溫槍上顯示的數值記錄下來後,待額溫槍關閉後再開啟,進行第二次測試。
林雁解釋道,依據JJF1107-2003《測量人體溫度的紅外溫度計較準規範》要求,一支額溫槍檢測,需要至少校準3個溫度值,分別為30℃、34℃、38℃,疫情期間,他們還新增了37℃的溫度值。「每個溫度值都要連續檢測4次,然後取平均值,測量結果最大允許誤差應不超過±0.3℃。」
通過檢測的額溫槍會被放置在已檢區,未通過的,檢測人員將對其進行調準。
林雁翻出在一支未通過檢測的額溫槍的使用說明進行查看。「超過允許誤差限的額溫槍,我們會在說明書中查看是否有修正功能。」他說,如果有修正調準功能,會直接根據檢測數據進行校正。對於沒有修正功能且誤差較大的額溫計,檢測人員則會將檢測結果告知客戶,並不建議使用。
對於市民蘇女士、夏先生提出的疑問,林雁也做出了解答:額溫槍屬於紅外測溫儀。紅外測溫儀由於非接觸、測量時間短等特點,在公共場所篩查發熱人群時被廣泛使用,當前疫情防控監測中使用最多的是紅外額溫計。
其實,任何溫度的物體都會有熱輻射,這種熱輻射其實就是電磁波。紅外輻射又被稱為紅外線或紅外光,是電磁波的一種。物體溫度越高,紅外輻射功率就越大;相反,物體溫度越低,輻射功率就越小。紅外測溫儀通過測量紅外輻射功率,就可推知人體溫度。
額溫槍顧名思義測量的是額頭皮膚的溫度。皮膚表層溫度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背景環境溫度變化會使人體表麵皮膚溫度隨之變化,從而影響測量的準確性。「所以單純說測溫數值準不準,沒有意義,要看影響它的很多因素。」
專家提醒
測量保持3-5釐米距離
額溫槍的使用方法:
1、測量時模式選擇要正確,使用前確認額溫計處於「體溫」測量模式。如不是處於「體溫」測量模式,應按照說明書步驟設置到該模式下。
2、額溫計工作環境溫度一般在(16~35)℃之間,使用時應避免陽光直曬和環境熱輻射。
3、測量部位要對準,應垂直於額頭中心、眉心上方;測量距離要留好,額溫計距離額頭一般為(3~5)cm,不能緊貼被測者額頭。
4、額溫槍不能長時間暴露在溫度過低的環境中,否則會導致測量結果不準,甚至不能正常工作。
5、當被測者坐在空調車內時,不能馬上測量體溫,應下車靜候一定時間後再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