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單一直是北京最繁華的所在。1930年代,這裡先後建起厚德、福壽、益德、臨時、惠德、福德六個商場,後來統稱為西單商場。
最初只有三道街巷,賣貨的大半是攤商,主要是幾家賣豆腐腦、豆汁、爆肚的小吃棚子,還有幾處雜技場、書館和相聲場。
1937年,大火燒毀商場的一半。後來雖然將其修復,但因商戶們資金短缺,加上經營作風不好,解放前商場一直沒有興旺起來。
直到1950年代公私合營,西單商場才被改造成一個綜合性的商場,由五個專業商場組成。
1956年4月,西單商場正在修繕。馮文岡攝
.1956年,開在西單商場內的峨眉酒家。
1956年西單商場內景。
1956年,顧客們在第一商場西單食品店裡購買糕點和糖果。
新中國成立以後,西單商場經過公私合營,由個體變為國營,但營業場仍然全是平房。在那個商業還不發達和商品靠全國勒緊褲帶也得保障首都北京供應的年代,西單是國家對外的形象,也是京城百姓日常生活的保障地。
1974年,經過6年施工,西單商場五層的營業大樓拔地而起。新商場投入運營時,商場黨委書記胡錫奎向時任西城區委副書記王定華提出,為了擴大西單商場的知名度,增強職工的榮譽感,促進經營創收和發展,能否請求國家領導人給商場題寫牌匾。
王定華認為這是一個好主意,便思索琢磨了起來。請哪位領導人題寫合適呢?老一代的黨和國家領導人許多都受過良好的教育,書法造詣很高。請求毛澤東主席或者周恩來總理給題寫,若能實現,自然最理想了,但他們日理萬機,內務外事,十分忙碌。為商場題字,有可能根本不被他們身邊的工作人員當回事, 給擋回來……想來想去,他想起了董必武。
抗日戰爭時期,王定華在延安見過董老,他在黨內德高望重,是人們喜稱的延安「五老」之一。董必武是中共一大13位正式代表之一,黨的創始人之一,革命元老。建國後,他曾經擔任政務院第一副總理、最高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副主席、政治局常委。
1974年,董必武已經88歲高齡,相對來說不是太忙。董老是晚清秀才,書法藝術功底很好,擅寫楷書,名揚全國。「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字,寫得剛柔並濟,鏗鏘有力,形若駿馬奔馳,堪稱墨跡瑰寶,書藝典範。取得他的墨寶應該是最佳選擇,如果董老身體健康許可,估計是不會拒絕的。
董老就住在西城區絨線胡同,相距咫尺,但是那時的保衛工作還是非常嚴格的,為題字一事去登門拜訪,不免有點冒失。
王定華一下子想到老朋友齊一飛,他當時是北京市第一商業局局長,曾經是董老進京時的秘書,可以隨時出入董老的府邸。
一天在市委開會,王定華和齊一飛被安排住在同一個賓館房間。於是,他便把上述想法向齊一飛道來,請他幫助。齊一飛滿口應承,表示會後即去看望董老,「力爭完成任務」。
王定華立即和主管財貿工作的副區長甄斌,區委財貿部長劉萬曾,商場領導人胡錫奎等人,商量做牌匾的大小尺度,擬用的色彩等有關事項,寫了一個書面報告,交給齊一飛,請他轉呈董老。
1979年,西單商場內的星期日服裝發布會。
邀請董老為西單商場題字的王定華。
沒過幾天,齊一飛同志給王定華來電話說,董老已欣然承諾,同意「揮毫潑墨」。
1974年6月,董老題寫了幾幅,齊一飛和王定華高興地一起去挑選,並代表西城區人民群眾向董老致以崇高的敬意。
不久,「西單百貨商場 - 董必武(書)」幾個大字便矗立在了西單商場的大門口。
掛有董必武題字的西單商場。
此時董老題詞的牌匾不知為何拿掉了「百貨」二字。
2005年,75周年店慶時候的西單商場。此時,董必武的題詞已經換成了這個牌匾,令人感到有些遺憾。孫戉攝
來源: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作者:王新民
圖片來源:京報集團圖文資料庫、西城區檔案館
編輯:黃加佳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