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段於鄢
第一個故事。
很多人都聽過,有些中學語文課本裡還學過,叫《鄭伯克段於鄢》。
大致的意思是:
鄭武公有兩個兒子,長子叫莊公、次子叫共叔段,莊公即位後,給他弟弟分封了一個大城。
但他弟弟仍不滿足,而且一副蠢蠢欲動想要謀朝篡位的樣子,莊公的謀臣們多次勸說莊公要注意共叔段,及早處理,莊公都以各種理由護著他,任其做大。
而共叔段卻一點也沒有感恩於兄長的寬容,他一步步自信心膨脹,開始厲兵秣馬正式造反。
搞得人神共憤的時候,莊公終於對他弟弟出手了,一路窮追猛打,直到把自己的親弟弟驅逐出國。
從表面看,這就是在講一個君王寬宏大量,臣弟不思報答反而恩將仇報,最終咎由自取受到懲罰的故事。
但歷史遠沒有這麼簡單。
關於這個故事,記載在孔子編撰的《春秋》裡,全文只有一句話、6個字。
但就這6個字,卻揭露出了歷史的真相,內容就是課文的標題:鄭伯克段於鄢。
用現代漢語翻譯看起來很正常:鄭莊公在鄢城打敗了(弟弟)共叔段。
但在孔子筆下,其實每個字都是在諷刺。
「鄭伯」諷刺莊公是大哥卻對弟弟沒有容忍之心;
「克段」,諷刺兩兄弟相爭;
「於鄢」,趕走共叔段是出於鄭莊公的本意,所以用主動句,而不是寫共叔段自動出奔。
這說明,其實孔老夫子早就看穿了鄭莊公的偽善和陰謀,但卻沒有說破。
微言大義啊。
而最早揭露這個陰謀的,是《左傳》。
作者左丘明在書裡對孔子的「鄭伯克段於鄢」進行了詳盡闡釋,不僅講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脈,還一五一十地分析出了所有隱藏在字裡行間的歷史真相。
鄭莊公對弟弟共叔段的每一次退讓,每一次保護,看起來是皇恩浩蕩,骨子裡都是處心積慮、欲擒故縱。
想殺他,所以才要縱容他。
黑,真TM黑啊。
鄭莊公:欲擒故縱的戲碼我很熟
2
細思極恐的
《羋月傳》結局
第二個故事。
來自某部曾大熱的電視劇《羋月傳》。
看到最後幾集的時候,很多人都感到劇情邏輯有問題。
明明義渠君(羋月的情夫,在電視劇裡有點像寧靜版孝莊和多爾袞的人設)和秦王(羋月的兒子)已經到了劍拔弩張刀劍相向的地步了。
明明義渠軍的許多高層已經對秦國諸多不滿,明明義渠人目無法紀都已經到了快無法無天的地步了,我們英明神武的太后羋月也都知道了,為什麼還是什麼都不做?
義渠王對太后說:你的兒子要殺我。
羋月說:他不會的。
身邊謀臣對太后說義渠人目無法紀,再這樣下去將不可收拾,太后說:不會的。
秦王贏稷憤怒到了渾身發抖去質問母后為什麼要縱容義渠君,但羋月仍輕描淡寫的說一句:因為我們是一家人。
看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我幾乎都要忍無可忍地以為編劇的腦子全程秀逗,到最後已經放棄治療了。
突然,我想起來「鄭伯克段於鄢」,然後細思恐極。
想到這個故事後,我突然覺得我能理解《羋月傳》的最後幾集了,義渠人最後已經尾大不掉成為禍患了,但如果直接收繳兵權難免引來數萬義渠軍的強勢反撲,甚至朝中大臣也會有幫著說好話的。
且因為太后和義渠君曾經的情侶關係,直接處理也太無情太生硬了,不如故意縱容,等到事態不可收拾時,再來處理,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你們看看,這個陰謀布局的精心不精心、隱晦不隱晦、高端不高端?
我當時就感到,編劇真是用心良苦啊,這不懂一點歷史常識還真看不懂這個劇啊,結果弄得大家都罵,也真是難為他了。
高,真TM高啊。
羋月:義渠君,談戀愛嗎?殺頭的那種。
3
田忌和鄒忌爭鬥
背後的秘密
第三個故事。
大家更熟悉了,其中一個主人公是「田忌賽馬」裡的大貴族田忌。
另一個主人公,是那個天天出門前都要問自己老婆「城北徐公和我誰帥」的大帥哥鄒忌。
鄒忌:天下我最帥
多說一句,我覺得像鄒忌這種天天問老婆自己和誰誰比帥的人,要麼就是他有問題、要麼就是他老婆有問題。
這兩個人都是齊國的重臣,我們在語文課本裡都學得滾瓜爛熟,在一般人來看,他們都屬於故事裡的虛構人物,主要價值在於解釋某個成語的出處。
但事實上,他們都是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人物,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工作,現在的部級領導可能都還趕不上他們的地位。
在史書裡,記載了他們之間發生的一件事。
翻譯一下,大概就是說:
鄒忌和田忌不合,鄒忌於是設計陷害他,誣告田忌謀反。田忌覺得對著齊王解釋不清,於是直接帶兵圍了齊都臨淄,要求齊王交出鄒忌,後來兵敗逃亡了出國避難。
齊威王:請開始你們的battle
這充分展示了田忌的二桿子精神,說你謀反,你為了還自己清白,還TM真就造反啊!
剛,真TM剛啊。
當然,這在邏輯上有很多說不通的地方,敖讓兄(公眾號讀史悟道創辦者)曾經對這個故事進行過非常深入的分析。
在他看來,這其實反映的是齊國君臣之間的鬥爭(田忌功高蓋主,鄒忌奉齊王之命設計陷害,田忌知道多說無益,圍一下國都給楚國納個投名狀就跑了)。
我覺得,還挺有道理的。
畢竟,歷史的趣味之處就在於,隱藏在表象下的真相,往往可以有多種解讀,你思考越深,往往也就越逼近真相。
但對我來說,我並不太關心這件事發生的背後到底是什麼鬼,我關心的是,這個事最後的結局。
根據史書記載,對田忌猜疑很深的齊威王去世後,太子即位,很快就把田忌召回齊國重用,而奇怪的是,鄒忌也沒有得到任何懲罰。
在我看來,這個結局裡,才藏著很多可供我們學習、領悟的東西。
那就是,田忌為什麼還能被重用?鄒忌為什麼不被懲罰?
按理說,田忌重用和鄒忌無罪是矛盾的。
如果田忌得到了重用,說明鄒忌之前是誣告他,自然要降罪。
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們不過是一起來了一場逢場作戲。
鄒忌奉齊威王之命行事,但知道田忌並不是真的要謀反,所以並沒有趕盡殺絕;田忌也知道鄒忌只是齊威王的傀儡,何必睚眥必報。
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他們倆的種種表現,都是在齊威王的壓力下不得不採取的行動。
齊威王一死,他們之間也就沒有了衝突。這就像導演突然下課了,於是全劇終。
這就是政治,這才是政治。
政治入戲,全靠演技。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田忌:讓我們策馬奔騰活得瀟瀟灑灑
4
欲使其滅亡
必先使其瘋狂
我之所以把這三個故事放在一起來講。
除了這三個故事都展示出了歷史的多樣性,揭示了歷史表象下往往藏著豐富的真相以外。
還在於,它們都對我有著獨特的啟發。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就是,「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故意縱容他人的缺點,其實是一種心機很深的傷害。
要想對付某個人,縱容Ta、讓Ta自己暴露缺點,往往是更高明的手段。
好幾個職場上的老鳥,都給我講過他們是如何對付一入職就很有野心的下屬。
有些新人剛進入公司或者單位,情況不熟悉、腳跟沒站穩,覺得自己的直接領導好像也沒什麼本事,就想迫不及待的表現自己,進而取代領導。
對付這種下屬,老鳥們最核心的手段就是,放手讓他幹,美其名曰:在工作中鍛鍊。
而且越是歷史和現實情況複雜的問題,越是涉及到多個部門或他人利益的問題,越是推著下屬去出頭。
開始不提要求、中間不做明確指導,幹錯了還大力表揚,鼓勵他們有衝勁有闖勁。
等到新人真正犯了大錯,惹了眾怒,才一下子撕下偽裝,狠狠地教訓他。
在很多辦公室政治比較嚴重的公司或部門裡,很多一腔熱血的新人往往就這樣從意氣風發,到最後碰得頭破血流。
想起知乎上曾有一個人講過,自己家的鋼琴被來做客的熊孩子潑了水,結果對方父母還拼命護著,說這有什麼了不起。
答主自己都快氣炸了,卻看到自己的女朋友悄悄把小朋友帶到邊上進行安慰,誇獎他幹的漂亮,而且要獎勵他,說這是在幫忙洗鋼琴。
女朋友認真地鼓勵熊孩子,以後去商場、酒店等地方,看到越大的鋼琴、電視屏幕,也要幫忙清洗,洗的東西越大,就能得到越大的獎勵。
後果很腹黑,結局當然很慘,我就不說了吧。
所以說,論心機,只要女生們上手了,就沒男生啥事了。
甄嬛:給你個眼神自己體會
5
事可以做絕
話不能說絕
除了這個比較淺顯的道理,這三個故事還全部指向了另一個含義很深的話。
這句話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看電視裡、聽大人們講過了,但一直要到自己工作了好幾年,遭遇了種種挫折,明槍暗箭,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含義。這句話就是:
事可以做絕,話不能說絕。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就是越是準備做絕的事,表面功夫越要做到位。
說話只說七分滿,做事要做十分絕。
有些事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絕,有些話要麼不說,要說就要留有餘地。
鄭莊公和羋月,表面上說的都是道貌岸然,留有餘地的話。但暗地裡卻把人往絕路上推,等到真動手的時候更是趕盡殺絕,不留情面。
這就是把話不說盡,但把事做絕的例子。
而田忌則恰恰相反,帶兵圍攻齊都臨淄的時候,提的口號不是反對齊王,而是要抓鄒忌。
如果田忌當時打的旗號就是殺齊王、奪天下,那基本上之後也就沒有任何迴旋餘地了。
正因為他沒有把話說絕,齊威王一死,就有了重回齊國的可能了。
歷史上,很多起兵謀反的人,也特別喜歡用這招,比如燕王朱棣打的旗號叫「清君側」而不會是「殺我皇侄兒」。
搞得建文帝誤判形勢,居然給帶兵的將領下了一道不得傷害他皇叔的奇葩指令。
問題是,朱棣嘴上說的是「清君側」,實際幹的就是要誅殺建文帝的事,哪怕後來建文帝失蹤了,數十年裡也一直在找他。
想起《教父》裡,二代教父麥克一邊做洗禮偽善地說自己「棄絕撒旦」,一邊指派人手誅殺五大家族,甚至毫不留情地殺掉曾背叛自己的親哥哥。
話不說滿,做事狠辣,這果然是所有厲害人物最擅長的手段。
歷史上還有一個真實的反面案例,留下了慘痛教訓。
當年白色恐怖最慘烈的時候,中共特科的負責人顧順章叛變,直接導致一大批共產黨的領導人被捕殺害。
為避免損失擴大化,當時領導特科的周恩來帶隊親自處決了顧順章的家人(他的家人基本都被顧順章安排參與了黨內工作,掌握很多秘密,非常危險),卻一時心軟放過了顧順章12歲的小舅子和8歲的女兒。
8歲的女兒還沒有什麼危害,但12歲的小舅子之後專門在上海街頭辨認中共特科的熟人,直接導致中共又一批秘密機關被破壞。
我講顧順章的例子,除了說明有時候該做絕的事不做絕後患無窮外,更重要的是想說明:
把事做絕很難,不把話說絕也很難。
6
我們很難把事做絕
卻很擅長把話說絕
強大如周恩來,也會有做事心慈手軟拖泥帶水的時候,何況我們普通人。
但我卻發現,雖然我們很難把事做絕,卻很擅長把話說絕。
比如「離婚就離婚,誰不去誰是孫子」、「老子不幹了,現在就辭職」、「出去就別回來」、「領導太SB了,一分鐘都不想面對他」……
拍案而起一時爽,後果卻往往難以承受。
根本沒有做好把事做絕的準備,卻先把話給說絕了。
我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得出了一個結論:把話說絕,其實是每個人的本能。
這個本能,就是我們發洩情緒的本能。當情緒強烈的時候,我們通過「把話說絕」這種方式,是最快速發洩情緒的方法。
我管後果是啥,我憋不住了,我就要把話說到誰都受不了的份上。
至於發洩完了,能不能做到自己說的話,誰有那個精力啊。
說句狠話多容易啊,但要真的能非常狠的去做事,就沒那麼容易了。
絕大多數人,都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很多事,你真正想做的,不用說也能做到;有些人,再怎麼放狠話,我們也知道他就是嘴皮子溜溜。
但你看看歷史上和現實裡,那些善於幹大事、成大事的厲害人物,往往都是表面不動聲色,暗地裡使勁的人。
這種能力,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胸有城府」。
所謂「城府」,就是一個人的戰略縱深。
因為有了城府,他可以抵禦自己的本能,不會輕易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意圖暴露出來,甚至於千方百計通過各種「套話」,來進行「戰略欺騙」。
與此同時,做事非常「絕」,這種絕不只是趕盡殺絕的絕,更是「決絕」的絕。
說到就要做到,甚至沒說出來想到了就去做了。
當然,我今天講的這些,並非希望大家都去做一個有「城府」的人。
畢竟,不是每一份工作,每一種社會關係,都對人要求這麼高,都要有如此的心機。
但是你至少應該知道,世界上真的有這樣的人。
歷史上有,現實裡也有,甚至你的身邊可能也有。
對這樣的人,要麼你和他一樣厲害,大家相安無事,要麼你表現的人畜無害,不引起打擊,要麼就遠離這樣的人、這樣的圈子。
最怕是只要有人對自己好,就恨不得交淺言深,恨不得把心窩子都掏給TA。
你可以沒有城府,但你得知道,有些人很有城府。
——
多說一點,對於歷史,有些人是在讀歷史,有些人只是在讀歷史故事。
對我來說,讀歷史最大的意義,不止在於我又看了什麼有意思的故事。
更在於,我從這些史料裡,能聯繫現實得到點什麼啟發。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
你所經歷的,往往是歷史上已經有人經歷過了的。
我們經常說,一個人無法預知自己的未來。
但通過閱讀歷史,我們卻可以看到在類似情境下,不同的選擇所帶來的不同的實際後果。
然後,從中去分析判斷,幫助做出更好的選擇。
人生不可能一遍遍重來,去等著你找到最適合的路;但歷史可以一遍遍重讀,直到你從中發現最本質的道理。
這個道理,就是「歷史的規律」。
—— END ——
我是栩先生,一個
廚藝好,但不煲雞湯
非常忙,但堅持原創
很犀利,但冷靜客觀
的寫字人
被大家親切的稱為「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