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資料照片)
原本沉悶的臺灣島內「九合一選舉」,進行到中段以後終於跑出了一頭「灰犀牛」。
中國國民黨提名的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從原先的不被看好,到現在平地一聲雷,引發了橫掃高雄乃至全臺的「韓流」,不僅很多人期待韓國瑜能逆勢上位,收復國民黨已失去20年的高雄政權,更能拉抬國民黨的整體選情,給執政的民進黨一個教訓。這波讓綠營涼透、揭穿蔡英文當局政績等同國王沒穿新衣的「寒流」是從何而來,又將往哪去,值得進一步深思。
簡單而言,韓國瑜風潮是微觀的個人特質與選舉策略,與宏觀的民進黨執政困境,風雲際會地在高雄這場選舉中,發生了化學變化的產物。
首先,就微觀因素而言,本次選舉最大「黑馬」韓國瑜的人格特質與競選策略非常接地氣,被人形容為「很不像國民黨」,與國民黨傳統上常呈現出知識精英的高冷形象很不相同。相較之下,民進黨提名的陳其邁在官場打滾日久,手中握有的選舉資源豐沛,反而很像國民黨以往所偏好提名的候選人。所以有人形容,這是場時空錯亂的選舉,以往的國民黨與民進黨現在彷佛角色互換了。由於欠缺資源,只能勤走基層,號稱用一瓶礦泉水選到底的韓國瑜,反而因禍得福,收穫了高人氣。
另一方面,提到韓國瑜風潮,馬上就會讓人想起那則深刻打動高雄人心的「北漂」廣告。正是這則廣告讓「韓流」拔地而起,成為席捲全臺的風潮。這則廣告所傳遞的信息是,由於民進黨在高雄的長期「失政」,讓高雄淪為一座又老又窮的城市,年輕人只能「北漂」找出路,呼籲讓韓國瑜當選,帶年輕人回家。這則廣告之所以讓高雄人覺得心有戚戚焉,來源於很多高雄人普遍存在的相對剝奪感,特別是高雄長期作為臺灣第二大城的地位之前已被臺中反超,淪為第三大城,所以很容易接受「北漂」廣告的訴求。
那麼問題來了,民進黨在高雄是否「失政」存在爭論,「北漂」所反映的人口移動現象,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蔚為風潮,規模還遠勝今日。既然如此,如今高雄人的相對剝奪感又是從何而來?為何普遍不滿高雄當前的處境?這其實和蔡英文當局執政下的兩岸關係不佳有密切的關係。
高雄是臺灣的第一大港,也是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兩岸的經貿往來關係密切。以往臺灣經濟騰飛之際,高雄港的吞吐量曾高居世界第六,相當輝煌。現今民進黨當局拒不接受兩岸同屬一中的「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因欠缺政治基礎而陷入低谷,高雄自然就首當其衝,發展陷入困境。高雄是臺灣的門戶,臺灣的景氣榮枯在高雄都會被成倍放大,所以「韓流」確實和民進黨的「失政」有關,但更多的是攸關全島的兩岸關係層面,而不僅僅局限於高雄一地。
雖然韓國瑜目前聲勢大漲,但距離藍營光復高雄的宏大目標,相差恐怕不止「最後一裡路」這麼簡單。關鍵在於,島內地方派系勢力的能量往往是民調難以簡單測出的,而全臺灣的選舉除了臺北市之外,地方勢力都會扮演一定的角色。另一方面,地方派系的政治傾向常會倒向握有更多政治資源的一方,在島內執政的民進黨無疑會比在野的國民黨有更大的優勢。所以從這點來看,評估韓國瑜的選情不應過度樂觀,韓國瑜目前的贏面可能還是不大。即使韓國瑜勝選,在得票率上應該也只是小勝甚至險勝。
儘管如此,這波「韓流」仍具有重要意義,無論勝選與否,韓國瑜都將是大贏家。這可從三個方面來觀察。首先,韓國瑜風潮打破了民進黨在臺灣南部選舉不可戰勝的迷思,或者保留一點說,至少是在高雄市。藍營透過提名適當的候選人和合適的選戰策略,是有可能爭取到大量南部民心的。這對之後2020年甚至2024年的大格局選戰,意義尤其重大。
其次,雖然這次韓國瑜不見得能畢其功於一役,為國民黨贏回高雄市;但藍營如能利用這波氣勢,穩紮穩打、深耕基層,著重爭取民意代表席次,假以時日,通過量變引起質變,有望從根本上翻轉北藍南綠的政治格局。
最後,韓國瑜風潮可能推動國民黨的轉型,無論是在做法上還是人選上。在選戰做法上,以往國民黨憑藉大量黨產,有著「沒資源怎麼打選戰」的僵化思維。而今風水輪流轉,國民黨淪為弱勢的一方,彷佛不知該如何勝選了。「韓流」的出現正好敦促國民黨重新從草根出發,只要能接地氣,即使沒有大量資源,仍有可能鼓動風潮,取得選舉席位。另外,形成韓國瑜風潮的部份成因,正是因為他很不「國民黨」,這也應該給了國民黨很大的啟示。未來國民黨該提名什麼樣的人參選才能獲得主流民意的支持?這些能獲得主流民意支持的人,甚至就是韓國瑜本人,未來在國民黨內又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些問題不僅和國民黨息息相關,更會牽動臺灣未來的政局走向。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講師、臺灣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