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2400 字
閱 讀 需 要 6 min
—
文 | 姜偉婧
作文題目
新冠肺炎爆發以來,我們見到了很多口號、標語。比如,「病毒必須隔離,人心不能疏離」、「出來聚會的是無恥之徒」、「一起打麻將的是亡命之徒」、「親戚不走,明年還有」以及「朋友不聚,明年再敘」等;有些捐贈的防疫物資上則寫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些口號和標語各有特點。
語言既是交際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外在表現。閱讀了以上這些口號和標語,你有怎樣的認識和思考?請結合以上材料發表你的觀點和看法。
要求:自選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不要套作,不要洩露個人信息,字數不少於800字。
作文解析
這則材料作文,可寫的角度多樣。
作文材料的關鍵詞可提煉為:新冠肺炎、語言、日常交際工具、思維。
建議從疫情切入,再分析其中語言和日常交際或思維之間的關係,這樣和材料的關聯更緊密,其他話題可簡略。材料作文,材料是中心,任何議論、分析都是從材料生發的,材料的例證也應該是作文的主體例證。
材料第一段是疫情期間出現的不同標語,經過歸類,可發現分為短平快的「硬核標語」、口號以及「文藝範」的詩意標語。在寫作時要對它們分類分析。網絡上對這些不同特點的口號和標語,有不同看法,可以結合相關評論,在作文中擺明自己的立場。
「不同的語言既是日常生活中的交際工具,也是思維的外在表現。」材料結尾的這句話,不可忽視,是為了啟發學生對前面語言進行深入的思考。在行文寫作時,可就「為什麼語言既是日常生活中的交際工具,也是思維的外在表現」來分析論證。可以對這兩句話都兼顧,也可抓其中一個方面寫,譬如「為什麼語言是日常生活中的交際工具」,或「為什麼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需注意,分析這些問題,主體都應建立在對材料中疫情語言的分析上。
作文最後應落實到應對策略上,我們應該怎麼制定語言、對待語言?提出自己切實可行的方案或措施。
範文:
你有你的「文藝範」,我愛我的「接地氣」
(江蘇省泰州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姜偉婧)
在沉澱的詩情裡,「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給予身處病毒恐慌的人一份心靈慰藉;在抗疫緊要關頭,「朋友不聚,明年再敘」,也是向普羅大眾倡議社交距離的有效方式。所以,疫情期間標語和口號的雅與俗,其實只是表達方式的不同,它們都有存在的必要,只要殊途同歸,不必爭論方式的高下。其實,也本沒有高下之分,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而甲之砒霜,又未嘗不可能是乙對症的一劑良藥。日常生活中,用對場合的語言,才是高妙的交際工具。
然而,庚子年初,抗擊疫情如火如荼之際,不同類型的口號、標語的出現,也讓網絡上出現了支持與反對的不同派系,乃至筆戰和爭論,這是我們不願看到的。
新冠疫情期間,日本給湖北捐贈的物資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等詩意標語,這些標語在網絡上曬出後,一部分網民感慨抗疫宣傳標語竟然可以如此詩意文藝範,轉而又批評國內「武漢加油」這樣的口號太過淺白,乃至「出來聚會的是無恥之徒」、「一起打麻將的是亡命之徒」這些標語又顯得過於粗鄙了。我卻認為,任何捧高踩低的舉動都不適用於抗擊疫情的大環境。值此百憂之際,唯有放下思維偏見,同心戰疫情,方能贏得這場無硝煙戰爭的勝利。
不禁想起《聖經》裡所寫的一則故事,人類想建造通往天國的巴別塔,為了阻止人類,上帝變亂了人類的語言,讓建造高塔的人上下不能溝通,巴別塔於是不能完成。讀此,我每每覺得可惜:如若人們能夠放下語言差異帶來的芥蒂,克服交流障礙,那麼,同心協力去建造通天塔未嘗沒有可能。
如今,疫情當前,全球同此涼熱。此時,跨越語言和思維的界限,尋求共同的方向,為抗疫做貢獻,也是擺在國內外人民眼前的迫切議題。
語言的雅俗共存,不僅是形勢所需,也是抗疫順利開展的必要條件。正如羅曼羅蘭所言:「須知參差多態是世界的本源。」人類的思維各有差異,而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應對不同的人群、不同場合,宣傳語言也應有所調整。譬如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春節走親訪友本是傳統習俗,面對疫情,老百姓可能會出現思想一時轉不過彎的情形,這時人們選用短平快的宣傳標語,是可以起到震懾和警醒作用的。不過我個人也並不主張「出來聚會的是無恥之徒」、「一起打麻將的是亡命之徒」,這類帶有人身攻擊的標語,其實如「親戚不走,明年還有」、「朋友不聚,明年再敘」等標語既含蓄又有警示意義,是更好的方式。若拋開短平快的硬核標語,向樸實的農村老鄉講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顯然吃力又不討好。所以,不能否定短平快、接地氣標語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而在另一些場合,「文藝範」的標語存在也很有意義。譬如當看到日本捐贈物資上寫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我們可以適時地在課堂上補一補傳統文化的課,了解千年前大唐鑑真和尚東渡日本,傳揚佛法的一段中日友好佳話;當看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我們也不妨翻開文化經典《詩經》,懷想當年祖先們同仇敵愾,親如兄弟的戰鬥情誼。我們每一個個體,都可以通過學習這樣的詩詞典故,獲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精神的慰藉。
由此看來,抗疫的特殊時期,「接地氣」和「文藝範」的語言都是不同思維的外在表現,用對地方,就可各領風騷。只要本著同一個善良的願望,奔著同一個有益的目標,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實在無可非議。這既是人們的權利,也是適應不同人群、不同場合的需求。我們該做的,就是選擇語言時,具體問題具體應對,切不可盲目踩一捧一,而應維護好大合唱不同調子的協奏曲,演奏好這場激昂的抗疫協奏曲。
寫作思路
首先亮出觀點:用對場合的語言,才是高妙的交際工具。
然後回顧材料所敘述的事件,並擺明自己的立場:不願看到人們對抗疫不同語言的爭論。
接著指出,爭論不利於團結一致抗擊疫情的形勢,應放下語言和思維的偏見,齊心協力克服困境。其中還運用《聖經》中「巴別塔」的典故,使得作文更有文化底蘊。而後表明不同抗疫語言的存在,既是形勢所需,也是抗疫順利開展的必要條件,因為接地氣和文藝範的語言可以在不同場合形成互補。段首句用「不僅……而且……」的關聯詞,體現遞進層次。
最後提出怎麼做:維護好不同語言,具體場合具體應用,使之共同為抗擊疫情貢獻力量。
-END-
責編丨杜普
編輯丨墨語
實習編輯丨裕子
版權聲明
本文系「讀者·新語文」獨家稿件。
可發布於「讀者·新語文」旗下各大媒體平臺,版權及解釋權歸「讀者·新語文」所有。
個人或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