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骨朵 骨朵網絡影視
文 │ 禾火
編輯 │ 穀雨
你還在看《樂隊的夏天2》嗎?
從數據來看,答案或許不那麼樂觀。在第11期節目更新第二天,《樂隊的夏天2》骨朵熱度指數還僅停留在63左右,作為愛奇藝S+級綜藝未能躋身骨朵網綜排行榜前五;在話題上,節目已經播至尾聲,最為出圈的話題還是自開播之初就被反覆淘汰的五條人,豆瓣評分更是從開播時的8.7斷崖式跌落至7.4,這都在從口碑、熱度、話題度多維度宣告這一季《樂隊的夏天》的「蕭條」。
這顯然是開播之初各方都沒有預料到的。儘管第一季並不算掀起了全民樂隊的熱潮,但帶動樂隊文化出圈,捧紅新褲子、刺蝟、九連真人等樂隊,《樂隊的夏天》值得「圈層爆款」的美譽。到了第二季,參賽樂隊更資深,類型更豐富多元,還請來人氣演員周迅,綜藝性與專業性兼具的大張偉,不掩飾破圈的野心,一切準備就緒,反而臨門一腳啞火了。
在節目播至尾聲,復盤一檔節目的成敗得失,跳脫不出自身因素與環境影響兩大維度。
凸顯外部競爭環境的激烈,或許能為這一季的敗北挽回些體面。疫情迫使綜藝行業按下暫停鍵,復工後各大視頻平臺頭部綜藝項目集中湧現,切中「女性主義」情緒的《乘風破浪的姐姐》,是今夏當之無愧的焦點;《明日之子·樂團季》加入樂隊文化賽道,在選秀節目裡重新站穩了腳跟;還有《這!就是街舞3》《中國新說唱2020》《說唱新世代》《脫口秀大會3》等綜藝都有著不俗的表現,這都分割著綜藝市場本就不大的蛋糕。
不可否認,綜藝市場激烈的競爭環境對節目播出效果產生直接影響,但這也掩蓋不了的事實是,在平衡專業性與綜藝性之前,沒能做好音樂與大眾的銜接,樂隊評判標準「精英主義」,音樂讓位於真人秀,話題製造跑偏,才是這一季節目「不好看」,失去競爭力的本質。
承認吧,大敵當前,《樂隊的夏天2》首先敗給了自己。
樂隊表達與大眾接受度失衡
「比較高級,沒明白」,在播出的第11期節目時,重塑雕像的權利(以下簡稱「重塑」)與Mandarin結束《窗外》的合作表演後,Joyside鼓手劉昊這樣自言自語道。「你聽不懂,那你再多聽點音樂」,吉他手劉虹位調侃著回應了他一句。
將劉昊角色換為觀眾,劉虹位對應節目,借這一片段來形容這季觀眾與節目的關係,再恰當不過。作為一檔音樂競技綜藝,節目組需要在專業性與綜藝性之間做出平衡,但事實上,在完成這道平衡難題之前,專業性上就需完成樂隊自我表達與大眾接受度之間的平衡。
節目裡,以重塑與Mandarin為代表的樂隊專業水準毋庸置疑,但音樂的大眾接受度有多少就有待商榷了。舉個例子,為了這次合作比賽,重塑與Mandarin特地設計了雙鼓演奏,借用超級樂迷給出的解釋,相比於單鼓,「他們打同樣的東西,只是放在耳朵的兩側而已,類似合唱的效果」,這樣對音樂精益求精的追求值得肯定,但現場有多少觀眾能辨別,又有多少在視頻前的觀眾能感受到,就值得打上問號。
重塑核心人物華東也曾表示,他們的音樂是挑選觀眾的。事實上,如果仔細翻看十強樂隊的過往作品就能發現,不少樂隊作品主打英文作品,即便有中文,也沒有太多歌詞,不止是重塑,更注重音樂性的大波浪樂隊、Mandarin,嘶吼的核嗓超級斬,只有一首中文歌曲的Joyside,世界音樂HAYA樂團,他們的音樂對於觀眾而言本,就有審美門檻。
樂隊們在意比賽輸贏,但仍舊算是保持了樂隊的風度,沒有把想贏和出圈寫在臉上。但綜藝節目是具備大眾傳播屬性的載體,這決定了它在展現音樂的專業性方面,必須兼顧流行性。
第一季節目之所以能大火,在專業性上尋找到與大眾的共鳴點功不可沒。新褲子樂隊《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花火》《生活因你而火熱》,唱出了現代青年的孤獨迷茫,九連真人一曲《莫欺少年窮》背後有小鎮青年的攢著勁兒想證明自己的心聲,刺蝟一句「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石破天驚,在時代的波濤洪流裡,迷茫反叛的「青年」,矛盾、張力、無力感,這些洶湧的情緒直擊觀眾。
這一季在音樂專業性上,顯然沒有找到與大眾共鳴的鑰匙。目前為止節目最為出圈的歌曲,或許是木馬樂隊改編的《後來》,將一曲充滿遺憾和感傷的情感改編出了釋懷和灑脫,除此之外,出圈歌曲幾乎是空白。
有意思的是,和關注度最高的五條人難逃被淘汰的命運相似,剛因《後來》受關注不久的木馬樂隊,旋即又在節目賽制中被淘汰。
賽制篩選標準加重失衡
連結大眾的機會本來是有的。
不止一位音樂人曾告訴筆者,這一季陣容明顯超越第一季。野孩子是民謠界殿堂級樂隊,Joysid的地下搖滾之王並非虛稱,達達樂隊、木馬樂隊在解散重組前都曾有過高光時刻。在音樂類型上,HAYA樂團主打以蒙古音樂為基礎的世界音樂、超級斬將二次元和重型音樂結合,五條人以海豐話吟唱現代民歌,都試圖打破第一季搖滾樂隊制霸的桎梏,類型明顯更為豐富多元。
但這樣的多元陣容帶來的反倒不完全是音樂的碰撞,在節目賽制與評判標準設置下,情感流常敗給技術流,精英主義、專業主義獲得了絕對勝利,反倒讓節目失去了與大眾共鳴的可能性。
五條人與Mandarin的對壘,就是一次情感流敗給技術流的典型案例。五條人再次回歸後與Mandarin 的pk裡,後者以135票勝出,仔細看投票結構,五條人專業樂迷、大眾樂迷票數均高於Mandarin,但由於其超級樂迷票數過低,還是沒能逃脫淘汰命運。
在節目的投票標準裡,以馬東、大張偉、周迅、張亞東為代表的超級樂迷共有40票,樂評人組成的專業樂迷共有30票,大眾樂迷共有200票(數量偶爾有變動),雖然看似大眾樂迷擁有最多票數,但事實上,如果能夠決定一支樂隊生死的,常常是超級樂迷與專業樂迷的投票。此前還有一個最典型的案例,白舉綱所在的白日夢症候群,超級樂迷與大眾樂迷票數與其他樂隊相當,但只獲得了專業樂迷2票,直接被淘汰。
超級樂迷、專業樂迷們對音樂性、專業性更為關注。不那麼強調技術性,但更能與主流大眾產生共情的民謠樂隊,不適合樂夏的競技模式,早早被淘汰,而適應這套競技邏輯的樂隊,音樂過於注重技術而缺乏流行性。
同時,這背後也有音樂類型的局限,相比於情感和歌詞,更注重技術性的音樂在國內有更高的傳播門檻。以大波浪為代表的電子樂、重塑主打的迷幻之音,更具現場魅力,通過一道屏幕再傳遞到觀眾耳朵裡,註定會大打折扣。
「專業樂迷割裂的打分標準背後,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這個節目被「圈子文化」影響得太嚴重。」知乎上,「這期《樂隊的夏天2》怎麼這麼難看?」問題下,有觀眾這樣評價道。儘管筆者不認為這是「圈子文化」的直接影響,但的確是賽制評判標準就讓篩選出的樂隊精英文化,與大眾審美形成了一道審美壁壘。
也許是發現了節目裡的音樂缺乏與大眾的情感連接,《樂隊的夏天2》第11期節目錄製於8月中旬,節目組特地設置了「最在意的人」主題,挖掘樂隊的私密情感,試圖與觀眾達到情感共鳴,但這時候節目已經過半,時機已經太晚了。
於是,面對「專業性(自我表達+大眾接受度)+綜藝性」這道算術題,在專業性中樂隊表達與大眾接受度失衡後,後期節目組越來越只能依託綜藝性彌補與大眾的連結。
專業性與綜藝性徹底失衡
「奇怪,樂隊的故事比歌好。」知乎上有觀眾這樣評價道。
在提升綜藝性上,話題製造是條捷徑。節目中不少矛盾圍繞專業樂評人展開,樂評人本是創作者的解碼者,判斷理解分析音樂價值,起到連接創作者跟市場之間的作用,但在節目中越來越話題工具人化的樂評人,橋梁價值顯然沒有被體現。
比如在前期,因為diss白日夢症候群音樂沒有核,樂評人相徵被推上風口浪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曾表示,「剛站起來,我也說了很多他好的部分。但是這個事情後來就慢慢地變形了,變成了好像我對於選秀出身這件事有敵意什麼的,太詭異了。」
不止一位樂評人曾對筆者表示,在現場正面的樂評分享沒有被剪輯進節目中,言語中有對節目組將專業樂迷與觀眾設置為對立面的不滿。
開播初期五條人臨時換歌,引發一系列連鎖娛樂效應,讓節目組嘗到了故事性的甜頭,然而就像楊超越之於《創造營》,五條人的出圈是一次天時地利人和的偶然,並不代表節目組每一次都能夠順利命中大眾傳播的靶心。
這其中有講故事的方式的問題,比如地下搖滾之王Joyside,如果你看過十幾年前的紀錄片《頹喪的東方》,一定會對這支樂隊混不吝的搖滾精神吸引,邊遠是才華橫溢但憂傷迷茫的浪子,劉虹位在巔峰時期放下一切,去尋找人生的意義,但在節目中被花費不少力氣呈現出的Joyside,形象卻是扁平的。
更為重要的是,當音樂作品沒有「支稜」起來,再好的故事也失去了色彩。比如最初節目組花費了大篇幅展現的Rustic樂隊主唱李巖,與民同樂的確為觀眾帶來了歡樂,遺憾的是樂隊音樂作品沒能承接住大眾的期待,第一輪即被淘汰。
缺乏出圈作品支撐,節目中,以後海大鯊魚、Joyside為代表的重量級樂隊沒能承擔起大眾期待,中堅力量大波浪樂隊、馬賽克樂隊離黑馬還有一定距離,新生代樂隊超級斬、Mandarin、福祿壽也還沒有精進到讓人眼前一亮的程度,這都是《樂隊的夏天2》吸引觀眾看下去的理由。
這一季不論是參賽樂隊還是節目組,都太想要出圈,有了太多雜念,反倒連基本盤也沒有守住。
「我很開心我在這一季又認識了很多新的優秀的樂隊,至於很多觀眾停留在自己狹隘的審美裡不願意去接受,實在是他們自己的損失。」網絡上,也有支持節目組的觀眾這樣說道。但對於更多的普通聽眾而言,通過一檔音樂綜藝節目,獲得一點輕輕墊腳就可以夠到的審美愉悅,才是恰當的分寸,越來越失衡的樂夏,丟失了這份「分寸感」。
起初為了出圈,音樂讓位於真人秀,到了現在,失去了音樂的核心力量,反而不得不依託於真人秀。在「專業性(自我表達+大眾接受度)+綜藝性」這道算術平衡題裡,《樂隊的夏天》步步錯,可以說到了後期,已經到靠失衡維持平衡的地步。
原標題:《《樂夏2》:心生雜念,致使抱負難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