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7 1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會議現場——拍攝
會議現場——拍攝
會議現場——拍攝
會議現場——拍攝
咖啡正濃時,書香環伺,暫時告別工作的高壓線,暫時忘掉生活裡的漫天雞毛、滿地蒜皮,坐在南樂縣法院安靜的圖書館讀書,與經典文學對話,與聖賢靈魂交流,確是人生一大快事。經典的魅力就在於不但能給我們帶來心靈的慰藉,能給我們人生的啟迪。
刑事審判庭法官助理·陶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每一句「子曰」都是一個哲理,每一句「子曰」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句「子曰」都是一種人生。不足一萬六千字的論語讀下來,就會知道什麼是「仁義禮智信」,就會懂得什麼是「溫良恭儉讓」。我通過《論語》裡一個故事和大家一起認識和走進《論語》。
子路、曾曦、冉有、公西華是孔子的四個學生。有一天,他們陪著老師閒坐,孔子說:「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意思是說:平時你們總抱怨自己懷才不遇,沒人了解你,滿腹牢騷,如果有人想要了解你,給你一個舞臺,你又能幹什麼呢?其實,這是孔子在「問志」,在問他的學生都有什麼志向和心願。
子路說:給我一個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即便他內憂外患,只要給我三年時間,我就能治理得很出色;冉有說:給我一個國家,我可以讓百姓生活得很富足;公西華說:諸侯祭祀祖先,或者諸侯會盟的時候,願意做個小相,替國君主持贊禮和司儀。這三個人的志向其實都是治理國家的具體措施。然後是第四個學生曾皙出場,他的志向和其他三個不同,而且他的出場很有意思。「鼓瑟希,鏗爾,和瑟而坐」,曾皙一直在專心致志地彈著瑟,聽到老師問自己,他讓瑟聲逐漸緩和下來,最後當的一聲,一下子把整個曲子收住,就像《琵琶行》所描寫的「曲終收撥當心畫」,讓樂曲有一個完完整整的結束,說明他是一個非常穩重的人。接下來,他不慌不忙,把瑟放在一邊,然後畢恭畢敬站起來回答老師問話。他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意思是說:晚春時節天氣變暖,換上輕薄的衣裳,帶著五六個年輕人、六七個孩子,到沂水河裡洗洗澡,到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後唱著歌回家。曾皙用三言兩語描繪了一幅安靜詩意的「沂水春風圖」,並沒有正面回答老師的問題。孔子聽到後卻喟然嘆曰:「吾與點也!」意思是我贊成你的話啊!曾皙描繪的「沂水春風」圖,看似寫景實則言志,比其他三個學生的境界更高,說的是人民康樂,盛世太平,天下大同。
孔子之所以聽到曾皙的話之後會「喟然嘆曰」,是有多個原因的。首先,他認為生活本該如詩如歌,萬物蓬勃,逍遙自在,但是當時的社會卻禮崩樂壞,世衰道微,孔子雖然有著崇高的政治理想,但現實卻令他十分苦悶,所以面對曾皙這個弟子,這個知音知己,孔子才會發出這種「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感嘆;其次,孔子弟子三千,不過七十二賢人,而能圍坐在自己身邊的又一定是核心中的核心,即便如此,又有誰真了解自己呢?所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在曾皙說出了孔子的志向之後,孔子這一聲「喟嘆」也包含著其他眾多弟子不了解自己的失落;最後,知音難覓卻又覓得知音,孔子雖年近花甲,四處碰壁,但有此知音有此志同道合的學生晚輩,雖然只有一人,卻讓他感覺到滴水之眾,可以成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一聲「喟嘆」更是孔子對自己志向得以繼承和延續的發自內心的喜悅的感慨。
感悟
閱讀經典的意義在於讀懂聖賢,而聖賢的意義就在於,他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或自覺地,或痛楚、或歡欣地一一去實踐,從而形成一個民族的靈魂。古人尚且如此,那麼今天的法律人,又該在從事法律的職業中有怎樣的志向呢?我們法律人的志向就是希望天下無訟,希望社會安定和諧,希望人民幸福安康。那麼我們又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工作,去實現法律人的志向呢?《論語》裡也能找到答案。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論語對學習和事業獨特的見解。這裡面包含了三個不同的層次。
首先是「知之者」,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對我們法律人來說,讀一個法律專業,拿一個本碩文憑,考一個法律執業資格證,這都算「知之者」。
其次是「好之者」,就是對這個行業,我有一種真正的愛好,我會孜孜以求,不斷灌注自己的熱情和靈魂,我會投入的非常深沉,甚至會忘掉這世界還有親人,還有朋友,還有風花雪月,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嘔心瀝血」。但是這種投入未免太過沉重,太過死板,容易深陷其中疲於應付,顯然也不夠理想。
最高的境界應該是「樂之者」, 對事業樂在其中。不僅是這個行業成全了你,而且由於你的智慧、你的付出、你的努力也成全了這個行業,當你的調解化解了當事人的糾紛,當你的判決指導了同類案件的辦理,當你的調研指出了一類問題改進的方向,你的工作就在中國法治進程中留下了印記,在這種相互成全中,能夠獲得莫大的享受和快樂,這才是真正對事業的擔當和熱愛。法院的工作專業性強、事務繁多、責任和壓力大,唯有「樂之」才能更好地調整心態;唯有「樂之」才能更主動地鑽研學習,唯有「樂之」才能更大膽地改革創新,唯有「樂之」才能更主動地擔當作為。
所以於我,於你,如果對工作僅僅只是「知之」,這最多是及格,如果能做到「好之」,這固然很好,但是如果能做到「樂之」,那才堪稱「優秀」。
我們讀《論語》,讀到的,是一句一句的話;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的人;悟到的,才是屬於自己的財富。相隔了2500年的山河歲月,《論語》依然如此鮮活,如此生動,如此經典。願大家都能從《論語》這些中華經典文學中汲取力量,既有能力朝九晚五,修身治國平天下;又有空閒享受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
END
供稿 | 刑事審判庭 陶 源
原標題:《【「樂」法新時代 · 「悅」讀正當時】南樂縣法院讀書分享會第二期 —— 「論語問志」》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