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看氣質」,氣質看什麼?
導語:前段日子「主要看氣質」刷爆朋友圈,甚至問鼎微博熱搜榜首位,各路網友乃至明星都紛紛加入「看氣質」陣營。雖然此時考證最初的梗兒已經沒什麼意義了,但是大家也別光顧著曬「氣質」,看熱鬧,也來看看心理學上的「氣質」到底看些什麼……
氣質劃分,看神經生物基礎
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氣質」一詞,通常情況下並非是心理學意義上的「氣質」,而是指一個人看起來的風度、樣子,反映了個體的品味、格調以及舉手投足間所散發出的異於常人的東西。而心理學意義上的「氣質」則包含著更為豐富的內容。
人格心理學所說的氣質,是指相對穩定的、具有生物基礎的個性特點和風格氣度(個體差異)。雖然這與我們所說的生活中的「氣質」異曲同工,但當我們從學術的角度談到「氣質」時,則更偏向於指代個體行為表現背後的生物學基礎,如神經系統活動的興奮性、強度、靈活性等。「氣質」(temperament)一詞來源於拉丁文,本意為「混合」。這裡「混合」的是古羅馬醫生蓋倫(Galen,公元129-199年)在希波克拉底(古希臘文Ἱπποκράτης,前460年-前370年)的基礎上所創立的體液說裡的不同體液的混合,蓋倫也就是最先提出「氣質」這一概念的人。
蓋倫根據人體內各種體液所佔比例的不同將人分成了四類:膽汁質者黃膽汁佔優勢,易發怒,動作激烈;粘液質者粘液佔優勢,善思考,冷靜平緩;多血質者血液佔優勢,有熱情,歡快活躍;抑鬱質者黑膽汁佔優勢,有毅力,憂鬱沮喪。雖然體液說對氣質類型特徵的描述提供了一種研究人格的思路,但以體液作為氣質類型劃分的依據當然是欠缺科學性的。20世紀40年代,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Hans J. Eysenck)提出了人格PEN三維度模型,這一模型包括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經質(Neuroticism)和精神質(Psychoticism)三個維度,其中內外向和神經質兩個維度相互交叉所形成的四個象限正好分別對應於四種氣質類型,又使得古老的體液理論得以被重新審視。
氣質調適,看兒童個體差異
在通常情況下,人格心理學更傾向於採用「氣質」而非「人格」來描述兒童的特點,因為在兒童早期,社會性還處於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樣子更多是基於生物學基礎,即更多是氣質性的。
美國紐約大學醫學中心教授託馬斯和蔡斯(A.Thomas & S.Chess)等人在對嬰兒進行大量追蹤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氣質發展理論」,認為嬰兒出生後不久即在氣質上表現出彼此不同的個體差異,並據此將兒童分為了容易型、困難型、慢熱型、中間型四類。
近年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也通過縱向研究發現,早期兒童氣質對學齡期兒童行為問題具有預測作用,氣質困難指數是較好反映兒童消極氣質特點且預測兒童行為問題的適宜指標。因此,研究人員建議家長和教師要及早了解兒童的氣質類型和特點,並在撫養和教育兒童的過程中,注意將自己的方法與兒童的氣質特點進行「調適」,從而達到有針對性地去幫助每一個孩子發展積極品質,防止或克服消極品質的目的。
氣質表現,看社會文化資本
要了解自己的氣質類型,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對自己的觀察,或他人的評價,還可參考氣質量表的測量結果。不過,更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氣質是不存在好壞之分的;只有適合與不適合之別。
一般地說,各種氣質類型都有其優點和缺點。多血質的人情感豐富,反應靈活,易接受新事物,但是情緒不穩定,精力易分散;膽汁質的人直率熱情,精力旺盛,反應迅速而有力,但是脾氣急躁,易於衝動;黏液質的人安靜穩重,善於自製,但是對周圍事物冷淡,反應遲緩;抑鬱質的人情感體驗深刻而穩定,觀察敏銳,辦事認真細緻,但是過於多愁善感,行為孤僻。氣質只是人的性格和能力發展的一個前提,各種氣質類型的人都有可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就。氣質本身是不能預測成就大小的,了解自己的氣質的意義主要在於:儘量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最適合的發展方向和人生道路。
氣質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成就,任何氣質的人只要經過自己的努力都能在不同實踐領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為平庸無為的人。也就是說,氣質在社會所表現的,其實是一種具身化的文化資本,它是長期學習、修練和踐行的結果,是一個人從內到外的人格魅力,以及內在魅力的升華。所以,氣質並不是自己所說出來的,不是刻意表演出來的,更不是用手機拍出來的,而是自己長久的內在修養平衡以及文化修養的一種結合,是持之以恆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