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人工智慧的競爭中,人才的競爭被認為最激烈。如何破題中國智能時代的人才缺乏?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中國香港恒基兆業集團副主席李家傑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提交了題為《智能時代的人才培養與引進》的發言。
李家傑指出,人工智慧技術是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驅動力。當前,包括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阿聯、芬蘭、丹麥、法國、英國等在內的多個國家均已制定國家層面的發展規劃。
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發展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過去兩年,中國政府密集出臺了一系列人工智慧的發展規劃,包括國務院2017年7月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以及同年12月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2018年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中四次提及「智能」。這些充分體現了國家積極發展人工智慧的決心和行動力。
而全球人工智慧的競爭,以人才的競爭最甚。各國的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無一例外都投入大量資金支持人工智慧研究和人才培養,先行者更深入到基礎教育。以美國為例,美國自2011年起已在幼兒園到高中(K-12)階段推行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教育,近年更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到全民人工智慧教育的新階段。
但與此同時,全球也共同面臨著人工智慧技術對就業市場帶來的巨大衝擊。以中國香港為例,根據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和牛津大學的合作研究,在香港370萬就業人口中,約28%的工作處於被智能化取代的高風險區域,即可能在未來十到二十年中,面臨70%的機會被智能化取代。高風險的工作往往是程序化、重複性程度較高的工作。
李家傑表示,香港作為一個以服務型經濟為主的經濟體尚且面臨如此高的失業風險,對於其他製造業佔經濟比重更大的區域,情況將更加嚴峻。特別是對於現在仍在接受中小學教育的下一代而言,他們很可能從事許多現在還未出現的工作,而目前教育體系培訓的許多技能未來也將不再需要。
為配合國家的人工智慧人才培養規劃,李家傑建議從人才培養和引進兩方面,為國家人工智慧發展積蓄人力資源。
一、如何培養人工智慧人才。發展「人工智慧+教育」產業,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教育公平。
首先,人工智慧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有助於克服傳統大班教學的局限,實現個性化教育。如利用智能設備,可收集學生的學習進度數據,利用圖像識別等技術可分析學生的理解程度,從而實現為每個學生建立專門的學習進度檔案,並為每個學生制定有針對性的學習計劃。建議國家支持發展「人工智慧+教育」產業,通過新的教育方法和應用,加速對傳統教育方式的改革。
其次,人工智慧的應用也可減少老師的重複性工作,個性化教育必然對老師和家長的監督、輔導功能提出了新要求,如當機械可完成作業檢查的功能時,老師和家長可騰出更多時間用於對學生進行思維的啟發和心智的教育上。配合新的人工智慧教育模式,建議加強對教師及家長有關人工智慧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以適應智能教學手段,更好引導學生,實現因材施教,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第三,建議探索利用智能化技術推廣遠程教育資源共享,如利用直播、交互式的智能白板和雲平臺,將較發達地區的課程同步連線到偏遠地區,實現最大化利用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
在基礎教育階段加強人工智慧教育。中國中小學階段的數理科教育基礎紮實,但在加強學生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方面可進一步加強。建議從小開始培訓人工智慧新思維,推廣全民智能教育。為此,需優化幼兒園教育管理制度,並根據不同年齡段,制定覆蓋從幼兒園到高中不同程度的人工智慧教學指南,並配套開發相應的教學資源。
改革職業教育,推廣專題式教學。過去,數位化人才主要靠大學和職業學校所設的計算機學科,但培養的人才遠不能應付需求。由於不少開發者可憑自學而成,非計算機系統或工程專業出身,通過網上或自學,愈來愈普遍。法國人Xavier Niel創辦42學校(cole 42),顛覆了傳統的教育方式,不收學費,也沒入學要求,沒有教科書,學生幾乎都是自學,採用同輩切磋教育方式(Peer to Peer pedagogy)和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學習自發性極高。學校的學生自由上課,也沒課程安排,以小組學習為主,攻克一層層的項目難題。這樣的教育模式也在美國、保加利亞、南非、烏克蘭落地開花,在我國當前面臨數碼化轉型的挑戰背景下,這一模式值得借鑑。
完善高等教育階段人工智慧學科建設,鼓勵校企合作培養人工智慧人才。目前,國內已有多所高校成立人工智慧學院或人工智慧研究院。人工智慧學科的發展必是跨學科的交叉融合,人工智慧涉及學科較廣,知識遷移能力要求高,需要學習者首先具備非常紮實的學科基礎。建議相關人工智慧研究院能夠整合各學科資源,服務於跨學科建設。
其次,校企合作是解決人工智慧領域的應用型人才缺口巨大問題的重要方式。企業可以與學校共建人工智慧專業和課程,設置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與教學方案,參與學校實驗室與配套環境的搭建,在供給一定數據的同時,發布部分需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與教授嘗試去聯合解決,將業界經驗有機融入學校中去的同時,也能給學術研究提供為產業貢獻的機會。
在人工智慧領域,鼓勵領先的巨頭企業嘗試開展企業公開課,向中小企業傳遞前沿理念和企業布局,擔任產業轉型升級的思想啟蒙導師。在傳播產品、擴大影響力的同時,促進中小企業進步。
二、如何做好引智工作。
用好現有政策,吸引人工智慧領域人才。
建議在國家的人才引進計劃下,有針對性地傾向人工智慧各細分領域引進國際頂級科學家和優秀青年人才;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下允許的試點政策,在技術移民方面先行先試,給予外籍人才創辦人工智慧企業國民待遇;其次,應通過建立良好的產業環境,如更有利的數據開放、產權保護、生活配套等軟要素,吸引海外人才的回歸。
善用香港河套地區,配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搭建國際化人工智慧平臺。
香港河套地區已規劃發展深港創新及科技園,該園區享有獨特的區位和制度優勢,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為國際科創中心的重要平臺。建議善用河套科技園,對接全球資源,培育科技創新產業,實現在關鍵科技產業的布局,以此為基礎,充分利用稅收、法制等有利安排,吸引海外投資人才、專業服務人才和人工智慧科創人才等。建議國家積極分析人工智慧發展過程中所需人才種類和數量,並依託香港河套平臺培養和物色國際頂尖人才,促進人才雙向流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