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新聞·人物丨社區裡的「無聲」片兒警 何巧:自學手語和聾啞人打...

2020-12-27 上遊新聞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蕎/文 部分圖片由沙區公安分局提供

「好」是比劃「大拇指」,「身體」則是用手在胸口畫圈。身著警服的何巧面帶微笑,用手語將她最新學會的開場白:「你們身體好不好?家裡的人身體好不好?」流暢地表達了出來。

從「你好」,「上午好」升級到如今的長句。幾日不見,看見「何同學」手語又有長進,聾啞人鄭光宇連連點頭,帶頭喝彩得格外起勁:他用大拇指連連比「好」,大家笑作一團,跟著鼓掌。

這一幕無聲、和諧卻動人。

它發生在沙坪垻區三千城小區裡的聾啞人活動室。何巧是俗話中的片兒警,也是把磁建村社區中的聾啞人和社會大眾連接起來的橋。

一座溝通從不「堵車」,有矛盾也從不「加塞」的橋。

▲聾啞人活動室裡的民法典課

犯錯也鼓掌

一堂特殊的民法典課在上午9點正式開講。

說特殊,是因為講課的老師是警察,聽課的學生是20多名聾啞人;而論年長,36歲的何巧一不小心就成為了這群平均年齡60歲左右學生中最小的那個。但拋開身份年齡,這節課和普通課堂卻並無兩樣。

有黑板,有老師、有學生——老師提前到達、認真備課;學生端正坐好,沒有一個遲到。

「你別說,我真還有點緊張。」看著黑板上她寫好的板書,何巧說,這其實並非她第一次上課。之所以緊張,是因今天涉及的手語部分有點複雜。「人格權包括很多權利,健康權,姓名權,隱私權……」手隨嘴動。何巧說話吐字流利清晰,手語也「不甘示弱」,50多字的人格權定義用手語表達得很是流暢。

但也有「卡殼」時刻。「人格權包括榮譽權……嗯,榮譽?」何巧笑容中多了幾分靦腆。她比劃著抱歉,坦蕩地告訴大家她犯了個小錯誤,她剛忘記了「榮譽」這個手語詞彙。令人意外的是,身旁的「學生們」卻不住地鼓掌,掌聲似安慰,也似肯定。

為什麼鼓掌?何巧其實懂。

「就如這節課講的那樣,自然人享有基於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權益。」從不把面前這些掛著和藹笑容的叔叔嬢嬢區別看待,在何巧看來,他們同為「自然人」,也應被尊重。「聾啞人確為特殊群體,我告訴他們我說錯了,他們會覺得我在認真對待他們,也沒有敷衍他們。

▲聾啞人活動室裡的民法典課

來之不易的活動室

但其實,這間不足50平方,能裝下師生歡聲笑語的活動室卻來得格外不易。

作為一個還建房小區,三千城常駐的140多名聾啞人多退休自附近的原高壓開關廠。

去年,因聾啞人朋友的原活動室噪音太大,業主不堪其擾。何巧接警後,開始了她的「巧調解」。

「這個時候,我就很慶幸我自學了手語。」何巧說,6年前,她來到磁建村社區成為了一名社區民警。為了更好地交流,一發現自己轄區中存在不少數量的聾啞人後,她就開啟了自學手語之路。

老師有多個,領悟卻全靠自己摸索。從日常問好、基本對話學起,和聾啞人朋友打交道打多了,何巧的手語進步神速。

「不會手語能不能去交談,去調解?其實也能,但是效果絕對不一樣。」何巧把手語比作一把鑰匙,一張通行證。「你要拿到,聾啞人朋友才會試著給你開那扇緊閉的心門。」為了解決活動室問題,何巧的上門調解放棄了「開門見山」,採取迂迴策略。

從建立感情、建立信任開始,何巧加入了社區聾啞人朋友的微信群。「大家好,我是何警官,你們有啥事,或者需要什麼幫助,隨時發信息給我。」她告訴大家,「你們需要我,我就來;你們來找我,我就一定在。」

▲ 聾啞人活動室裡的民法典課

巧調解與調解「巧」

話,絕非簡單說說而已。

「有一次,鄭爺爺告訴我,他的一位聾啞人朋友突然失蹤了。」清晨6點,76歲的鄭光宇給何巧發來消息,他想拜託何巧幫幫忙,看能否查一下3天前在貴陽失蹤的聾啞人朋友。「按道理說,這不該我管。但我知道聾啞人很看重感情,我要和他們成為朋友,這個忙就一定要幫幫看。」

從發起協查通報到致電貴陽出入境管理,何巧兩天的忙前忙後有了效果:鄭爺爺順利聯繫到了他失蹤的孫姓友人;作為曾經廠裡的老領導,聾啞人朋友都敬服的鄭光宇甚至主動給何巧承諾,願意就活動室問題幫忙協調看看。

在何巧的多番努力下,活動室搬離了原址。居民有了安靜的居住環境,送來了錦旗;聾啞人朋友有了更寬敞的活動空間,和居民的矛盾也逐漸消減。

於何巧而言,那面上書「熱心為民,巧解矛盾糾紛 ,愛崗敬業,玉汝共築和諧」的錦旗既是對她最好的表彰,也是她最自豪的認可。而就是從那時起,這位看起來很年輕,辦事卻兢兢業業,靠譜的女民警在聾啞人朋友心中扎了根。

40多歲的殘疾人夏洪居無定所。他沒結婚,沒住房,智力障礙加上聾啞,如何保證以後的基本生活,向來是個老大難問題。從鄭光宇那裡,何巧無意得知了夏洪的基本情況。為了保證他的未來生活,何巧多方協調,最後經大家一致同意,將夏洪的家安在了活動室裡的小房間內。

夏洪沒有戶口本,一開始殘疾證過期無法補辦。為了讓他早日領到殘疾人補貼,何巧幫他補材料、交證明,跑手續,光是社區就跑了十多趟。節假日送慰問品,凡來活動室,何巧總會上前和夏洪聊幾句彼此都聽不懂的天。

吃飽了沒有?今天熱不熱?對面的人嘻嘻笑,右肢拖在地上,一瘸一拐走向何巧。顯然面前的警察他並不害怕,甚至熟悉到衝她拍手,衝她高興地喊:何,何,何……

▲ 「巧」調解室裡何巧在自學手語

「一地雞毛」的快樂

在成為一名警察前,學地理信息系統出身的何巧曾是重慶一所大學的老師。從老師到警察,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一顆初心。

「都是需要耐心,需要威信,需要和人打交道的職業。」警察的威信怎麼樹立?何巧認為,要和群眾將心比心,像給學生解答學習中的疑難,警察同樣需要及時地解決群眾的困擾。

2019年5月,以「何巧」名字命名的「巧姐無聲警務室」正式掛牌成立。從當初的「光杆司令」到如今調解室已配備2名民警2名輔警,去年5月至今,「巧姐無聲警務室」記錄在冊的調解案件達70多起。

心系轄區群眾,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談起「巧姐無聲警務室」名字的由來,何巧坦言,「本意是取了我名字中的一個『巧』字,實際上也有著巧妙之意——巧妙地解決鄰裡糾紛。」

▲社區裡,何巧深受居民喜歡

社區工作瑣碎,但要想處理好「一地雞毛」,並非易事。何巧個子小小卻耐心十足,她鄭重地告訴我,不管事大事小,只要能調解好,處理好,她都會很享受警察這份工作帶來的成就感。

「你知道嗎,今天民法典課下課之後,聾啞人朋友老鄧鄭重地送了我一本手語教材。」手語書早已泛黃,紙張薄脆得一翻就沙沙地響,加上兩塊多的定價,似乎都證明著它30多年的年代感所言非虛。

▲老鄧送了他「寶貝」的一本手語書給何巧

何巧動容地把書抱在懷裡,愛惜地撫了撫,正色道:「這就是『一地雞毛』給予我的,最真實的快樂和自豪。」

誰說不是呢?

相關焦點

  • 重慶:「巧姐無聲警務室」巧解聾啞群眾煩心事
    36歲的社區民警何巧,紮根社區6年多,把轄區聾啞群眾當親人,堅持不懈學手語,創建「巧姐無聲警務室」,熱情為他們排憂解難,在平凡的工作崗位譜寫了一曲動人的無聲關愛之歌。因溝通不暢,這個特殊群體與社區居民存在隔閡,曾一度矛盾糾紛頻發。
  • 唐帥——為聾啞人發聲的先鋒人物
    33歲的唐帥,是中國有名的聾啞人律師,在他成為「中國唯一手語律師」的這條路上,處理了無數與聾啞人相關的案子。唐帥的父母都是因藥物失聰的後天聾啞人,四歲起,唐帥便在有著近兩百人的廠裡自學手語,他有著過目不忘的本領,學習能力很強。
  • 央視新聞直播間| 廊坊警察故事:24小時為民服務的片兒警
    央視新聞直播間| 廊坊警察故事:24小時為民服務的片兒警 2021-01-10 22: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美志願者陳寶雯:在無聲世界裡書寫多彩人生
    聾啞人聽不到聲音,也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然而,在社會的關愛下,聾啞人也可以在無聲世界裡書寫出多彩的人生。番禺區新造鎮就有一位志願者叫陳寶雯,她雖然是聾啞人,但在社工的鼓勵下,她積極參與各種志願服務,用自己的行動傳播正能量,還被評為新造鎮的「銀牌義工」。
  • 片兒警王小山的一天
    早晨起來,片兒警王小山眯著一雙紅腫的眼睛顧不得排洩憋了一夜的尿,顧不得洗漱一下,就坐在了宿舍兼辦公室裡放著的電腦前,迫不及待地打開系統,進入一標三實,再進入子系統,方方正正的表格裡左邊一豎行出現了全省各市的名字,後面是密密麻麻的數字,和百分比,王小山這小小的片兒警不關注這些大的數據,他找到自己所在的的市、縣,菜單下拉到他所在的派出所,認真地看了起來,100%,60%
  • 聾啞人麵館開張10年:無聲的服務,有愛的世界
    這兩天,河南開封一家開張10年只招聾啞人工作的麵館溫暖了網友。店裡除老闆之外,7個廚師和服務員全是聾啞人。店面的招牌上寫著:無聲的服務,有愛的世界……您的到來為聾啞人提供了一份工作、一份收入和一份對正常世界生活的追求。
  • 自學手語為聾啞人當「翻譯 」,80後醫生成為全國最美志願者
    他是健全的帥小夥,為了更好為聾啞人服務,他利用周末休息時間到漢口江灘手語角苦學手語。手語導醫8年,他為聾啞患者提供手語導醫2200多人次。他是武漢市第一醫院80後介入放射科醫生張勤。4月3日,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召開的全國學雷鋒志願服務工作推進會上,張勤入選全國最美志願者。4月2日和4月9日,記者兩次來到武漢市第一醫院,尋訪手語導醫張勤為龍牙患者志願服務的故事和經歷。
  • 片兒警故事:老街老店老片兒警 管片秘訣全靠三個字「親和力」
    管這片兒的社區民警叫蘭文成,今年53歲,地地道道的老北京。這樣一個老片兒警,和這條老街,以及林立的老店,格外契合。當過片兒警、幹過戶籍、帶過聯防,管過特種行業的蘭文成,面對大柵欄的亂象,一時也有點頭大。這麼多有問題的店鋪和人,怎麼清理?不管絕對不成,可一上來全取締,那就得炸窩了。老蘭的辦法是--以房管人,疏一批,堵一批,關一批。總共0.18平方公裡的地面兒,聚集300多家店鋪,500多間出租房。老蘭上任後第一項工作就是挨家挨戶走訪,收集信息,宣傳安全防範。
  • 無聲世界的錘殺與罪罰拷問:聾啞人辯稱自衛,一審判無罪檢方抗訴
    記者/佟曉宇 胡銀銀 王豪編輯/李賓客左為本案被害人孫業濤這是發生在無聲世界的一場搏殺和對罪與罰的拷問。三個聾啞人在兩個空間裡緘默不語,獨處的一人對樓上的衝突毫不知情。鄭小城供述,兩人弄完支付寶後,孫業濤告訴他老家拆遷了,附近種了辣椒,他就和孫業濤一起騎摩託車去看辣椒。地裡的辣椒只剩下很小的,孫業濤就說去他的新房子看看,他和孫就各自騎摩託車一起去了。
  • 「無聲」麵包店:愛在不言中
    「吧赫西點」的品質和故事口口相傳。有位老夫妻專程來到店裡,給面包起名叫「愛心麵包」。這些顧客聽見了無聲裡的心跳聲。 店裡最靚麗的風景線當然還是小小麵包師了。有學生周末專程前來,在這裡讀讀書,做做功課,他們說:「看到小麵包師傅認真做麵包的樣子,感覺生活都變慢了下來。」這份慢,是內心的篤定。
  • 聾啞人開「無聲咖啡店」 煮咖啡做西點全自己來
    「H&N cafe bar」是福建省唯一一家完全由聾人經營、管理的咖啡店,也被稱為「無聲咖啡店」。店裡現有6個工作人員,5個是聾啞人,1個是智力障礙殘疾人。  別看他們身體有殘缺,會的東西可真不少,西點製作、煮咖啡、調雞尾酒,全都是自己包辦,味道還挺不錯。  現在,越來越多的客人喜歡上了這家特殊的咖啡店,開業一年多以來,已吸引了不少回頭客。
  • 一起去黎平看看這個開在移民小區的「無聲」飯店……
    在黎平縣易地扶貧搬遷小區龍行街道龍行社區裡,有一家新開的「無聲」飯店。在這個店裡,從店主到店員,全都是聾啞人。如今,他還在小區裡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飯店。雖然開飯店一路磕磕絆絆,但在當地黨委政府和各界好心人士的幫助下,「無聲」飯店今年還是順利開業了。
  • 一家3人聾啞,10歲女童自學手語成「翻譯官」,想知道媽媽的世界
    一家3人聾啞,10歲女童自學手語成「翻譯官」,想知道媽媽的世界前言: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一般來說,窮人家的孩子會更早的接受到來自生活的種種磨難,需要更早的融入到社會中,分擔起家裡的重擔。不少窮人家的孩子也用實際行動印證了這一點,相較於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他們更早的懂得了生活中的柴米油鹽,也會更早的表現出與年齡不相符的成熟和堅韌。尤其是經濟不發到的農村地區,這樣的現象至今仍是常見。今天小編要跟大家分享的這個10歲的小女孩,可以算得上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了。
  • 聾啞人持刀搶劫聾啞人 手語老師法庭現場翻譯
    手語老師在法庭上現場「翻譯」  河南商報記者 鄧萬裡/攝  河南商報記者 趙強  一起涉嫌持刀搶劫財物並致人輕傷的案件,7名被告中的6人以及10多名受害者全是聾啞人  昨天,鄭州市二七區法院進行了一場「無聲的審判」。法庭上各方交流時,由兩名手語老師現場「翻譯」。  6名被告、10多名受害者 全是聾啞人  昨天上午10時許,鄭州市二七區法院225法庭,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審判」。
  • 無聲餐廳裡的「天籟之音」
    其中,位於花馬街中段,一家掛著「和一家無聲餐廳」招牌的門店尤為顯眼。與其他餐廳不同的是,這裡沒有「歡迎光臨」的問候聲,取而代之迎接顧客的是一張張燦爛的笑臉和熟練的手語。同時,走進餐廳,走廊、牆上、餐廳的小舞臺等地方,都有一些關於關愛聾啞人元素的文字、圖片。此外,與別的餐廳相比,餐桌上多了手語牌、呼叫器、小本子和筆。因為,這裡除了廚師、老闆以外,其他的員工大多都是聾人。
  • 他招來46位聾啞人,要給他們更多機會
    文丨面碼 審丨易桉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戴著頭盔,騎著電瓶車,在上海虹口市區有一群穿著紅色馬甲的人,電瓶車後面載著儲物箱,裡面裝了許多大小不同的快遞盒,看到這些描述,你是不是也以為他們只是普通快遞員,他們其實與普通快遞員還是有一點小區別的,當你仔細看,就能發現他們紅色馬甲上印著
  • 雲南麗江:無聲餐廳裡的「天籟之聲」(8)
    新華社照片,麗江(雲南),2020年12月17日雲南麗江:無聲餐廳裡的「天籟之聲」這是12月15日在麗江無聲餐廳拍攝的手牌。在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有一家「無聲餐廳」,這裡的10名服務員都是聾啞人。餐廳於2015年7月開業,在網絡平臺上評分很高,不少遊客慕名前來「打卡」。在旅遊旺季,餐廳一天能接待數百人。餐廳老闆名叫張玉壽,因早年做導遊時接觸過不少聾啞人,便產生了幫助他們的想法。
  • 雲南麗江:無聲餐廳裡的「天籟之聲」(7)
    新華社照片,麗江(雲南),2020年12月17日雲南麗江:無聲餐廳裡的「天籟之聲」12月17日,在麗江無聲餐廳,顧客舉起手牌向服務員示意。在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有一家「無聲餐廳」,這裡的10名服務員都是聾啞人。餐廳於2015年7月開業,在網絡平臺上評分很高,不少遊客慕名前來「打卡」。在旅遊旺季,餐廳一天能接待數百人。餐廳老闆名叫張玉壽,因早年做導遊時接觸過不少聾啞人,便產生了幫助他們的想法。
  • 雲南麗江:無聲餐廳裡的「天籟之聲」(10)
    新華社照片,麗江(雲南),2020年12月17日雲南麗江:無聲餐廳裡的「天籟之聲」12月15日,在麗江無聲餐廳,服務員給顧客上菜。在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有一家「無聲餐廳」,這裡的10名服務員都是聾啞人。餐廳於2015年7月開業,在網絡平臺上評分很高,不少遊客慕名前來「打卡」。在旅遊旺季,餐廳一天能接待數百人。餐廳老闆名叫張玉壽,因早年做導遊時接觸過不少聾啞人,便產生了幫助他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