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孩子喜歡跑跑跳跳走不停?「行走敏感期」到了,家長這麼做

2020-12-23 小允兒的媽媽

文 | 小允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寶媽們是否有這樣的感受,寶寶一到會走路的時候就特別喜歡亂跑,像是在「炫技」,父母怎麼說都沒有用,孩子像是斷了線的風箏,根本抓不住。其實,2歲的孩子跑跑跳跳走不停,是他們的「行走敏感期」到了,對此家長了解多少?

這天,寶媽小丁帶著2歲多的寶寶來到了公園,由於最近一直下雨,再加上疫情的影響,寶寶基本上都沒有出過門,可把孩子憋壞了。

一到公園,她就開心的跑了起來,寶媽找了一個地方坐著,看著孩子四處奔跑。

這時鄰居張阿姨走過來了,對著小丁說這孩子真是活潑,跑來跑去的也不嫌累。

寶媽回答道,在家裡的時候就是這樣的,自從學會了走路,孩子一刻都不願意閒著,就是愛跑跑跳跳地。

張阿姨笑著告訴寶媽,這樣才好,說明孩子腳部有力量呢!

是的,寶媽們好奇孩子愛走動的背後,是寶寶身體發育的表現,對於2歲左右的寶寶而言,愛跑來跑去才是最正常的事情,這說明他們正在經歷「行走敏感期」。

一、什麼是孩子的「行走敏感期」

「行走敏感期」指的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開始嘗試、摸索自我行走的過程。在這個階段裡,他們往往會在走路這方面有更多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且這是孩子第一次在「走路」這個行為上進行自我的嘗試和探索,所以我們把這個階段稱為幼兒「行走敏感期」。

行走敏感期一般出現在孩子7~8個月大的時候,他們通過一定的認知儲備,慢慢的具備一定的行動能力。

然而開始進入了行走敏感期,該敏感期不會一直陪伴孩子,但是從幾個月大的時候開始,這個敏感期會伴隨孩子一直持續到2歲左右。

所以,我們會發現一歲左右的寶寶非常喜歡蹬腿,這是他們在適應行動的過程,而等到孩子長大一點兒了,他們會傾向於在地上爬、走,等到熟練掌握走路本領時,孩子們會瘋狂的進行「實驗」,增加跑、跳行為的頻率。

二、如何幫助孩子度過「行走敏感期」?

1、 為寶寶提供有利的環境

既然孩子在敏感期裡能夠有更濃厚的興趣了解走路,有更強的探索欲望,那麼作為父母我們就需要給孩子提供好的機會,不浪費孩子的興趣。

在家裡的時候可以用一些毯子、墊子來幫助孩子適應地面,畢竟在一些城市裡,季節性的變化比較明顯,讓十幾個月大的寶寶之間光腳丫踩瓷磚面兒,很容易著涼。所以,環境的塑造家長們要考慮安全和舒適度等多個方面,

2、 替寶寶減去麻煩

孩子剛開始學走路的時候自然會比較笨拙,摔倒是常有的事情,所以家長們就要休息在孩子自己嘗試走路的時候,會不會因為磕碰而傷到自己,為孩子減去這些不必要的麻煩,也是我們必須完成的工作。

平常在家的時候把剪刀、水果刀等收好,稜角分明的桌角處進行一定的處理,讓孩子遠離高處擺放了東西的地方,避免碰撞使得孩子被砸傷。類似的做法都可以幫助孩子減少許多麻煩,給孩子良好的成長、學習空間。

3、 給孩子機會,讓他自己嘗試

家長們別害怕孩子會因為自己走路而摔傷之類的,只要家長們前期的工作做的到位一些,另外在孩子自己走的時候看住孩子,意外就不會那麼容易發生。

家長過度擔心孩子自己惹麻煩,反而讓寶寶失去了嘗試的機會,所以父母給予的肯定、信任、機會對行走敏感期的寶寶們來說非常寶貴。

孩子學走路需要家長們的引導,但是更多的在於孩子自身的探索。這是因為主動學習有助於孩子更快的掌握該項技能,學習的興趣也會更為濃厚,家長們這兒也怕,那兒也擔心的,寶寶可能會因為錯過敏感期而無法得到有效提高,耽誤孩子成長。

三、關於孩子行走,家長有哪些注意事項?

1、 注意周邊環境,切實保護孩子的安全

孩子在行走的時候同樣需要家長們的保護,一是保護孩子不被他人所影響,被外在環境傷害,而是要警惕孩子某些行為帶來的危害。

例如寶媽們把孩子帶到了戶外,他自己跑的開心,家長們聊的也開心,絲毫沒有考慮到孩子很可能會被抱走,這是不對的。

而在家裡的時候,父母們也不能因為環境相對封閉便認為沒有危險,燙水、水果刀等同樣會對孩子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所以,不管是在怎樣的情況下讓孩子學習走路,家長們都要考慮環境的安全性。

2、 父母要有原則,讓孩子自己承擔

別覺得2歲的寶寶不需要承擔,小的時候就覺得一切都是別人的錯,責任都在別人,那麼長大後家長就會被此困擾,想要改變孩子的習慣會很難。

此時,家長的原則、引導孩子自己承擔責任就顯得非常重要,

這是因為我們常會在孩子跌倒的時候覺得心疼,所以會怪是地面不平,讓孩子跌倒,是桌子礙事,才讓寶寶磕碰了。心疼沒有錯,但是把事情的責任推卸到這些物體,外界的因素上,就不好了。家長們這是在告訴孩子,你的錯不是自己的問題,都是別人造成的,這種暗示可能會放縱了孩子的原則與底線。

3、 有利的環境不等於沒有障礙的環境

在引導孩子自行探索,利用行走敏感期的問題上,家長們很容易把「環境」想的很簡單,要知道,我們要做的是安全環境下給孩子自由,而不是給孩子簡單、沒有障礙的環境來躲避危險。

許多父母會給孩子設定專門的「路線」,日復一日的在這些家長們自認為安全的地方練習,其實孩子並不能很好的了解、感知行走,反而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有利的環境不等於沒有障礙的環境,家長們別怕孩子身上髒,惹麻煩等,這才是提高。

2歲孩子喜歡跑跑跳跳走不停,是因為寶寶的「行走敏感期」到了,家長們關注這幾個方面和方法,可以幫助孩子,你是否學會了呢?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我是小允兒媽媽,是一名2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讚 + 轉發

相關焦點

  • 寶寶行走敏感期,聰明家長實行「3給3不要」原則,寶寶越走越健康
    文|美育兒那些事什麼是寶寶行走敏感期?是指在0-2歲的寶寶,在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候對空間的一種探索,這個時期的寶寶對走路十分的熱衷,喜歡通過走路去感知事物,他們不會覺得累,會不停的走,這就是孩子的行走敏感期。
  • 如何度過寶寶行走敏感期?建議家長放開手,讓孩子學會「獨立」
    ,總是在不停地走。了,最近她發現自家寶寶好像迷上了走路,而且好像不知道累,從早上起床就開始走個不停,東瞧瞧西看看。1)放開寶寶的手寶寶在行走的過程中能夠看到不一樣的世界,他可能走得不夠穩當,這時候家長就怕孩子摔倒,總愛稍微扶著寶寶。
  • 孩子不走尋常路?是行走敏感期到了,父母要把握2給3不原則
    孩子的行走敏感期,一般是從7、8月份開始的,持續到2歲左右消失,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對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並身體力行地進行探索。一、孩子處於「行走敏感期」,父母不要限制孩子的成長孩子從依賴父母,到自由獨立行走,是成長中邁進的重要一大步。
  • 孩子行走敏感期別忽視,睿智父母把握「2給3不」原則讓娃快樂走
    特別是有的時候孫女放手在家裡嘗試著走一小段的時候,更是讓奶奶寸步不敢離。王阿姨說這個過程中,她總是想辦法想抱起孫女,可是孫女根本不願意,這讓她有些疑惑,為什麼孩子突然不要抱,而是喜歡自己走了呢?很顯然,孩子此時已經進入了行走敏感期,一般從孩子七八個月開始,他們就會想要獨立站立行走,一直到兩歲左右,行走敏感期才會真正度過。
  • 0-2歲半寶寶行走敏感期,學步車看似方便實則危害大
    導語: 0-2歲半寶寶行走敏感期,學步車看似方便實則危害大提到孩子行走敏感期,不得不講兒子小時候的故事。記得那個時候孩子剛剛八個月左右,因為在家裡幹個體診所,孩子沒有人照顧,比較省事的辦法就是為孩子準備個學步車,這不但能節約我的時間,孩子也能不那麼拘謹。無拘無束,只要在家裡面設定的範圍就可以自由活動。
  • 孩子到了語言敏感期,家長這麼做,提升寶寶語言表達能力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發現,孩子在某一個時期內總愛嘮嘮叨叨,會不停重複說某一句話、提某一個詞或者重複不停的問為什麼。這時候,家長可能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出現什麼問題了。其實,這只是孩子進入語言敏感期的一種表現。有的家長可能不知道什麼是語言敏感期?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孩子喜歡攀高爬低,原是「空間敏感期」到了,家長別急著阻止
    大人們可以看到,對於3歲前的孩子,如果附近有階梯,孩子會毫不猶豫的沿著階梯向上爬。在屋子裡或家裡的時候,孩子總喜歡往椅子、沙發背、櫃頂或者窗臺上爬。不要認為這些行為和舉動是孩子們太頑皮,其實,這是孩子的「空間敏感期」到了。孩子出生從狹小的子宮來到一個大空間中,空間敏感期便開始了,並且會一直持續到6歲左右。
  • 不走尋常路?孩子的這個「怪癖」實則是敏感期,父母請不要扼殺
    孩子從呱呱落地,到牙牙學語、蹣跚學步,每一個成長瞬間都讓父母欣喜不已。但是,孩子能夠自由行走,並不意味著父母可以輕鬆一些,反而會更累。孩子總是不走尋常路,專走坑坑窪窪、凹凸不平的路,且樂此不疲,難道這是孩子的「怪癖」?其實不然,你以為的怪癖,只是孩子腿敏感期的表現。腿敏感期一般從孩子七八個月時開始,到兩歲左右結束。
  • 0到6歲決不能錯過的兒童敏感期!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敏感期的分類《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通過二十八個章節闡述二十六種敏感期,如若從年齡角度區分,可以分為0-2.5歲、2.50-2.5歲:視覺敏感期、聽覺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行走敏感期、語言敏感期、渴望愛的敏感期。2.5-3歲:自我意識敏感期、空間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模仿敏感期、關注細小事物敏感期。3-4歲:執拗的敏感期、審美和完美的敏感期、色彩敏感期、人際交往敏感期。
  • 《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全面了解敏感期,做懂孩子的優質父母
    兒子到了2歲時,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近視,平常都會戴眼鏡。遇到洗臉、睡覺這種不方便戴眼鏡的時候,我都會把眼鏡摘下來。但是這時候只要兒子看見我沒有戴眼鏡,就會說「媽媽,眼鏡沒了」,然後把眼鏡找出來強制給我戴上。有時他半夜起來尿尿,看見我沒有戴眼鏡,還會迷迷糊糊地把放在床邊的眼鏡強制給我戴上,才心滿意足地去睡覺。
  • 寶寶「口腔敏感期」時,家長這麼做,有益孩子健康成長
    李玫最近跟我說:「我家的孩子最近抓著什麼都往嘴裡送,越是阻止他他就越是要往嘴裡送,這是為什麼呢?」我回答說:「這是因為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到了,孩子都會經歷口腔敏感期的過程,其中,大部分孩子的口腔敏感期都出現在4個月到12個月之間。如果孩子的口欲得不到滿足的話,他們的敏感期還會有所延長。」
  • 把控好三營造兩不要,順利邁過行走敏感期
    呱呱媽媽說出她家寶寶的經歷,呱呱走路早本身胖胖的,家裡也為孩子體重擔心,怕一直胖下去。自從會走路後,看到孩子不停地走,本來有點擔心。是寶寶的行走敏感期到了,利弊各半‍關於寶寶不停走路這個問題,家長們形成兩個派別,各執一詞:支持不停走路:認為走路是寶寶發展重要的裡程碑,孩子能夠自主地調節自己
  • 讓媽媽崩潰的敏感期,是孩子成長的最佳時期
    對正常人來講,8歲的孩子是個小學生,能說會道,能跑能跳,可8歲的狼孩不會說話,不會思考,用四肢行走,晝伏夜行,完全是一隻狼的樣子。狼孩卡瑪拉在美國傳教士的靜心扶養下,到了第二年學會了雙膝行走,用椅子站立,能用雙手拿東西吃,會叫「媽」。
  • 孩子進入「行走敏感期」,父母要適時放手,3步助孩子獨立行走
    對於孩子「行走敏感期」,有的父母可能不太了解。其實,孩子「行走敏感期」的到來是很容易被發現的,如果有一天你的寶寶樂此不疲地行走,那麼便說明他有可能進入了「行走敏感期」。「行走敏感期」的具體時間一般為孩子七個月到兩歲之間。
  • 孩子出現吃醋嫉妒,是因為"情感敏感期"到了,家長要多陪陪孩子
    當父母有事離開或者沒有陪在孩子身邊的時候,孩子就會哭鬧個不停,嘴裡還喊著找媽媽,只要媽媽出現在孩子視線範圍內,孩子就會立馬抱著媽媽安靜下來,這就是前期這個階段孩子情感敏感的突出表現。2、3-6歲的情感敏感期。這個階段孩子已經開始上幼兒園了,會在幼兒園裡進行同伴交往,認識新的朋友,從而又新生新的情感。
  • 家長因不懂而錯過孩子4個敏感期,耽誤孩子發育,要做智慧父母
    喜歡玩水、玩沙子的天性下面要提到的,相信很多的家長都會有共鳴,大家常常會看到處在某一階段的孩子,特別喜歡玩水、玩沙子,一次次的將水和沙子混合,又倒掉重新玩。動作敏感期孩子處在這個階段,會通過自身的學習,去協調自己的各種動作,並加以很好的控制,像轉身、行走、等行為。
  •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一般孩子在1.5歲左右都會開口說話,出生後18個月到24個月,是幼兒發展語言的的一個極重要時期。如果自己的孩子在2~3歲的時候還是遲遲不會說話,父母應該帶著孩子到醫院求助專業的醫生。語言能力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孩子「語言敏感期」最明顯的行為特徵就是「鸚鵡學舌」。孩子總是不斷地重複聽到的話語,重複最多的是爸媽說過的話。所以,作為家長,要做的就是」多說「。
  • 寶寶語言敏感期在0-6歲 家長加以正確引導 培養孩子語言能力
    有研究表明,當孩子在2歲左右語言能力發育遲緩的孩子,在7歲的水壺依然有1/5孩子的語言能力不及同類的孩子。現代的社會競爭壓力大,很多父母為了孩子不要落後於他人,早早就給孩子報什麼左右腦開發班,表演口才班等,目的就是不要讓孩子落後於他人 。其實孩子的成長,都是遵循一定的規律的。
  • 0-6歲是寶寶的語言敏感期,家長做好引導,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研究表明:在2歲左右語言能力發育遲緩的孩子,在7歲時,依然有1/5孩子的語言能力不及同齡人。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大,父母也會不自覺的將這種壓力或憂鬱傳導在養育孩子方面。早早的給孩子報類似於左右腦開發、表演口才等早教班,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不落後於他人。
  • 0-6歲是寶寶的語言敏感期,家長做好引導,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研究表明:在2歲左右語言能力發育遲緩的孩子,在7歲時,依然有1/5孩子的語言能力不及同齡人。 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大,父母也會不自覺的將這種壓力或憂鬱傳導在養育孩子方面。早早的給孩子報類似於左右腦開發、表演口才等早教班,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不落後於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