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作者:伊呂,高考資訊資深作者,畢業於武大中文系,2006年起陸續在《求學》《高校招生》《課堂內外》《高考金刊》《招生考試通訊》《湖北招生考試》《高中》《第二課堂》等全國教育名刊發表高考資訊類文章200餘篇,擅長用生動自然的語言將高考相關話題娓娓道來。
#加油吧考生#
如果不是疫情讓高考延期,那麼對於全國千萬高三同學而言,今日已是大解放後第一天。其實推遲一個月也就一眨眼吧,咬咬牙堅持一下,勝利已經不遠。
回想當年高考結束那幾天我的生活,似乎也沒有太墮落,不過是覺得從小到大讀書18年總算可以歇一歇了,一塊石頭落地。昏天黑地睡了一覺,醒來一切照常。
最後一科英語考完,下午回家媽媽買了份晚報特刊,一對答案,糟糕,閱讀理解檢查時改錯了三道!擦,還以為高考總算能突破140呢,大意失荊州,氣得跺腳。
語文估分不到130,感覺失手了,分數出來卻成了最大驚喜,135,重慶前十,看來估分保守了哈,坦白說平時語文雖在年級前三,但最後這個全市前十還是略意外了。
話題扯遠了,這些故事更適合下個月考完慢慢吹……
今天是想聊聊看新鮮出爐的英國QS2021世界大學榜單(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這是全球參與機構最多、影響範圍最廣的排名之一,與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USNews世界大學排名和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一道被公認為四大權威排名。
就排名方法看,主要綜合以下指標:學術聲譽、僱主聲譽、師生比例、單位教職的論文引用數(Citations per faculty)、國際教師比例、國際學生比例。這些指標所佔權重分別是 40%、10%、20%、20%、5%、5%,其中學術聲譽比重最大。
臨近高考,我們的關注點當然在中國高校。
此次公布的大陸高校前十位,與人們心目中的#中國十大名校#位置基本一致——
頂級流量依然是top2的清華北大,接下來2-7位由所謂的「華五」填充,top10剩下的三個席位分別是武大、同濟和哈工,再往後11-15位包括中山、北師大、西交、南科大和南開。基本上看,實至名歸,爭議不大。
其實歷年QS榜中國十大名校變化都不太大,正如大家所見,top2固定清北,top7「華五」輪著來,而top10裡,武大從未缺席,另外哈工、同濟、中山上榜的次數也較其他高校算多的。
當然,名校層級中,清北較華五的壓倒性優勢(overwhelming superiority)是明顯的,華五較之後的top15顯然只能說優勢突出,遠稱不上壓倒性。top8-top15的大學之間,種種數據顯示,不過是各有優勢罷了,似乎誰進top10最後三席都說得過去。
然而我現在寫這篇稿子時已經可以預見一件事,武大毫無疑問又要被眾多不良公眾號單拎出來大做文章,譬如,「QS榜揭曉,武大再入前十」「武大力壓同濟排名第八」,關鍵詞大抵如此,諸如此類,哭笑不得。
我一直比較困惑的是,為什麼每次論及大學排行武大都會被拿出來示眾?那些語焉不詳的公眾號寫手寫到武大時往往乜斜著眼一臉不屑的樣子,請問他們上過武大嗎?上過武大之外其他的名校嗎?紙上談兵,不知所云,不過是蹭武大流量帶節奏罷了。
這也是刺激我重操舊業,抽空搬磚吹吹高考龍門陣的原因之一。
就算當今時代留學早已不再神秘,但高考對於絕大多數中國家庭而言依然具有無可爭議的意義。
在高考報志願的十字路口,那麼多良莠不齊的信息充斥在媒體,亂花迷人眼,考生如何能做出正確決斷?誤人子弟的責任誰來承擔?
顯然這些問題不是那些一心蹭流量的寫手們有空思考的。流量蹭到了,變現了,心願也就實現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不是麼?
哪怕那些人根本沒到過武大,甚至連珞珈山的「珞珈」二字寫法、來歷、典故都說不清楚,他們也敢對武大說三道四。
我還想說一個令人沮喪的事實,好多教育類公眾號寫手,連正規的全日制大學本科教育背景都沒有,這樣的人來指導莘莘學子,是不是一種諷刺?
話說回來,中國十大名校,尤其是8-10三個位置原本也爭議極大,但動不動就質疑「武大怎麼又進了前十」這種調子實在是顯得很沒文化,沒文化就多讀書吧,自己鬧笑話,還誤導了讀你文章的孩子們,有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