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在我們的印象中是書面色彩濃厚,帶有故事性,極具典雅的詞語,和俗語是不一樣的。然而,翻開成語詞典我們會大吃一驚,這些也是成語?
下面我們來探究一下那些看起來不像成語的成語吧!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他以假設情景提出了一個問題:有人掉下了井裡,有仁德的人會不會跟著跳下井去?孔子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就此講了一個道理:有仁德的人,一定會去井邊救人,但是他不可能也去陷落井中;他可能被別人欺騙,但不可以被愚弄。
從井救人,是指跟著跳下井去營救落井的人,比喻做好事方法不當,於人於己都無好處。現多比喻冒著極大的風險去拯救別人。
出自《南史•檀道濟傳》。
檀道濟是南朝宋的著名將領,曾跟隨宋武帝劉裕南徵北戰,屢立戰功,官至徵南大將軍。劉裕死後,其子宋文帝劉義隆繼位,因為檀道濟是前朝重臣,而且幾個兒子都勇猛善戰,宋文帝害怕控制不了他,就把他殺了。檀道濟在被捕時,非常憤怒,拿起一杯酒一飲而盡,把帽子扔到地上說:「乃復壞汝萬裡之長城!」意思是,你們這樣幹,是自毀長城啊!
萬裡長城用以比喻國家賴以守衛疆土保國安民的將士。
冬日可愛用來比喻人態度溫和慈愛,使人願意接近。與之相對的成語是「夏日可畏」。
《左傳·文公七年》中曾有云:
魏晉時期的經學家杜預後來在註解《左傳》時寫道:「冬日可愛,夏日可畏。」
趙盾是趙衰的兒子,春秋時期政治家、戰略指揮家,曾任晉國卿大夫。他在晉國執政期間,權傾朝野,使晉國君權受到衝擊與削弱。晉國國君襄公死後,趙盾在擁立誰為國君這一問題上,與晉國大夫賈季產生爭執。
後來,賈季被人問到:「趙盾與他的父親趙衰相比,哪一個更賢明?」賈季打了個比方說:趙衰是冬日太陽,趙盾是夏日太陽。
意思是:趙衰好像冬天的太陽,使人感到溫暖、親切,人們願意接近。趙盾殺伐決斷,手段狠辣,令人感到恐怖。
「半部論語」,字面意義上的確是半部《論語》。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俗語「半部論語治天下」。
《鶴林玉露》中曾有這樣的記述:
北宋時期,政治家趙普讀書不算多,卻輔佐宋太祖趙匡胤東徵西討,統一全國。宋太祖死後,宋太宗繼位,趙普繼續擔任宰相。
宋太宗有次問趙普:「有人說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趙普回答:「臣平生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這部書。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使天下太平。」
半部論語舊時用來指對儒學經典《論語》的誇讚,比喻掌握半部《論語》,人的能力就會提高,能治理國家。
有天,「博士」到集市買驢,付錢後,他叫賣驢的人寫個憑據。賣驢的人不識字,就讓他代寫。「博士」洋洋灑灑寫了三大張紙,滿篇都是空話,甚至沒有提到「驢」字。
博士買驢用來諷刺寫文章長篇累牘,卻說不到點子上。
喻冶遊人夏時衣著華美,冬季卻無力置辦冬裝者(因冬裝價昂)。
出自《冷眼觀》第十四回:
「你不曉得他們那班荷花大少的利害呢,到堂子裡來白相,身邊是奉旨不帶分文的。」
「令人噴飯」最早出自蘇軾的一篇散文《文與可畫篔簹(yún dāng)谷偃竹記》。
文與可有天在山谷中遊賞,燒筍當晚飯吃,打開信封看到蘇軾寫給他的詩,禁不住大笑,把嘴裡的飯噴了滿桌子。「噴飯滿案」自此成為蘇軾相關的成語。
在後人的使用中,逐漸衍生「令人噴飯」,用來形容事情或說話十分可笑。
慘綠:淺綠,指服色。原指穿淺綠衣服的少年。後指講究裝飾的青年男子;風度翩翩的青年男子。
唐朝時,潘孟陽當上了戶部侍郎,他母親認為自己兒子沒什麼本領,卻竊取高位,早晚會出事。潘孟陽很不服氣,認為周圍的官員都和自己差不多。他母親就讓兒子請他的同僚們吃飯,自己偷偷觀察,發現這些人果然沒什麼才能,於是放心了。不過,潘孟陽的母親唯獨見到末座一位身穿綠色官服的少年,與眾不同,認為他日後前途不可限量。後來這位名叫杜黃裳的少年,果然出人頭地,當上宰相。
後來,「慘綠少年」引申為風度翩翩的青年男子。
這個成語出自《漢書·東方朔傳》。
東方朔到長安向武帝上書自薦,被任命為常侍郎。自此以後,東方朔曾多次上書提出關於朝政的建議和看法,但不少意見和規諫都沒被採納。有一次,東方朔又提出耕戰強國之策,也未被採納。為了諷諫漢武帝,東方朔寫了一篇《非有先生論》。文中虛構了一個故事,用「談何容易」來表達臣下向君主進言很不容易。
談何容易用來比喻事情辦起來,並不像嘴上說的那麼簡單。
這兩個成語講的是同一個故事,「酒店猛狗」出自《晏子春秋·內篇問上》,「酒酸不售」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有一個賣酒的人,他的酒因賣不出去而發酸。向附近鄰裡詢問的原因。鄰居說:「您家的狗很兇,別人拿著酒器進入,當買您家的酒時,狗就迎上來咬他,這就是您家的酒賣不出去而發酸的原因。」
一個國家也有這樣的猛狗,這些專權的人就是國家的猛狗啊。有治國學說和方法的賢人,想要求見國君,但是國君左右把持權力的大臣迎上去誹謗他們。
這兩個成語比喻奸臣阻攔了有學問、有賢德的人為國家效力,使國君受到蒙蔽。後比喻經營無方或辦事用人不當。
比喻十分真誠的心意(用在祝願)。亦表示修得心靜。
心香,舊時稱心中虔誠,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樣。出自唐代韓偓《仙山》詩:
「藥店飛龍」與中醫、藥店有關的成語。出自南朝樂府《讀曲歌》中的一首詩:
「自從別郎後,臥宿頭不舉,飛龍落藥店,骨出只為汝。」
描寫一個獨守閨房的女子,因為終日思念夫君而為伊消得人憔悴,身子瘦得像是落入藥店的飛龍,只剩一副骨架。
「藥店飛龍」中的「飛龍」指的是中藥龍骨,它是古代大型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藥店飛龍,如今用來比喻人瘦骨嶙峋。
蛤蟆於夜晚哭泣。形容毫無根據誣陷好人。出自《艾子雜說》:
復聞有言曰:「吾今幸無尾,但恐更理會蝌蚪時事也。」
艾子在海上航行,晚上停泊在孤島上,半夜聽到水底有聲音傳來,黿說龍王下命令明天要把有尾巴的動物斬殺,它很害怕。蛤蟆聽後也哭了起來,鼉覺得很奇怪。蛤蟆解釋它害怕追溯到蝌蚪時代,那也在誅殺之列。
用來諷刺蠢人做蠢事,糟踐好東西。出自《世說新語·輕詆》:
「桓南郡每見人不快,輒嗔云:『君得哀家梨,當復不蒸食不!』」
桓南郡是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桓溫之子桓玄,他遇到什麼人惹他生氣,往往發怒道:「你得了哀家梨,總不該再蒸來吃了吧!」這裡的「哀家梨」是指漢代秣陵這個地方哀仲家裡種的梨,個兒大味美,名氣很大。
滿奮畏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
吳牛,指產於江淮間的水牛,吳地天氣多炎暑,水牛怕熱,見到月亮以為是太陽,故臥地望月而喘。
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過分懼怕,而失去了判斷的能力,也形容天氣十分酷熱。
意為床上安張床,泛指多此一舉。
出自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
晉魏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復,遞相模效,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指由於不像樣、不中看或經不起挑剔而不好意思亮出來。
《官場現形記》第三回:
「胡理道:『有是有的,不過只有一半。對不住您老,叫我怪不好意思的,拿不出手來。」
一是龍,一是豬。比喻同時的兩個人,高下判別極大。
出自韓愈《符讀書城南》詩:
「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
這是目前中國最長的成語,一共有16個字,是正常成語的四倍,同時也是非常口語化的成語。
出自曹雪芹《紅樓夢》的第八十二回:
「但凡家庭之事,不是東風壓了西風,就是西風壓了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