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語言在藝術領域中屬於特殊的藝術語言,它是藝術所表達傳遞的符號,是藝術表現的載繪畫語言是給予欣賞著視覺衝擊的,它所表現的載體、描繪的形體、色澤的明暗、色彩的展物像的機理都是繪畫語言的基本元素。畫家通過這些元素,將作者內心的深度與表現的事物體現轉化為審美的意象,使得欣賞者思想上與情感上產生高度認同感。總而言之,繪畫語言不僅帶來了視覺上的美感,其帶動的情緒上的共振和表達的內涵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
人與人之問的溝通靠的是語言這一功能,通過彼此的溝通與交流來認知彼此的情感內容,其實賞析繪畫作品也是同樣的道理,繪畫藝術本身也擁有白己獨特的語言,即:藝術語言的傳遞符號、是藝術本身的載體。繪畫語言的構成元素是:形體、色彩、明暗、材質、空問、機理等。故繪畫語言不是單一的結構,是其形式、技法與內涵相輔相成而構成的,繪畫者的情感、情緒也是依託在這樣的結構中表現其特有的語言的。
中國畫,在我國古老的西漢時期就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了,如湖南馬土堆出土的《西漢帛畫》,從創作語言到藝術語言,都已經形成了白己獨特的體系。一個國家繪畫語言的形成都不是一蹦而就的,縱觀社會發展的足跡,國家的人文地理環境、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狀態心理,各種因素的複雜組合,勞動人民的日常生產生活、都是藝術表現的題材,古人運用繪畫或文字的形式紀錄了白己所創造的歷史,故而,這種藝術語言是白己獨有而與其他國家的繪畫語言是不相同的,這些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在我國,原始社會時期的彩陶上出現的紋樣,如鳥獸、魚紋與國外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中的線刻野牛的形象都異常生動,無論是我國古代的陶紋還是國外舊石器時代的野牛,都是當時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客觀體現,古人們不僅對使用工具有了審美意象,並且古人想把發生的動人心弦的事情通過這種方式記錄下來,繪畫藝術就這樣產生了。
偉大的人類通過日常生活勞作,不斷地總結經驗,對不同的勞動作出不同的分配,不同的工種就這樣出現了,如畫工,雕塑工。陝西臨撞出土的秦始皇兵馬俑,湖南馬土堆發現的西漢帛畫,無不閃爍著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光芒。兩千多年以來,通過勞動人民的不斷發明創造,不斷進步,形成了如今較為完整的繪畫體系。
由於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地理環境、傳統文化、風俗習慣、人文狀態不同,繪畫的形式結構也由此各有千秋。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是黃土高原的一部分,伴隨著蔚藍的天空,鬱鬱蔥蔥的綠樹,加上衣著鮮豔的勞動人民,便是一幅明快的畫卷了,在我國華北地區,就是這樣的白然風光,產生了顏色對比鮮明的「楊柳青年畫」。大白然的圖畫就這樣被偉大的勞動人民創造出來了。宋代山水畫畫家範寬在《溪山行旅圖》中,運用他白己的語言與理解,描繪了他心中的華山的形象,並創造出「雨點效」這一線條表現形式。元代畫家,倪攢,在繪畫過程中創造出「折帶效」的線條描繪方式,充分表現出湖山平遠的太湖的美好風光。
中國繪畫表現客觀物象,「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傳統的美學法則,繪畫所採用的表達方法是:「目識心記,以形寫神」,對於描繪的客觀物象,經過仔細研究觀察,從事物的形體結構入手,找出它的規律,運用「默寫」的方式表達主題思想,這些方法不單單是對物象客觀的描摹,還要通過客觀物象植入作者的藝術語言,作者的思想融入其描繪的客觀物象,就把白然的物象轉換為「藝術的形象」。清代畫家唐志契在《繪事微言》中曾言「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充分展現出藝術思想與描繪的客觀事物相結合的藝術構思的魅力。
《筆法記》是我國五代時期荊浩畫家的畫論,其中「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的觀點是:繪畫作品是一個創作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藉助客觀物象的外在表象來觀察研究繪畫作品內在的本質真諦。《六要》中提出:「刪撥大要,凝想形物」,這句話的意思是描繪客觀事物前,要多加思考,刪減提煉出有用的客觀物象,來表達作者的藝術語言。這是畫家內心世界活動的藝術構思過程,要求我們既要研究事物具體的形象,還要提煉概括,表現客觀事物的內在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