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集美區高校產業技術聯盟機械製造專場校企對接會在集美大學舉行。(東南網記者 李霖 攝)
臺海網8月1日訊 據東南網報導 為促進集美經濟發展,實現轄區高校人才技術資源與企業的深度融合, 7月31日下午,由廈門市委組織部、集美區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指導,集美大學、集美區委組織部主辦的集美區高校產業技術聯盟機械製造專場校企對接會暨「高校專家問診團」揭牌儀式在集美大學舉行。
活動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業,廈門市委組織部人才局局長盧壽榮,集美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肖峰,集美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謝潮添,以及集美區各相關職能部門,43家機械工程領域相關企業和集美大學有關職能部門、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負責人,華僑大學、廈門理工學院代表參加了對接會。
產學研合作 助力產業發展
廈門市委組織部人才局局長盧壽榮表示,今年以來,廈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高校合作和畢業生就業,圍繞「三個六」引才目標推出一系列政策,即引育高層次人才600多名,柔性引進各類人才超6000名,審核接收畢業生6萬名。其中,「接收畢業生6萬名」是重中之重。為此,廈門市從政策保障、資金扶持、崗位開發等方面出新招。盧壽榮提出,推動產學研合作,促進高端科研團隊與廈門市重點產業相結合,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企業發展,也能為畢業生提供更多崗位。
集美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謝潮添表示,集美大學攜手集美區共同舉辦校企項目對接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希望能夠發揮高校科技創新的優勢,整合優質人才資源和科技力量,對接產業發展需求,幫助解決生產技術和項目研發中的難點痛點,助力企業優化升級。同時,進一步加強學校與區域經濟的聯繫,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凝聚各方資源和力量,支持學校一流大學建設,服務省市高質量發展。他認為,服務產業、服務區域經濟是學校科研創新的重要對象,也是學校發展的堅強後盾,加強產學研用合作,促進校企科技成果對接,對參與合作的校企雙方而言,更是一項雙贏的舉措。
集美區高校產業技術聯盟「高校專家問診團」揭牌儀式現場(劉金昆 攝)
「問診團」揭牌 提供「智庫支持」
上個月,集美區高校產業技術聯盟正式啟動,首批邀請集美大學、華僑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院、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中科院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等6所高校與轄區「三高」企業共同成立。聯盟的成立,將推動產學研合作邁向政府搭臺、企業出題、高校攻關的「組織化」「常態化」階段。
活動現場,集美區高校產業技術聯盟「高校專家問診團」揭牌。作為助力轄區產業發展、推動校企產學研深度融合、服務人才引進和畢業生就業的有力舉措,未來,「問診團」將以高校產業技術聯盟各成員院校的優勢專業、強勢學科為依託,主動對接服務轄區重點企業、「三高」企業,幫助企業解決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一些重大技術問題,特別是阻礙企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和關鍵難題攻關需求,助力企業轉型升級和科技成果轉化。當天揭牌的集美大學機械製造領域「高校專家問診團」,將在趙振業院士的帶領下,面向路達、金龍、日上、立林、國安達、力巨等43家機械製造企業開展「專家問診」,為企業技術轉型升級提供「智庫支持」。
「如何把科技成果儘快轉化成生產力?」集美大學科研處處長張玉蒼表示,為當地經濟發展做貢獻,是科技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問診團」目的就是集中智慧,將科研成果和企業需求對接起來,實現成果轉化。下一步,將組織高校老師進企業主動尋求合作機會,向企業徵詢項目需求,「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趙振業院士作主旨報告(東南網記者 李霖 攝)
主旨報告 點燃強國之夢
裝備製造業是國之重器,活動中,「集美大學機械裝備關鍵構件疲勞失效分析中心」揭牌。「我們國家是名副其實的製造大國。從製造大國到製造強國,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不是一般的技術改變,需要新的理念、技術。這個轉變關係到我們機械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也關係到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升級。」現場,趙振業院士作題為《抗疲勞製造是強國之道》的主旨報告。
作為集美大學引進的全職院士,趙振業帶領團隊開展抗疲勞製造方向的科技創新,推出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成果。他多年來一直從事航空超高強度鋼應用基礎理論研究,提出「無應力集中」抗疲勞製造理論,創造性地解決了飛機超高強度鋼起落架長壽命、安全服役難題,該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他還系統研究了二次硬化、超細化、強韌化等機理,共獲得國家科技成果獎5項、國家發明專利獎2項、部級科技成果獎6項。由院士領銜,研究抗疲勞製造方向,助力集美區機械製造產業升級。
5個項目集中簽約(東南網記者 李霖 攝)
項目籤約 見證校企合作
此次對接會集中進行了5個項目的籤約儀式,見證了集美大學、華僑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等高校與轄區的廈門立林科技有限公司、廈門市薈智精密機械科技有限公司、圓興(廈門)精密工具有限公司、廈門德勝銘實業有限公司、廈門力巨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關係的建立。
八年前,在一次政府搭建的校企對接會上,廈門立林科技有限公司與集美大學結緣,開啟了校企合作、發展共贏的局面。廈門立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質量官鍾建華告訴記者,多年校企合作碩果纍纍,例如,雙方聯合申報的發明專利獲得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老師的經驗得到了積累,學生獲得了實踐鍛鍊,企業也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鍾建華說,引入高校資源進入生產一線技術指導,研發新型設備,實現效率品質雙提升。如今,雙方還繼續攜手開啟全新篇章,後續將加強工業網際網路等方面的合作。
定向推介 服務學生就業
現場,由集美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進行科技創新情況與畢業生推介,精準收集參會的43家企業在機械類崗位的人才需求,並與2020年高校畢業生求職需求進行比對,通過校企聯動,打通學生和企業溝通交流的渠道,構建多維覆蓋的就業服務體系,切實幫助畢業生解決就業難題,同時,建立校企就業服務微信群,強化全時段精準對接的信息交流,搭建實習基地,落實人才培養方案開展校外實踐教學。
此外,來自集美大學、華僑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的許志龍、陳寧、弓清忠、陳亞洲、楊光、陶求華、張勇、羅志偉等老師還分別就各自研究的領域向大家進行項目成果推介。(記者 李霖 通訊員 曾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