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毅夫 編輯/楊溪
出品 | 原子智庫·騰訊新聞小滿工作室
2020年年中以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成為中國持續探討的熱點政經議題。常見觀點將雙循環視為中國對疫情、中美經貿關係調適等一系列當前問題的應對之策。不過,在12月18日由騰訊·原子智庫聯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的「請回答2021——2020騰訊風雲演講年會」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教授表示,國內大循環的提出,除了這些短期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反映的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收入更高、服務業比重更大,則其經濟當中出口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就會越低,國內循環的比重就越高。
基於此,林毅夫教授認為,要通過三方面的結構性改革提高收入水平、從而提高內循環的比重,形成新發展格局:第一,要利用好在傳統產業上的後來者優勢,以及在新經濟上換道超車的優勢,把長板拉長、短板補足,有卡脖子的,利用舉國體制的優勢把它克服;其次,要深化改革,把經濟當中在流通上面的堵點、瘀點消除,目前瘀點和堵點主要是在要素市場——金融、人才、戶籍、土地和產權;第三,要進一步擴大開放,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來補足國內資源不足。
以下為演講實錄:
今天很高興有機會到風雲演講,跟各位談談結構性改革和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格局是2020年我國提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方向,在國內、國外都引起了相當大的關注。為什麼引起這麼大的關注呢?因為新發展格局提到: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過去,我們講的都是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現在為什麼要提出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我想利用這個機會,跟各位談談怎麼用供給側、需求側的結構性改革來加速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更重要的是反映經濟基本規律
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有短期的原因——新冠疫情,造成了國際貿易受挫。當然,在這種狀況下,依靠國內的經濟循環,就至關重要。同時,中美關係的原因,我們的出口會受到限制,並且也有一些「卡脖子」的技術需要國內來發展。
但除了這些短期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反映的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以我國為例,出口比重最高的年份是2006年,佔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35.4%;但到去年、2019年,出口比重只有17.4%,減少了50%。在2019年,我們的國內生產已經是82.6%。為什麼出口佔比從2006年的35.4%下降到2019年的17.4%?有兩個根本原因:一個是經濟規模,一個是服務業的比重。
現代經濟、尤其在製造業方面,規模經濟很大。如果要充分利用這種規模經濟,對應的小經濟體,國內能消化的部分就少,那麼就要更多地依靠國外市場;而對於大經濟體,國內自己能消化的就多、出口的比例就減少。
拿一個具體的例子做比較,新加坡2019年出口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是104.9%——它出口是靠進口原材料加工以後出口的;而我們國家,出口佔比最高的年份也不過只有35.4%。我想這就反映了經濟規模的差異。
同樣是大型經濟體,2019年美國的出口比重是7.6%,日本出口比重是13.4%,都比我們低。原因是什麼?服務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美國是80%,日本是70%。服務業當中很多是不可貿易的,所以服務業比重越高,其經濟當中出口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就會越低。
從這兩個角度來看:2006年,我們的人均GDP是2099美元,中國的經濟規模佔全世界的比重是5.3%,當年我們的服務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是41.8%;到了2019年,人均GDP達到10098美元,我們的經濟佔全世界比重從2006年的5.3%增加到2019年的16.4%,而服務業則從41.8%增加到2019年的53.6%。我想正是這兩個原因,讓我們出口的比重從35.4%降到17.4%,國內循環的比重提高到82.6%。
展望未來,我們收入當然會增加,我們的經濟佔世界的比重也會增加,服務業的比重也會增加。在這種情況之下,出口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就會從2019年的17.4%降到15%、13%、12%,國內循環的比重就會從2019年的82.6%,逐漸變成85%、變成90%。
所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我想更重要的是反映這樣一個經濟的基本規律。把這個規律講清楚了以後有一個好處,可以增強我們的信心。
過去我們認為是出口導向型,出口受了影響,老百姓心裡就慌;現在知道我們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在這種狀況下,國外發生風吹草動,不會影響到我們經濟發展的基本格局。
需要推行三方面結構性改革
那麼在這種狀況之下,怎麼樣結構性改革來更進一步提高國內循環的比重呢?
從前面的分析,我想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我們的收入水平。如果我們收入水平提高了,那我們的經濟佔世界的比重就會進一步提高,那服務業的比重也會進一步提高。這兩個提高就一定會讓我們國內循環的比重再進一步提高。
怎麼樣來提高我們的收入水平?這就牽扯到結構性的改革。我想在這邊主要談三點。
第一,要利用好我們在傳統產業上的後來者優勢,以及我們在新經濟上換道超車的優勢,把我們的長板拉長、短板補足,有卡脖子的,利用舉國體制的優勢把它克服。能這樣的話,我們的經濟就能不斷發展,收入水平就能不斷提高。
第二,要深化改革,把我們經濟當中在流通上的所謂堵點、瘀點消除。在產品上面、商品上面,國內流通基本都放開的,沒有多少所謂的瘀點、堵點,如果說有瘀點和堵點的話,主要是在要素市場方面。比如,金融應該服務實體經濟,但我們的金融是以大銀行、股票市場、公司債為主。而我們現在的實體經濟當中,稅收50%來自於微型、小型、中型的民營企業,國內生產總值70%是來自於微型、小型、中型的製造業跟服務業,就業80%以上是來自於微型、小型、中型的服務製造業,他們在現代金融當中基本得不到服務。所以,我們要在金融體系方面進行結構性改革,多發展能夠給前面所談到的實體經濟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安排,包括地區性的中小金融機構。
在人才市場上面,戶籍制度是人才流動的一個障礙,再者,高房價也是一個阻礙人才流動的障礙。所以,要促進勞動力市場的流動,那就應該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並且讓住房回歸到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那麼,在土地市場方面,最重要的是必須落實農村集體土地入市的政策,讓土地能夠更好的流通。
在產權改革面,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政策:毫不動搖的鞏固、加強國有經濟,同時要毫不動搖地鼓勵、引導、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不能有產權的歧視。
第三,要進一步擴大開放,更好地利用國際的資源來補足國內資源不足。這方面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擴大自貿區的試點,另一方面在自貿區試點方面比如說降低關稅,負面清單能否取得實際成效,應該在全國推廣,那我們就能夠更好地利用國際的資源——國際的技術、國際的資本,來加強國內經濟的發展,提高國內經濟發展的質量、人民的收入水平。
我想如果能夠進行我前面講的這三方面的改革,那我們的經濟不管外國經濟是風和日麗,還是風雨縹緲,中國經濟靠國內的大循環也一定能夠不斷地乘風破浪地前進——不僅是在2021年,會從2021年開始的——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當中不斷地乘風破浪、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