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牆而出的鋼鐵俠、栩栩如生的荷塘錦鯉、淡雅別致的青山白雲……這些原本出現在紙上的畫面,如今卻被「放大」數倍呈現在牆壁上。這些作品均是出自牆繪師畢盛華之手,今年26歲的他從大二開始就接觸牆壁繪畫行業,至今已有7年的經驗。
7年時間中,他拉著一個裝滿畫筆與顏料的行李箱,在多個城市的街頭巷尾留下他的七彩足跡。
據悉,至今為止他已創作出200餘幅牆繪作品,總面積超過半個足球場。
從大學開始接觸牆繪
繪畫總面積達半個足球場
「做牆繪,其實是抱著一份惋惜的。」問起從事牆繪的原因,畢盛華的臉上有些許失落。他打小就熱愛繪畫,上學後更是系統學習了素描、水彩等專業繪畫基礎,而他最大的繪畫夢想就是能夠在高大的牆壁上發揮特長。
「高考時,我憑藉美術生身份報考了山東藝術學院的壁畫專業,雖然成績合格了但因為報志願的一些小差錯,最終錯過了壁畫專業,學習了設計。」與最愛的專業擦肩而過,畢盛華曾一度陷入懊惱中。「但是錯過的事不會再回來,我的美術功底還在,我依然可以從事牆繪。」就這樣,畢盛華又拾起了那顆追求牆繪的心,並在大二時與同學一起成立了小工作室,正式接觸牆壁繪畫。
「真正去實踐了才知道,將一幅畫呈現在牆上有多難,跟在紙上作畫是截然不同的感受。」畢盛華說,在牆壁上繪畫則意味著一切細節都被放到最大,因此繪製過程需要更加精細。「畢竟牆面的容錯率要遠遠低於紙面,這也更考驗繪畫者的耐心和功底。」
炎炎的烈日下,畢盛華頂著大太陽一筆一畫的在牆壁上勾勒線條;冷風呼嘯時,儘管穿著厚外套他的手指依舊被吹得通紅。
「因為我們畫得很仔細,所以來找我們的客人也很多。商場、幼兒園、燒烤城等等,不同客戶有不同需求。」畢盛華說,他印象裡工作量最大的一幅牆繪,面積達到了150平方米,三個人爬高梯畫了整整四天時間,「這些年,我總共畫了200多幅牆繪了,加起來最少也有3000多平方米。」
拉著行李箱去牆繪
用畫筆治療城市牆壁「牛皮癬」
據了解,牆繪分為室內牆繪與室外牆繪,二者都是通過繪畫的形式來裝點牆壁。而由於環境的不同,兩種牆繪所用到的顏料也不同,室外主要是用油漆進行繪製,而室內用的材料多為丙烯和油彩。
「一般室外繪製的面積都比較大,所以用油漆繪製成本較低,而且油漆在陽光的照射下會更有質感,晾乾後日曬雨淋都不怕,一般保存個兩三年沒什麼問題。室內繪製,考慮的就比較多了」。畢盛華告訴記者,室內繪製對牆面要求比較高,白牆需要打過膩子、找平後上過乳膠漆才能進行繪製,比起室外牆壁來說繪製會更為順暢,同時因為做室內觀賞,也要求繪製更為精細。
「像是丙烯和油彩幾乎沒有氣味,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比較環保,幹了就可以直接住進去,保存個七八年沒什麼問題」。畢盛華介紹,室內繪製基本不受天氣影響,而室外繪製則要「看天吃飯」,油漆雖有防水效果,但是要在完全乾透的前提下,所以室外繪製往往都是頂著日頭進行。
從接觸牆繪開始,畢盛華就拖著滿滿一行李箱的工具,帶著紙糊的帽子在牆壁上作畫,一幅作品完成之後,自己所穿的衣服也被顏料噴濺成為了藝術品。但即使工作環境惡劣,每次完成牆繪畢盛華還是會充滿自豪感。「牆繪可以讓城市變得更美。美好的事物總是會引起人們的保護欲,室外牆繪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城市『牛皮癬』的數量。」畢盛華說。
成立個人牆繪工作室
看好冷門行業新前景
「牆繪其實不僅僅只有繪畫形式,還有文字形式的,能起到宣傳作用。相比於雷射噴繪的宣傳語,手工創作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薰陶作用。」畢盛華告訴記者,牆繪師這項工作也得到了父母的認可。「父母支持,就是我的定心丸,而且我也因為藝術收穫了愛情。」
畢盛華介紹,中學時期他與女朋友是繪畫班同學,多年以後二人因為相同的愛好和相近的審美走在了一起。此外,畢盛華還與女友共同成立了牆繪工作室,現工作室內有七八名創作者。除了牆繪之外,還發展了雕塑製作和裝飾畫繪製的業務。
「牆繪的容錯率很低,即使事先敲定了設計稿,但往牆壁上繪製時每一筆還是得經過深思熟慮。」畢盛華表示,牆繪算是一項冷門新興行業,自己很看好這行的發展前景,「之前大家裝修房子,為了省事都會選擇貼牆紙,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也有了更高層級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欣賞需求,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用牆繪的方式來裝飾牆壁,我們相信牆繪這條路可以走得很長遠。」
來源:濟南時報
作者:懂你的黃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