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並不存在的電影,為什麼很多人聲稱看到過?是曼德拉效應嗎?

2020-12-12 電影玩家張小帥

2006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小說出版。

這部由著名作家九把刀寫的青春校園小說,在2011年被改編成了同名電影在內地上映。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上映後,雖然總共只收穫了4億的票房,但是作為一部青春文學色彩的電影,已經算是非常成功的了。

那麼,我們今天要拋磚引玉的點其實跟電影內容本身無關。我們要關注的是這部電影的名字。很多網友看到這部時隔多年的電影名字的時候,腦袋裡第一個閃出的印象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

確實,幾乎百分之99的人會選擇這個名字,然而真相卻讓我們大跌眼鏡。經過小帥本人親自核實,查閱多個權威電影平臺關於這部電影的資料後,確認無疑,這部電影的名字就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為什麼,我們會出現如此嚴重的記憶偏差呢?

很多人將這種現象歸結為曼德拉效應。曼德拉效應最早來源於一部電影。在曼德拉的國家南非,很多互不相識的人聲稱自己看過講述曼德拉一生經歷的紀錄片,並且他們能把電影中的細節講的都想同,但是這部電影從未拍攝過,更沒有上映過。

後來,曼德拉有關的事件還在發展。很多人關於曼德拉的記憶是在20世紀80年代死亡了一次,但是後來直到2013年曼德拉才真正死亡。曼德拉的兩次死亡,導致曼德拉效應形成,幾乎在全球各地人民都有對曼德拉曾經死過一次的記憶錯誤現象(當然,這裡提到一點,其實曼德拉曾經被入獄威脅對外界宣布假死,就是在上世紀80年代)。

曼德拉的死讓人們意識到了全球的集體意識錯誤,在科幻片中,這種現象用「母體障礙錯誤」來形容最合適不過了。假設我們現在是一個虛擬世界,我們現在都是「腦缸」的形式存活,假如我們的底層系統文件被篡改,全球人類的集體潛意識極有可能會產生記憶偏差。

話又說回來,其實,曼德拉效應不止表現在電影中。

在現實生活中,全球各地的人民逐漸發現了很多曼德拉效應。最著名的比如,法國著名雕塑思考者,原本記憶中應該是用手握拳,而現在的思考者卻是把手張平。還有像蒙娜麗莎的微笑,以前的版本嘴角是沒有弧度的,所以才會有似笑非笑的感覺。而現在的蒙娜麗莎,嘴角卻有微微上揚的弧度。

生活中的曼德拉效應自從2012年以後開始就越來越多了,很多人認為是2012年是新的輪迴,原本世界的人類消亡了,我們又到了另外一個沒到世界末日的宇宙,繼續從2012年開始生活,因為多元宇宙之間總是有各種不同的差異,所以我們的記憶便出現了重疊和偏差。當然這種說法,只是一種假設,目前科學界並沒有對「曼德拉效應」準確的解釋和實驗。

好了,今天小帥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曼德拉效應」這種現象呢?大家對「曼德拉效應」有怎樣的理解呢?歡迎大家在評論下方留言,和小帥一起討論吧!

相關焦點

  • 神奇的曼德拉效應:這部並不存在的電影,為什麼很多人都看過?
    作為青春題材的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可以說是很成功的一部了,很多網友都表示該片的情節就如同發生在自己身上一般,劇中的每一幕都令人眼熟,而該片在上映之後也創下了四億的票房紀錄,可能很多人覺得四億的票房並不算什麼,但對於這種題材的電影來說,已經很難得了。
  • 曼德拉效應—口字旁的「當」存在嗎?
    帶著一連串的疑問,展開今天的話題,口字旁的「當」是否存在。曼德拉效應曼德拉效應指大眾對歷史的集體記憶與史實不符。好像我們腦海裡存在的口字旁「當」現實中不存在,符合曼德拉效應。曼德拉效應的緣起最早聲稱有曼德拉效應現象是2010年一位研究超自然現象的「超能力研究者」——美國博客菲安娜·布梅。
  • 集體虛假記憶:曼德拉效應的背後是什麼?
    雖然說通過觀測可以看到貓究竟是死還是活,但諸如1957年首次提出多世界詮釋的已故學者休·埃弗萊特三世(Hugh Everett III)等部分量子物理學家則推斷,這兩個現實是同時存在的,只是存在於各自獨立的、平行的宇宙之中。但重要的是,多世界詮釋是用來解釋物理實驗結果而非曼德拉效應的。
  • 口字旁的「當」存在嗎?難道是是曼德拉效應?
    曼德拉效應曼德拉效應指大眾對歷史的集體記憶與史實不符。好像我們腦海裡存在的口字旁「當」現實中不存在,符合曼德拉效應。曼德拉效應的緣起最早聲稱有曼德拉效應現象是2010年一位研究超自然現象的「超能力研究者」——美國博客菲安娜·布梅。
  • 你的記憶被篡改了嗎?曼德拉效應!
    在許多人的記憶中,曼德拉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死亡,很多人還記得當年的報導、葬禮的電視片段,曼德拉的紀錄片,甚至是曼德拉遺孀感人的演講。但現實是,曼德拉沒有在80年代死去,他生前也沒有接受過任何媒體的採訪,並拍出紀錄片。
  • 曼德拉效應|曼德拉效應的11個例子,你信哪一個?
    曼德拉效應,簡單來說就是「群體性記憶偏差」,也可以說是群體性記憶不符,這是一個非常詭異的現象,比如,最常見的去年的《愛我中華》歌詞,民族和星座之大爭論,《愛我中華》裡有一句歌詞「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隻花」,很多人明明記得是「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隻花」,還有,非常熟悉的那個字,仔細觀察的時候突然變陌生,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種感覺。
  • 否則曼德拉效應記憶偏差,怎麼解釋?
    否則曼德拉效應記憶偏差,怎麼解釋?很多情況下我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大腦,因為會出現記憶偏差的情況,難以分辨到底哪個是真,哪個是假。網友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是曼德拉效應。《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這本來是一本小說,在受到網友的一致好評之後,2011年前成了同名電影上映,獲得了不錯的反響,可以用成功來形容,但是很多的網友表示這部電影的名字自己一直無法記住,因為腦海中總是回想起,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相信很多人都會給出同樣的答案,然而事實上這部電影叫做《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呢?自己的記憶又出現了錯誤。
  • 童年動漫中的「曼德拉效應」!皮卡丘的尾巴究竟有沒有黑色?
    「曼德拉效應」指對一些人、事、物 集體的似曾相識感,而動漫中其實也不乏曼德拉效應的存在,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聊聊吧!皮卡丘的尾巴究竟有沒有黑色?相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皮卡丘的尾尖是黑色的,有人說這是皮卡丘的初始設定,但查詢資料後我們發現早在1997年播出的《寵物小精靈》動畫和遊戲中的皮卡丘就是黃色尾巴,所謂尾尖是黑色的皮卡丘根本不存在,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是營銷號的錯誤引導?還是山寨皮卡丘產生的誤解?這其實就是動漫中非常經典的一個「曼德拉效應」案例!
  • 曼德拉效應日益明顯!
    曼德拉效應日益明顯!記錯事情的尷尬瞬間,相信很多人都出現過,明明自己的記憶與別人不一樣,還非要紅著臉為了面子整個你死我活,明明記得就是這樣的啊,在少數服從多數的情況下,也就懶得計較了。反過來一想,為什麼是自己記錯了,不是其他大多數人記錯了呢?有沒有這種情況呢?你別說,還真的有,這是怎麼回事呢?
  • 2012年後,記憶錯亂現象層出不窮,曼德拉效應究竟是什麼?
    雖然我們至今還好好的存活在地球上,但是瑪雅文明的預言依然有很多人相信。瑪雅文明起源於公元前10世紀,不同於其他河流流域的文明起源,瑪雅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出現在熱帶地區的文明,可以說瑪雅文明是十分具有神秘色彩的文明。雖然2012的末日傳說並沒有驗證,但是在2012年後,很多人產生了記憶錯亂的現象,這是為什麼呢?這個現象被稱作為「曼德拉效應」。
  • 為何「曼德拉效應」出現的越來越多?難道人類的記憶正被篡改?
    所以我們只有對那些我們經歷過或者說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才會有記憶,但是「曼德拉效應」卻和這個解釋相悖,而且據調查,隨著時代的發展曼德拉效應出現的越來越多,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難不成是人類的記憶被篡改了嗎?什麼是「曼德拉效應」?「曼德拉效應」是一個心理學效應,指大眾對歷史的集體記憶與史實不符。
  • 曼德拉效應再次出現,這個字根本不存在!
    近些年來我們經常聽到曼德拉效應這個詞語,那麼到底什麼才是曼德拉效應呢?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多人經常會記錯一些東西,在眾人的反駁下才意識到自己出現了錯誤,可是,你有沒有聽說過,所有人同時記憶都出現錯誤的時候呢,這種現象就叫做曼德拉效應,這是由前南非總統所引起的。
  • 曼德拉效應越來越明顯,人類記憶被誰篡改了?你是否遇到過?
    這還要從歷史上著名的「曼德拉效應」說起。曼德拉總統的出現顧名思義,曼德拉效應和他的名字一模一樣,曼德拉原先是一位南非的總統,在所有人的心目中他早已逝世多年,可是在1993年的時候,他再次出現了獲得了諾貝爾學獎,一時間讓所有人開始懷疑,自己的記憶出現了偏差,本以為他在監獄中逝世了,沒想到他還獲得了諾貝爾學獎,這又是什麼情況呢?難道他重新復活了嗎?
  • 曼德拉效應:民族、星座之爭和午馬事件,被「篡改」的記憶之謎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的記憶會被「篡改」呢?「被篡改的記憶」事情的起因源於2013年曼德拉去世的新聞發布之後,世界各地的人都發現自己對曼德拉的死亡記憶出現了混亂。很多人聲稱在自己的印象中,曼德拉早就於1980年左右死在了監獄裡,並且自己還看過他的紀錄片電影,甚至是曼德拉遺孀飽含熱淚的演講等等。然而經過確認,這些電影從來沒有存在過。
  • 為什麼曼德拉效應越來越嚴重?難道真的有人,修改了人類記憶?
    為什麼有人說,我們的記憶為人篡改了?看看曼德拉效應就明白了!在世界上有很多的現象是無法用科學來解釋的,它們到底是如何產生的?產生的過程又是怎樣的?為什麼會有這一現象的產生,我們都無法從科學的角度作出解釋,比如說像是夢境。
  • 「曼德拉效應」越來越明顯,誰篡改了人類的記憶?
    可能許多人都曾在某處聽說過「曼德拉效應」,但是不知道究竟什麼是「曼德拉效應」。其實這個名詞起源於南非國父——曼德拉。在很多人的記憶中《沉思者》是手握拳抵著額頭,但實際上他卻是平託著下巴的。 在一些遊客所拍攝的照片中能夠看到,旁邊的《沉思者》明明是平託著下巴,但模仿者卻是手握拳抵著額頭。為什麼人們會在雕像面前模仿一個錯誤的姿勢?難道僅僅是因為記錯了嗎?
  • 你遭遇過哪些曼德拉效應?
    你遇到過哪些曼德拉效應?她發現自己跟很多人一樣,記憶中南非總統曼德拉「應該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在監獄中死亡」,但現實是曼德拉沒有在20世紀80年代死去,後來更被釋放,還當上南非總統,直至2010年時仍然在世(曼德拉在2013年才逝世)。
  • 曼德拉效應又出現了,口字旁的當為什麼打不出來?
    其實說白了這就是因一個人引發的效應而已,他就是南非總統曼德拉,在2013年逝世,然而在逝世報導出來之後,很多網友都懵了,因為他們記憶中,曼德拉早已經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逝世,而且還記得當時逝世時宏大的葬禮,甚至記得逝世後曼德拉遺孀在葬禮上發表的演講,於是這種違背事實的大眾群體記憶混亂,被稱為了「曼德拉效應」。
  • 生物學的猜想,曼德拉效應解讀。曼德拉效應,生物學,心理學
    曼德拉效應,這部分人又善於在網絡上找存在感,因此便產生了看似很多人都達成了對某件記憶共識的事件,這些事件又不斷地被媒體傳播,影響了更多進一步堅定的人加入其中。,因為你童年看見過,但他很可能是你父親假扮的玩火會尿床吃耳屎會變啞巴等等。
  • 居然還有人相信曼德拉效應?人類的記憶根本沒有被修改!
    導讀: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曼德拉效應的說法開始流傳起來,許多人認為自己的記憶被篡改了,理由便是在他們的記憶中,曼德拉似乎已經去世很多年了,但是事實上曼德拉是2013年才去世的,似乎曼德拉去世這個事件重複了兩次甚至更多,這便是著名的曼德拉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