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下半年剛剛過去一個月,國內知名的O2O健康護理服務平臺一號護工卻成了養老服務的當家「網紅」。
6月,北京市市民社會服務一卡通(簡稱「北京通」)牽手一號護工,共同打造定製化的養老服務;7月,媒體消息中國人保對外宣布,借力一號護工目前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的集網際網路與「醫」「養」「護」為一體的服務體系,探索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網際網路+模式。
居家養老大風口正在興起,緣何各方巨頭齊齊將目光鎖定在了一號護工之上?
整合最強護理資源,網際網路讓養老服務扁平化
早在民政部2011年發布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徵求意見稿)》中就曾提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護理服務和生活照料的潛在市場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
然而,養老服務卻沒有真正跟上市場需求,據7月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中國養老服務人才培養情況報告》顯示,目前全國失能半失能老人約有4063萬,若按照國際標準失能老人與護理員3:1的配置標準推算,我國至少需要1300萬護理員;按照不能自理老人與專業護理人員1:3的配置標準推算,我國至少需要20萬專業護理人員。而目前各類養老服務設施服務人員不足50萬人,持證人員不足2萬人,全國養老服務人才需求缺口巨大。
如何破解市場需求與服務缺口之間的矛盾。據媒體報導,北京市政府大力推進智慧養老,在選擇養老助殘服務商時發現,一號護工為專業護理公司,為北京市民提供居家及醫院養老護理服務,二者完美契合,所以,市政府委託一號護工為有需求的北京市民提供滿意的居家養老護理服務。
這種服務能力的凸顯,更多的是有賴於網際網路平臺的扁平化能力。除了依靠網際網路實現快速響應和高效執行外,一號護工還積極推動產業協作,如與阿姨幫、叮噹快藥、百度、中信國安等企業合作,通過資源和優勢互補,實現產業協同和生態構建,使得其養老護理服務,不再僅僅局限於護工角度,而具有了更多的服務擴散。
接入一個養老護理平臺,等於獲得了一整套居家養老的解決方案,對於北京市政府而言,這是一種購買社會服務的舉措,而對於一號護工來說,則意味著通過開放平臺,進一步接入了來自政府的相關資源……
與之相類,隨著青島、上海和廣州等地政府,以及一些保險公司開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嘗試,中國人保想要獲得差異化的服務體驗,以及更深度、精準的護理服務,亦要有一個在養老護理領域擁有強大潛力的合作夥伴,牽手一號護工則充分顯示出人保的戰略意圖,用網際網路+實現扁平化和差異化,借力一號護工現有養護體系,實現對市場的快速進入。
網際網路只是一個起手式,資源融合才是成功關鍵
一號護工是一個有「背景」的平臺。
2015年,中國製藥百強企業江西濟民可信集團領銜投資該平臺,據資料顯示,作為國內首家專業的O2O健康陪護平臺,一號護工擁有一支經驗豐富、服務意識強、高水準的護理員隊伍。值得一提的是,一號護工是行業內唯一一家引進日本介護理念的護理公司,長期聘請日本專家來華進行培訓,所有護理人員均接受超過72課時護理、禮儀及心理等課程培訓,考核通過才可上崗,護理技術在國內屬於領先地位。
對護理人員培養的專業培訓,讓一號護工不再僅僅是簡單聚合線下資源,而是形成了一個培訓、推廣以及產業資源深度整合的產業服務鏈。這恰恰切準了市場的軟肋,尤其是近年來一直雷聲大雨點小的「醫養結合」概念。
須知,醫養結合之所以一直難以獲得有效推動,社區養老服務和醫院資源的脫節、斷鏈;專業護工的保障、培訓和身份認定;以及大多只是從事短期護理的服務瓶頸,加上價格不透明、服務不標準、資源不均勻等過去醫療服務上的老大難問題進入到「醫養結合」之中,均使之難以獲得社會的普遍認可、推廣舉步維艱。
在大健康產業正在開啟兆億市場,千億規模的居家養老市場迫切需要破冰的大環境下,商業化服務到了迫切需要藉助網際網路的長尾效應和共享精神,以及線下資源高效整合的關鍵時間節點。
而一號護工並不僅僅滿足於通過跨界合作的方式接入如中國人保的保險服務、北京通的社會服務之中,簡單的獲取流量,而是進一步深耕服務的內容,並以快速迭代的產品體驗來進一步開啟市場,如近期推出的在線問診服務,不僅可以不定向健康諮詢服務,用戶可以自主選擇問題回複選擇醫生的級別(醫生級別分為:非三甲醫院主治及以上和三甲醫院主治及以上);同時還能定向健康諮詢服務,用戶可自主選擇科室、選擇醫生進行問診服務。
這在一定程度上,將「醫養結合」的概念和醫療資源的賦能,有效地通過網際網路的力量進行整合,並將過去在「醫養結合」上出現的信息不對稱、服務不對稱、價格不對稱等問題,進行破解……
誰能最快速的找到用戶,用足夠個性化、精準化的服務滿足居家養老人群差異化的需求體驗,並且將來自政府、保險業、護理業和醫療界的資源進行深度整合,形成在對各方資源的無縫對接和高效運作,誰就能成為5千億居家養老市場上的商業價值聚能平臺。
顯然,在現階段,一號護工先行一步、提前布局,讓其備受各方大佬青睞,亦同時以真正宏大的產業布局視野,給整個居家養老市場的開啟,提供了一個行業標杆和更多市場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