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22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外媒記者問,在今年中央電視臺春晚上的一個小品中,有一名中國女演員把臉塗黑裝扮成非洲人,中方是否認為上述行為是種族歧視?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中方一貫反對任何形式的種族歧視。耿爽說到:「我也確實看到了近來不少媒體,特別是西方媒體圍繞此事的報導和評論。這裡我要說,如果有人試圖借題發揮,藉此挑撥中國同非洲國家的關係,那註定是徒勞的。」
事件起因及國際輿論發酵始末
外媒記者提到的小品指的是由中非多國演員共同參與《同喜同樂》,這個本意為表達中非友好關係的節目,因為一名中國女演員以塗黑臉等方式扮演非洲婦女,以及疑似由黑人演員扮演猩猩(後被證明演員為中國籍)等情節,很快在中外社交網絡及媒體上引發巨大爭議。
BBC、《南華早報》等境外媒體走在這波輿論浪潮的前沿,在春晚結束不久後的2月16日率先以「種族主義」(racist)、「扮黑臉」(blackface)等字眼報導此事。相關報導迅速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站上被廣泛分享、評論,又在其他媒體相繼跟進並與社交網站形成合流之後,使「中國春晚涉及種族歧視」成為延燒數日的全球性話題。
截至2月23日的Facebook搜索數字顯示,《紐約時報》、BBC等外媒最早發布的相關報導僅在該網站上都被數千次轉載。而《南華早報》的第一篇報導也被轉載1700餘次,僅原連結就有400條評論。
其中BBC和《南華早報》的標題處理及報導手法比較相似,都直接在標題使用「種族主義」一詞,同時為力求時效性,內容上主要引用在Twitter上最先得到傳播的批評意見。
(BBC報導截圖)
(《南華早報》報導截圖)
因而Twitter可謂是這起事件形成國際傳播的重要策源地。法新社(AFP)和印度媒體《德幹紀事報》(Deccan Chronicle)的聯合報導標題就是「Twitter對中國春晚的種族主義扮黑臉小品的輿論反應」。Facebook的意見相對較少被媒體引用,不過除了扮演分享主流媒體新聞連結,推動信息傳播的角色之外,Facebook用戶們同樣熱烈辯論這一話題。
(法新社及印媒報導截圖)
與BBC、《南華早報》相比,同樣傳播較廣的《紐約時報》及路透社報導態度較為和緩,標題只指出春晚小品引起輿論譁然(uproar)、遭到指控(accusations),並未直接定性為種族歧視。此外,BBC、《南華早報》引用Twitter為主,《紐約時報》則完全不用社交媒體意見,而是依賴採訪搜集觀點。路透社報導則篇幅較短,並引用主要來自中國微博用戶的評論。另外,海外主流中文媒體的報導則比主流英文媒體晚了一兩天,代表性的新加坡《聯合早報》在2月18日跟進。
(《紐約時報》報導截圖)
(《聯合早報》報導截圖)
結合社交媒體及傳統媒體來看,直到外交部發言人耿爽答記者問之前,這波輿論浪潮從15日晚間小品播出之後先在中外社交平臺上發酵,後經境外主流媒體在16日凌晨一直到18日左右持續跟進報導,並持續延燒數日。大致在16日由大批外媒報導及社交媒體評論推向高潮。而在22日外交部回應後,尚未退燒的話題被二次傳播,達成次高潮。相關媒體的第二波報導及評論大多集中在22日及23日。
各家媒體報導內容差異
具體到報導內容,各家媒體的手法與傾向有所不同。事實上,大多數外媒報導都不是一邊倒地批判小品的種族歧視行為,仍有提到一些不同聲音,但整體傾向以批判為主。
其中,BBC及《南華早報》的早先報導在提到那些從中國的角度出發、維護中國的意見時,幾乎都是一語帶過。相比之下,《紐約時報》、《聯合早報》則花了相對較多篇幅介紹那些不認同種族歧視指控的觀點和解釋,做了一定的「平衡報導」。
BBC和《南華早報》在2月16日搶先推出的報導中引用了高度重合的網絡意見,例如兩位Twitter用戶批評春晚的推文就同時出現在這兩篇報導中,用來說明央視小品的種族歧視傾向及其在社交媒體上受到的猛烈批評。
(BBC報導引用Twitter意見)
(《南華早報》報導引用Twitter意見)
這些推文在Twitter上也得到廣泛傳播與討論。需要指出的是,許多網民誤以為在小品中扮演猩猩的是非洲人,事實上卻是一位中國人。這一點,引述的外媒少有進行查證者,甚至造成一些國內媒體轉載時也受誤導。雖然此次事件爭議的最大焦點是中國演員塗黑臉扮演非洲人,但對猩猩扮演者身份的謠傳亦可見網絡時代的信息傳播特性從某種程度上加劇了話題的燃燒,常常在事實被完全確認之前,消息已經不脛而走。
當事國媒體怎麼看?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涉及非洲的輿論熱點,反而很少被非洲媒體報導。小品《同喜同樂》的背景為中國承建的肯亞新蒙內鐵路,筆者訪問了肯亞幾大主流媒體網站,發現只有《民族日報》(The Daily Nation)報導此事。而《星報》(The Star)和《標準報》(The Standard)查無相關新聞。
其中,《民族日報》在17日刊發的報導內容主要以引述先前各家外媒報導內容為主,並不採取特定立場。在指出《同喜同樂》情節招致種族歧視指控的同時,文中表示這一爭議小品本意是取悅觀眾,聚焦「一帶一路」之下中國深化與非洲關係的主題,並在文末提及中國對肯亞的文化外交。而18日的報導則以中國駐肯亞大使館的回應為主,報導中,中方發言人表示,對於此事的惡意解讀是來自那些不樂見中非友好合作的人。在他看來,是西方媒體率先發起這些涉及種族主義爭議的報導,「我們不樂見肯亞媒體跟隨西方媒體的報導,肯亞人應該有自己的判斷。」
(《民族日報》報導截圖)
總的來說,BBC等西方媒體較為強調小品情節對黑人群體造成的事實傷害,而《民族日報》認為小品的本意和動機也很重要。在兩篇相關報導中,作者都關注這一爭議小品是否經過中國官方審查。同時,作者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更為敏感,因此在措辭時顯得更為謹慎。在提及「扮黑臉」(Blackface)時,作者Elvis Ondieki如此解釋:「這種通過化妝來模仿黑人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被視為冒犯,並且在歐美有著很深的種族主義根源(has deep racist roots in America and Europe)。」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的確,關於《同喜同樂》的情節到底是否「種族歧視」,正反意見的核心分歧主要在於:批評者關心行為本身對客體(黑人)造成情感傷害的事實,而反駁者則認為不能忽視行為主體的動機。換句話說,反駁者認為「說者無心」,該小品根本沒有「種族歧視」的本意和動機。批評者則堅持「聽者有意」才是重點,即不管這個小品的本意為何,都造成了對黑人群體的事實冒犯與傷害。
因此,歷史文化因素就成了辯論的焦點。在《南華早報》報導的熱門評論中就能體現這種意見分歧。有網民認為中國傷害了非洲人的感情,應該道歉。也有網民認為西方媒體無中生有。
相似的意見分裂也出現在《聯合早報》的讀者投票,部分讀者認為該小品種族歧視無誤,讓人反感,應該道歉。也有不少讀者認為不應用西方標準來衡量中國的言行意圖。
長期從事民族和傳播問題的學者鄭亮在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表示,小品確實表現出種族主義色彩,但這未必是編劇和導演故意要歧視非洲人。他說:「當代西方對種族主義的反思,來源於西方對非洲國家殖民主義和奴隸貿易的歷史。西方為了補償,要求自己在符號象徵方面必須政治正確。不過中國從來沒有對非洲國家進行那樣的傷害,用西方的符號標準來衡量、框定中國的言行意圖,可能欠缺合適。」
美國卡布裡歐學院人類學講師Dennis Etler在Facebook上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在他看來,「扮黑臉」在美國文化中用於標籤化非裔美國人,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後者的負面形象,而被媒體冠以「Blackface」的中國小品則根本不是這種手法,其背後的邏輯和美國歷史上的那種種族主義的「扮黑臉」完全不同。Dennis相信小品須以很中國的方式呈現,而且目標受眾是中國觀眾,外國人想要扮演好這個主要角色會非常困難,所以劇組選擇那名中國女演員。
然而,正如Dennis的推文評論區引起了一場論戰,正反雙方所處的不同視角,幾乎決定了彼此難以達成共識。
中國能從這次事件中學到什麼?
顯然,外媒對於「種族歧視」這類敏感議題的嗅覺及帶動輿論的能力無需多言,加之中國近年來與非洲關係的升溫始終是西方關注的焦點,關於中國在非洲行「新殖民主義」的指控方興未艾。此次風波,儘管各家媒體報導有細微差異,網民意見也不是鐵板一塊。但不可否認的是,當「種族歧視」、「扮黑臉」與「中國」這幾個詞綁在一起,於國際社會廣泛傳播,既是對中國國際形象的傷害,也非中非關係的福音。
事實上,同在亞洲的日本恰恰也在今年一檔新年晚會因演員「扮黑臉」模仿美國黑人喜劇演員艾迪·墨菲而引發爭議。當時網民的批評意見和這次針對春晚小品的聲音十分相似,長期生活在日本的美裔作家Baye McNeil當時在Twitter上質疑:「為什麼不能找一個會說日文的黑人演員?」
而在BBC的視頻採訪中,Baye McNeil以較為溫和的跨文化立場說出了作為旅日黑人的微妙心理,他說:「問題在於,日本已經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國家,而是站在世界舞臺上。看到這個(扮黑臉)節目的人們會對日本產生誤解(misperception),大多數黑人可能會說這是『種族主義』(racist)。我認為這不必然是『種族主義』(I don’t think it’s necessarily racist),但世界將會以這樣的方式看待日本。」在他看來,不論「扮黑臉」的人們是否帶有種族歧視動機,這種行為肯定是有問題的(problematic),黑人看了幾乎都會覺得不舒服。Baye的意見也為我們理解這次春晚事件提供了有意義的視角。
總的來說,首先在該節目的動機上,至少正反意見都不會否認其是為呈現中非友好關係。那麼,中方實在沒有動機「明知故犯」,去踩種族主義的紅線。不排除為了節目效果,只考慮呈現非洲人形象,卻忽略了「扮黑臉」等行為背後的種族歧視文化背景,而此行為本身在西方話語體系下就成為了種族歧視的罪證。
所以,春晚方面的動機並無惡意,但的確因為文化敏感性不足而「好心辦壞事」。不論本意如何,黑人群體都不會樂意看到其他人種的人拿他們的膚色開玩笑,相信中國人換位思考之下也能理解。
對此,今後在涉外文化活動中,尤其是國家層面上應該更為敏感。為減少此類事件,在華黑人創辦的網站「黑人在中國」(Black Lives China)就呼籲中央電視臺和中國其他媒體機構中添加非裔媒體高級顧問這樣的角色。他們表示,中國必須對種族歧視充滿警覺,對媒體製作的節目中可能出現的種族主義要更加敏感。
事實上,中國在與非洲長期的交往中已有一批熟悉雙方文化的人才,這些人應該發揮更大的橋梁作用。
另一方面,正如Baye McNeil指出的那樣,如今已是全球化的時代。過去春晚方面都理所當然地假定受眾是中國人,因而為了迎合觀眾的認知,節目內容通常置於中國的社會主流文化脈絡之中。就像這一次,《同喜同樂》劇組為了讓小品符合中國人的口味,卻忽略了已然全球化的輿論傳播,沒有意識到那些標籤化非洲的情節會引起軒然大波。
換句話說,如今中國已經是世界大國,不能再認為春晚只是給中國人看的了。事實上中國春晚的影響不再被局限在國內,全世界都可能關注。因此以全球視野、國際標準要求自己成為當務之急。
與此同時,這一事件本身也是中國反思並優化自身的全球化策略的契機。客觀上講,中非之間經濟基礎的較大差距使得中國在雙邊關係中更顯主動,很容易讓外界產生中國單方面輸出,非洲被動接受的印象。而中國對中非關係的重視,又以經濟活動最引人關注。這種模式可能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給非洲人民帶來實質好處,卻無法自動達成文化上的相互理解與深入交流。
在財新記者徐和謙、莫業林探訪蒙內鐵路途中,《標準報》的經濟商業記者Dominic Omondi就告訴他們,由於非洲的殖民歷史,人們對西方的語言、思維、法律體系、媒體內容非常熟悉,「這個是我們社會化的過程」。但相對而言,「中國在這裡並沒有很強力地去解釋自己。」
顯然,比起火熱的經濟項目,中非在文化層面上的不足妨礙了雙方關係的進一步深化,同時使得中國因為相應軟實力的支撐不足而在國際輿論上處於被動。
中石化原董事長傅成玉先生曾在中國與全球化圓桌論壇上表示:「不要認為走出去就是國際化,也不要認為我們在幾個國家投資就叫國際化了。」在他看來,中國人和中國企業還沒完全接受、建立國際化理念,中國還需花點時間打造國際化競爭力。
的確,在經濟上走出去只是國際化的第一步,而在全球範圍內的「在地化」也至關重要。只有在與各國的合作與交流中真正理解他國文化,才能擁有與自身國力相匹配的國際視野與文化格局。畢竟,國際化不是簡單的美國化、英國化或者中國化,關鍵在於跨文化、多文化的包容與理解。
國際形象的提升非一日之功,對非關係的經驗告訴我們,文化與經濟同樣重要。中國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需要秉持自身文化的包容性,逐漸學習跨文化的視野與理念,讓軟實力真正與硬實力相匹配,才能切實提升國際話語權。
在中非關係的歷史長河中,這次春晚小品引起的輿論風波只是一段小插曲,不會改變雙方關係的本質。誠如歷史及國際關係教授Macharia Munene在接受肯亞《民族日報》採訪時所說:「這樣一個小品不可能如一些人擔心的那樣毀壞雙邊關係。」一起有爭議的輿論事件確實不可能撼動長期穩定的關係。未來仍然會有大量黑人在華生活,以及更多華人前往非洲。
不過,正因如此,這次風波更應該讓中國學到點什麼,不僅僅是為了讓中國更了解其「非洲兄弟」、追求更全面、雙向互動的中非關係,也是為了讓中國在全球化道路上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