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小品對非「種族歧視」?這件事是怎麼傳開來的

2020-12-13 騰訊網

  在2月22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外媒記者問,在今年中央電視臺春晚上的一個小品中,有一名中國女演員把臉塗黑裝扮成非洲人,中方是否認為上述行為是種族歧視?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中方一貫反對任何形式的種族歧視。耿爽說到:「我也確實看到了近來不少媒體,特別是西方媒體圍繞此事的報導和評論。這裡我要說,如果有人試圖借題發揮,藉此挑撥中國同非洲國家的關係,那註定是徒勞的。」

  事件起因及國際輿論發酵始末

  外媒記者提到的小品指的是由中非多國演員共同參與《同喜同樂》,這個本意為表達中非友好關係的節目,因為一名中國女演員以塗黑臉等方式扮演非洲婦女,以及疑似由黑人演員扮演猩猩(後被證明演員為中國籍)等情節,很快在中外社交網絡及媒體上引發巨大爭議。

  BBC、《南華早報》等境外媒體走在這波輿論浪潮的前沿,在春晚結束不久後的2月16日率先以「種族主義」(racist)、「扮黑臉」(blackface)等字眼報導此事。相關報導迅速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站上被廣泛分享、評論,又在其他媒體相繼跟進並與社交網站形成合流之後,使「中國春晚涉及種族歧視」成為延燒數日的全球性話題。

  截至2月23日的Facebook搜索數字顯示,《紐約時報》、BBC等外媒最早發布的相關報導僅在該網站上都被數千次轉載。而《南華早報》的第一篇報導也被轉載1700餘次,僅原連結就有400條評論。

  其中BBC和《南華早報》的標題處理及報導手法比較相似,都直接在標題使用「種族主義」一詞,同時為力求時效性,內容上主要引用在Twitter上最先得到傳播的批評意見。

  (BBC報導截圖)

  (《南華早報》報導截圖)

  因而Twitter可謂是這起事件形成國際傳播的重要策源地。法新社(AFP)和印度媒體《德幹紀事報》(Deccan Chronicle)的聯合報導標題就是「Twitter對中國春晚的種族主義扮黑臉小品的輿論反應」。Facebook的意見相對較少被媒體引用,不過除了扮演分享主流媒體新聞連結,推動信息傳播的角色之外,Facebook用戶們同樣熱烈辯論這一話題。

  (法新社及印媒報導截圖)

  與BBC、《南華早報》相比,同樣傳播較廣的《紐約時報》及路透社報導態度較為和緩,標題只指出春晚小品引起輿論譁然(uproar)、遭到指控(accusations),並未直接定性為種族歧視。此外,BBC、《南華早報》引用Twitter為主,《紐約時報》則完全不用社交媒體意見,而是依賴採訪搜集觀點。路透社報導則篇幅較短,並引用主要來自中國微博用戶的評論。另外,海外主流中文媒體的報導則比主流英文媒體晚了一兩天,代表性的新加坡《聯合早報》在2月18日跟進。

  (《紐約時報》報導截圖)

  (《聯合早報》報導截圖)

  結合社交媒體及傳統媒體來看,直到外交部發言人耿爽答記者問之前,這波輿論浪潮從15日晚間小品播出之後先在中外社交平臺上發酵,後經境外主流媒體在16日凌晨一直到18日左右持續跟進報導,並持續延燒數日。大致在16日由大批外媒報導及社交媒體評論推向高潮。而在22日外交部回應後,尚未退燒的話題被二次傳播,達成次高潮。相關媒體的第二波報導及評論大多集中在22日及23日。

  各家媒體報導內容差異

  具體到報導內容,各家媒體的手法與傾向有所不同。事實上,大多數外媒報導都不是一邊倒地批判小品的種族歧視行為,仍有提到一些不同聲音,但整體傾向以批判為主。

  其中,BBC及《南華早報》的早先報導在提到那些從中國的角度出發、維護中國的意見時,幾乎都是一語帶過。相比之下,《紐約時報》、《聯合早報》則花了相對較多篇幅介紹那些不認同種族歧視指控的觀點和解釋,做了一定的「平衡報導」。

  BBC和《南華早報》在2月16日搶先推出的報導中引用了高度重合的網絡意見,例如兩位Twitter用戶批評春晚的推文就同時出現在這兩篇報導中,用來說明央視小品的種族歧視傾向及其在社交媒體上受到的猛烈批評。

  (BBC報導引用Twitter意見)

  (《南華早報》報導引用Twitter意見)

  這些推文在Twitter上也得到廣泛傳播與討論。需要指出的是,許多網民誤以為在小品中扮演猩猩的是非洲人,事實上卻是一位中國人。這一點,引述的外媒少有進行查證者,甚至造成一些國內媒體轉載時也受誤導。雖然此次事件爭議的最大焦點是中國演員塗黑臉扮演非洲人,但對猩猩扮演者身份的謠傳亦可見網絡時代的信息傳播特性從某種程度上加劇了話題的燃燒,常常在事實被完全確認之前,消息已經不脛而走。

  當事國媒體怎麼看?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涉及非洲的輿論熱點,反而很少被非洲媒體報導。小品《同喜同樂》的背景為中國承建的肯亞新蒙內鐵路,筆者訪問了肯亞幾大主流媒體網站,發現只有《民族日報》(The Daily Nation)報導此事。而《星報》(The Star)和《標準報》(The Standard)查無相關新聞。

  其中,《民族日報》在17日刊發的報導內容主要以引述先前各家外媒報導內容為主,並不採取特定立場。在指出《同喜同樂》情節招致種族歧視指控的同時,文中表示這一爭議小品本意是取悅觀眾,聚焦「一帶一路」之下中國深化與非洲關係的主題,並在文末提及中國對肯亞的文化外交。而18日的報導則以中國駐肯亞大使館的回應為主,報導中,中方發言人表示,對於此事的惡意解讀是來自那些不樂見中非友好合作的人。在他看來,是西方媒體率先發起這些涉及種族主義爭議的報導,「我們不樂見肯亞媒體跟隨西方媒體的報導,肯亞人應該有自己的判斷。」

  (《民族日報》報導截圖)

  總的來說,BBC等西方媒體較為強調小品情節對黑人群體造成的事實傷害,而《民族日報》認為小品的本意和動機也很重要。在兩篇相關報導中,作者都關注這一爭議小品是否經過中國官方審查。同時,作者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更為敏感,因此在措辭時顯得更為謹慎。在提及「扮黑臉」(Blackface)時,作者Elvis Ondieki如此解釋:「這種通過化妝來模仿黑人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被視為冒犯,並且在歐美有著很深的種族主義根源(has deep racist roots in America and Europe)。」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的確,關於《同喜同樂》的情節到底是否「種族歧視」,正反意見的核心分歧主要在於:批評者關心行為本身對客體(黑人)造成情感傷害的事實,而反駁者則認為不能忽視行為主體的動機。換句話說,反駁者認為「說者無心」,該小品根本沒有「種族歧視」的本意和動機。批評者則堅持「聽者有意」才是重點,即不管這個小品的本意為何,都造成了對黑人群體的事實冒犯與傷害。

  因此,歷史文化因素就成了辯論的焦點。在《南華早報》報導的熱門評論中就能體現這種意見分歧。有網民認為中國傷害了非洲人的感情,應該道歉。也有網民認為西方媒體無中生有。

  相似的意見分裂也出現在《聯合早報》的讀者投票,部分讀者認為該小品種族歧視無誤,讓人反感,應該道歉。也有不少讀者認為不應用西方標準來衡量中國的言行意圖。

  長期從事民族和傳播問題的學者鄭亮在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表示,小品確實表現出種族主義色彩,但這未必是編劇和導演故意要歧視非洲人。他說:「當代西方對種族主義的反思,來源於西方對非洲國家殖民主義和奴隸貿易的歷史。西方為了補償,要求自己在符號象徵方面必須政治正確。不過中國從來沒有對非洲國家進行那樣的傷害,用西方的符號標準來衡量、框定中國的言行意圖,可能欠缺合適。」

  美國卡布裡歐學院人類學講師Dennis Etler在Facebook上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在他看來,「扮黑臉」在美國文化中用於標籤化非裔美國人,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後者的負面形象,而被媒體冠以「Blackface」的中國小品則根本不是這種手法,其背後的邏輯和美國歷史上的那種種族主義的「扮黑臉」完全不同。Dennis相信小品須以很中國的方式呈現,而且目標受眾是中國觀眾,外國人想要扮演好這個主要角色會非常困難,所以劇組選擇那名中國女演員。

  然而,正如Dennis的推文評論區引起了一場論戰,正反雙方所處的不同視角,幾乎決定了彼此難以達成共識。

  中國能從這次事件中學到什麼?

  顯然,外媒對於「種族歧視」這類敏感議題的嗅覺及帶動輿論的能力無需多言,加之中國近年來與非洲關係的升溫始終是西方關注的焦點,關於中國在非洲行「新殖民主義」的指控方興未艾。此次風波,儘管各家媒體報導有細微差異,網民意見也不是鐵板一塊。但不可否認的是,當「種族歧視」、「扮黑臉」與「中國」這幾個詞綁在一起,於國際社會廣泛傳播,既是對中國國際形象的傷害,也非中非關係的福音。

  事實上,同在亞洲的日本恰恰也在今年一檔新年晚會因演員「扮黑臉」模仿美國黑人喜劇演員艾迪·墨菲而引發爭議。當時網民的批評意見和這次針對春晚小品的聲音十分相似,長期生活在日本的美裔作家Baye McNeil當時在Twitter上質疑:「為什麼不能找一個會說日文的黑人演員?」

  而在BBC的視頻採訪中,Baye McNeil以較為溫和的跨文化立場說出了作為旅日黑人的微妙心理,他說:「問題在於,日本已經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國家,而是站在世界舞臺上。看到這個(扮黑臉)節目的人們會對日本產生誤解(misperception),大多數黑人可能會說這是『種族主義』(racist)。我認為這不必然是『種族主義』(I don’t think it’s necessarily racist),但世界將會以這樣的方式看待日本。」在他看來,不論「扮黑臉」的人們是否帶有種族歧視動機,這種行為肯定是有問題的(problematic),黑人看了幾乎都會覺得不舒服。Baye的意見也為我們理解這次春晚事件提供了有意義的視角。

  總的來說,首先在該節目的動機上,至少正反意見都不會否認其是為呈現中非友好關係。那麼,中方實在沒有動機「明知故犯」,去踩種族主義的紅線。不排除為了節目效果,只考慮呈現非洲人形象,卻忽略了「扮黑臉」等行為背後的種族歧視文化背景,而此行為本身在西方話語體系下就成為了種族歧視的罪證。

  所以,春晚方面的動機並無惡意,但的確因為文化敏感性不足而「好心辦壞事」。不論本意如何,黑人群體都不會樂意看到其他人種的人拿他們的膚色開玩笑,相信中國人換位思考之下也能理解。

  對此,今後在涉外文化活動中,尤其是國家層面上應該更為敏感。為減少此類事件,在華黑人創辦的網站「黑人在中國」(Black Lives China)就呼籲中央電視臺和中國其他媒體機構中添加非裔媒體高級顧問這樣的角色。他們表示,中國必須對種族歧視充滿警覺,對媒體製作的節目中可能出現的種族主義要更加敏感。

  事實上,中國在與非洲長期的交往中已有一批熟悉雙方文化的人才,這些人應該發揮更大的橋梁作用。

  另一方面,正如Baye McNeil指出的那樣,如今已是全球化的時代。過去春晚方面都理所當然地假定受眾是中國人,因而為了迎合觀眾的認知,節目內容通常置於中國的社會主流文化脈絡之中。就像這一次,《同喜同樂》劇組為了讓小品符合中國人的口味,卻忽略了已然全球化的輿論傳播,沒有意識到那些標籤化非洲的情節會引起軒然大波。

  換句話說,如今中國已經是世界大國,不能再認為春晚只是給中國人看的了。事實上中國春晚的影響不再被局限在國內,全世界都可能關注。因此以全球視野、國際標準要求自己成為當務之急。

  與此同時,這一事件本身也是中國反思並優化自身的全球化策略的契機。客觀上講,中非之間經濟基礎的較大差距使得中國在雙邊關係中更顯主動,很容易讓外界產生中國單方面輸出,非洲被動接受的印象。而中國對中非關係的重視,又以經濟活動最引人關注。這種模式可能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給非洲人民帶來實質好處,卻無法自動達成文化上的相互理解與深入交流。

  在財新記者徐和謙、莫業林探訪蒙內鐵路途中,《標準報》的經濟商業記者Dominic Omondi就告訴他們,由於非洲的殖民歷史,人們對西方的語言、思維、法律體系、媒體內容非常熟悉,「這個是我們社會化的過程」。但相對而言,「中國在這裡並沒有很強力地去解釋自己。」

  顯然,比起火熱的經濟項目,中非在文化層面上的不足妨礙了雙方關係的進一步深化,同時使得中國因為相應軟實力的支撐不足而在國際輿論上處於被動。

  中石化原董事長傅成玉先生曾在中國與全球化圓桌論壇上表示:「不要認為走出去就是國際化,也不要認為我們在幾個國家投資就叫國際化了。」在他看來,中國人和中國企業還沒完全接受、建立國際化理念,中國還需花點時間打造國際化競爭力。

  的確,在經濟上走出去只是國際化的第一步,而在全球範圍內的「在地化」也至關重要。只有在與各國的合作與交流中真正理解他國文化,才能擁有與自身國力相匹配的國際視野與文化格局。畢竟,國際化不是簡單的美國化、英國化或者中國化,關鍵在於跨文化、多文化的包容與理解。

  國際形象的提升非一日之功,對非關係的經驗告訴我們,文化與經濟同樣重要。中國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需要秉持自身文化的包容性,逐漸學習跨文化的視野與理念,讓軟實力真正與硬實力相匹配,才能切實提升國際話語權。

  在中非關係的歷史長河中,這次春晚小品引起的輿論風波只是一段小插曲,不會改變雙方關係的本質。誠如歷史及國際關係教授Macharia Munene在接受肯亞《民族日報》採訪時所說:「這樣一個小品不可能如一些人擔心的那樣毀壞雙邊關係。」一起有爭議的輿論事件確實不可能撼動長期穩定的關係。未來仍然會有大量黑人在華生活,以及更多華人前往非洲。

  不過,正因如此,這次風波更應該讓中國學到點什麼,不僅僅是為了讓中國更了解其「非洲兄弟」、追求更全面、雙向互動的中非關係,也是為了讓中國在全球化道路上行穩致遠。

相關焦點

  • 春晚小品被指歧視臺灣人 女主演回應:我愛臺灣但也不會忘記自己是...
    身兼《回家》小品導演及演員的臺灣藝人方芳。(圖片來源:視頻截圖,下同)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今年央視春晚的小品短劇《回家》,請來了方芳、張晨光、狄志杰等臺灣藝人主演,卻不想事後有臺灣作家批評該段演出搞「統戰」,抨擊方芳劇中臺詞和人物形象是「歧視臺灣人」。大陸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28日對此表示,臺灣有些人不理解回家的情感,是因自己不了解自己的根;遠在美國的方芳之後也首度回應此事。
  • 從「小品女王」到被喊「滾出春晚」,春晚釘子戶蔡明,有何苦楚?
    2020年對全國人民來說是特殊的一年,對蔡明來說更是值得銘記紀念,這一年,她的小品被斃,27年來第一次無緣春晚,也是這一年,蔡明被拍到病重的視頻,躺在病床上的她淚眼婆娑,訴說自己一年痛失兩位至親:春晚不管有多累,30晚上回家老爸爸、老媽媽都在哪等著我,今年老爸爸不會在那等我了,而更雪上加霜的是
  • 趙本山最具爭議性的春晚小品,有人批評淺薄,有人稱其高深
    而在本山大叔這些春晚小品裡,最有話題性也最具爭議性的非2001年春晚上的《賣拐》莫屬,相對來說2009年春晚的《不差錢》爭議也很大,但其藝術性和爭議性還是不能和《賣拐》相比。一、《賣拐》的創作背景賣拐的作者有三位,分別是何慶魁、宮凱波和張慶東,這三位堪稱天作之合。何慶魁來自於民間,張慶東出身於二人轉,宮凱波則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科班。
  • 喜劇小品越來越煽情,非要弄哭觀眾,始作俑者應該是這個春晚演員
    自從1984年陳佩斯、朱時茂表演《吃麵條》,小品這個詞逐漸成為喜劇小品的代名詞。從那時候開始,一說小品一般就是指喜劇小品,不管陳佩斯、趙本山誰是小品王都是如此。不過在這些年裡,小品確實越來越變得不可笑,而且一般到最後都要進行主題升華,非要感動一把觀眾否則作品就顯得沒有意義。然而最後只能落得哭笑不得。
  • 趙麗蓉春晚最後一個小品《老將出馬》,為何當時卻備受爭議?
    趙麗蓉,一個從評劇舞臺走向影視,再到春晚舞臺的藝術家。她的作品至今仍然耳熟能詳,她的小品時隔20年,仍然被觀眾津津樂道。趙麗蓉老師從1988年第一次登上春晚舞臺開始,一直到去世前,先後登上了8次春晚。1995年和1996年的兩個小品《打工奇遇》和《如此包裝》,更是趙麗蓉在小品舞臺的巔峰時期,也因為這兩個小品的優質水準,都獲得了當年春晚小品一等獎。最後一次在春晚上,趙麗蓉老師表演的是小品《老將出馬》。這是趙麗蓉的最後一個小品,也是最後一次的舞臺演出。但是這個小品在當時演完之後,卻受到了不小的爭議,不少觀眾認為這個作品水平欠佳,與趙麗蓉以往的小品有些差距。
  • 秦海璐談上春晚:體會到為啥小品演員會說壓力大
    通俗了幾十年,我們應該可以對青蛇做新的解讀,從實際出發來想像,讓一條蛇天天在你旁邊睡著,你不知道她是蛇的時候,以為是個美女,但當你知道她是一條又粗又大的蛇,還能沉得住氣嗎?真的接受不了。我們的《青蛇》裡許仙有句臺詞:「你等我想好了,你給我點時間,讓我能夠接受、消化這件事。」這是很真實的反應,會和許多人有對照。
  • [大腕聊春晚10]潘長江:近年春晚小品不敢諷刺
    往期回顧:>>> 獨家策劃《春晚那些事》精華版 >>> 第一波 春晚紅人劉謙 >>> 第二波 「小品公主」金玉婷 >>> 第三波 主持人王剛 >>> 第四波 《不差錢》編劇徐正超 >>> 第五波 春晚總策劃秦新民 >>&
  • 這屆春晚,小品《走過場》沒看夠
    《婆婆媽媽》賈冰、秦嵐、張若昀、沙溢、吳磊的小品《風雪餃子情》本子很應景,每年都有無數的普通工作者就像小品裡選擇堅守崗位的清障工人一樣奮鬥在一線沒辦法和家人團圓,真希望他們也能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餃子!《風雪餃子情》梅婷、郭濤領銜的《父母愛情》劇組重聚,江德福一大家子都來了,連化妝師都是當年劇組的,原汁原味,重溫父母那輩兒質樸無華的卻溫暖的愛情。《父母愛情》謝娜、肖戰等人的方言小品《喜歡你喜歡我》,青城山下丸子頭,粉絲們看得有滋有味。
  • 種族歧視讓美國「不能呼吸」
    種族歧視讓美國「不能呼吸」■李莞梅6月3日,美國中西部明尼蘇達州州檢察長埃利森宣布,非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遭警察暴力執法死亡案中
  • 種族歧視!電腦上這倆詞也不能用了
    美國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非裔美國人死亡事件目前在美國國內持續發酵,蔓延至全美多地的抗議示威活動。表面上看,此次全美抗議示威的導火線是非裔男子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而死,但深層次的根源則在於美國長期種族歧視所導致的結構性問題在新的社會背景下的集中爆發。對此,美國各界人士紛紛發生,強烈譴責存在於美國的種族歧視痼疾。
  • 2013央春晚小品《今年的幸福2》搞笑臺詞大全
    沈騰、瑪麗、杜曉宇、王琦表演的小品《今天的幸福2》臺詞太露骨,打敗你的不是天真是無鞋其實也沒有那麼亮,網友稱臺詞洗澡有暗示,老闆對郝建說:你真捨不得走,等他走了你再來。更明顯暗示,打敗你的不是天真是無鞋被指低俗小品。
  • 經歷種族歧視是怎樣的感受
    我果斷地向這個夏令營的管理員申請了調換工作,此時,我已經對和她工作這件事產生了畏懼之心。管理員表示理解也同意我的請求。在老奶奶等到通知後,我又主動上前嘗試和她聊最後一次,因為我想讓她知道為什麼我做這個決定,我想要她知道她沒有公正的對待她的員工。這次談話比前兩次還要激烈和悲慘。
  • 從春晚小品看出,我們對於「善意的謊言」,是非常寬容的
    這不,老棕衣雖然不怎麼看春晚,但是節目播到小品的時候,還是湊上去看了兩眼。怎麼說呢,給老棕衣印象比較深的,是兩個小品,一個是賈玲的小品一個是鄭愷的小品。這兩個小品有一個共同的點,就是小品裡需要主角說謊。
  • 曾是央視春晚「小品王」,如今卻遠離舞臺,近照曝光讓人唏噓!
    春晚是一個對中國人來說最特別的舞臺,從春晚誕生以來它就給中國老闆姓帶來了無數的歡樂,同樣它也讓許多人在一夜之間火遍了大江遍野。趙本山、陳佩斯、宋丹丹、費翔等等一個個在春晚的舞臺上閃耀過自己的光芒。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黃宏,在1990年的時候黃宏第一次登上了春晚舞臺,和宋丹丹攜手上演小品《超生遊擊隊》,當時的小品不止小品還要反射當時社會問題,在那個計劃生育的年代裡,無數人對超生、罰款、生兒子深感同受,這個小品一夜成名獲得了許多觀眾的認可,黃宏也因為這個小品出名。
  • 郭冬臨的小品為春晚壓軸,笑料十足,他卻曾因一句話被告上法庭
    郭冬臨是我們大家所熟知的著名相聲、小品演員,他從1993年開始登上春晚,進入大家的視野,他所表演的小品《市場速寫》把觀眾逗的捧腹大笑,從此也讓觀眾記住了,而他也不負眾望,之後又連續多次登上春晚的舞臺給大家帶來歡聲笑語。
  • 春晚最終節目單出爐 黃宏小品涉嫌剽竊被撤(圖)
    小品《兩毛錢一腳》因惹上版權糾紛恐怕不能登上央視春晚——兩毛錢一腳,恰逢城裡來的鞏漢林,兩個人圍繞踹樹,如何踹,上演了針砭時弊的小故事,不僅調侃了房地產商,中國足球,鞏漢林的體格也在調侃之列。但是最近此小品官非不斷,恐不能登上春晚正式表演。11日曝光的春晚最終節目單上也沒有《兩毛一腳》的名字,看來確實已經被刪。  春晚彩排時,黃宏的小品《兩毛錢一腳》效果非常好,小品的創作靈感來於收藏名家馬未都的文章。但前天馬未都卻在博客上表示:因不滿央視春晚劇組工作人員的態度,他拒絕授權春晚劇組改編他創作的文章,「決定在合約中要求15萬元的作品許可使用費」。
  • 2020衛視春晚看點有哪些?李佳琦宋小寶演小品,肖戰靳東合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林夢芸它來了,它來了,春節的腳步近了。無論你有沒有放假,相信團圓飯已陸續開吃,親戚已經開走。而央視春晚半遮面的琵琶還抱著,茶餘飯後的電視上不放點晚會總覺得不夠熱鬧,不夠話題。潘長江和他的團隊將帶來小品《為夢想加油》,這次他聚焦「反網絡欺詐」,講述一位網絡主播的勵志奮鬥故事;鞏漢林則會和兒子鞏天闊一起出演小品《快遞幸福》,還將首次與趙麗蓉老師的學生同臺合作,來一波情懷殺。鞏漢林還將出現在江西衛視春晚,與東北「詩人」宋曉峰,南派笑星大兵,以及新生代相聲演員盧鑫玉浩帶來原創作品。
  • 美國死亡人數超10萬,黑人佔比70%,種族歧視讓NBA球星詹姆斯怒了
    根據worldometers網站數據統計,截止到北京時間5月27日10:17,全球累計新冠病毒確診病例達到了5684795例,其中死亡人數更是達到了352225例,而美國疫情爆發以來,美國的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一直都是居高不下,這一切都是源於美國政府的盲目自信,最終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 劉彥君島城點評小品 沒思想春晚小品就沒進步
    劉彥君  小品、小劇場話劇不僅是「讓觀眾笑」,更重要的是「提升觀眾的心靈」。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劉彥君日前抵達青島,為青島市「中國夢」主題戲劇創作研修班上了一堂「小品小戲的創作技巧」課。她指出,當下的小品小話劇因為缺乏思想性藝術性,阻礙了自身發展,春晚小品的沒落就是例子。  只搞笑,不能滿足觀眾了  活躍於戲劇理論界的劉彥君再三強調小品小戲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 春晚歷年口碑第一的小品,每天看一遍都能笑一天
    春晚的節目形式多種多樣,但最為大家津津樂道的非相聲小品莫屬了。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歷年來經典的相聲小品。 1983年是第一屆春節晚會,這屆晚會晚會沒有專門的主持人,由馬季(已故)、姜昆、王景愚、劉曉慶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