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帖條
進入跟帖「從高立法,從嚴執行」的石室人絕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呆子,因為「愛國利民」一直是石室的光榮傳統。
作為學校辦學理念的凝練表達,校訓承載著獨特的歷史傳統,標註著鮮明的時代氣質,是學校師生員工乃至校友須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範。
校訓往往既強調治學精神,也關注道德修養。品讀校訓,如同接受精神和靈魂的洗禮,也像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長廊裡徜徉。
從今天起,本報將開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蓉城校訓》欄目,認識、發掘校訓的文化內涵,以校訓為警示,涵養求真求實的精氣神;以校訓為載體,弘揚真善美愛的價值觀。
石室中學校訓:愛國利民 因時應事 整齊嚴肅 德達材實
石室中學歷史悠久,2100多年以來,「文翁化蜀」與「李冰治水」一樣受到千古稱頌。
今天就讀於石室中學的學生,只要一打開語文書,不經意就會撞到作古的「石室校友」:學文言文《為學》,老師會告訴學生:「這是我們石室老校長寫的這一篇文章呢!」因為作者彭端淑曾任錦江書院院長;吟誦著現代新詩《天上的街市》,同學們體會到老校友郭沫若那浪漫的想像與恣肆的激情;著名詩人何其芳三十年代曾執教石室,語文課本裡一首《我為少男少女歌唱》成了他獻給新一代石室學子的激情詩篇……
名師雲集,高徒輩出,是石室至今猶存的魅力所在。石室中學現任校長田間認為,歷經兩千多年而不衰的魅力,源於石室「高」而「嚴」的獨特教風:「『從高立法,從嚴執行』是上個世紀初擔任石室校長的張錚提出的辦學方針。」
1934年,劉剛甫校長進一步以「整齊嚴肅」四字為校訓,要求學生「嚴肅身心,接受校規」,提出「各生仍應淬厲精神,嚴遵規定,毋稍逾越,俾養就剛健質樸之風,而造成中流砥柱之人材,庶不僅學科佔全川之上乘,即校規亦當為全川之表率。」「從高」「從嚴」一直是石室的教學傳統。歷代石室人都以「德達材實」為育人目標。
清代彭端淑任錦江書院院長時,專門寫詩教誨學子們:「傳語諸生相切磋,莫教容易棄前功。」但是,「從高」「從嚴」要求,並不意味著僵硬死板;相反,在具體教育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是相當生動靈活而富於啟發性的。
石室的教學靈活還體現在教材的選用上,上世紀30年代,石室的國文教材既有《史記》《漢書》,又有白話新詩;英文選讀《天方夜譚》《莎士比亞劇本》。1938年春天,時年26歲的青年詩人何其芳登上石室的國文講臺時,他給學生們講課用的教材,是他自己選編的鉛印活頁文選:從朱自清、茅盾,到高爾基、馬克·吐溫……
「從高立法,從嚴執行」的石室人絕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呆子,因為「愛國利民」一直是石室的光榮傳統。上世紀初,石室校長就明確石室的生長應「因時應事」,主張學校應該與社會共呼吸,與時代同發展。
石室中學與其他任何一所中學一樣,每周星期一早晨都要舉行升旗儀式。但不同的是,石室學子面對國旗高唱《國歌》後,還要舉起右臂莊嚴宣誓:「愛祖國愛人民為建設社會主義而學習,求真理求技藝願增進文翁石室之光榮!」——這是郭沫若1957年3月為母校的題詞,也是新一代石室人的不懈追求。
本報記者 周波 攝影 楊永赤
原標題:「文翁化蜀」兩千年 「愛國利民」育新人
更多新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