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70多歲的陸阿姨,雖然是一位空巢老人,但是身體健康的她,把小日子過得是井井有條。
前幾天凌晨,還在睡夢中的她,被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吵醒,她坐起來之後,耳邊便傳來了尖銳嘶啞的聲音:「趕快起來寄快遞,有急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陸阿姨一骨碌地下了地,真的開始分裝打包準備寄快遞。
也就一瞬間,她突然反應過來,「我是不是在夢遊啊。」四下看看,沒有其他人,查了下電話的來電記錄也是空的。
大半夜的,她把自己嚇出一身冷汗。想起剛才好像靈魂出竅一樣,這下怎麼也睡不著了,心驚膽戰地坐在床沿上熬到了天亮。
天一亮,她立馬趕到了家附近的杭州市某醫院。
「醫生,我這是不是長期一個人呆太久,要變成精神病了?」陸阿姨有些慌張。
內分泌科金劍虹主任醫師在經過一番詢問之後了解到,陸阿姨有20多年的糖尿病史,雖然一直使用預混胰島素進行降糖治療,但時不時有低血糖的症狀發生。這兩年隨著年紀增大,還出現了記憶力減退的現象,今年上半年的時候新增了心慌、手抖、出大汗等症狀。金醫生排除了精神疾病的可能,導致陸阿姨「午夜兇鈴」詭異行為的罪魁禍首,很有可能是低血糖!
「對於低血糖,大家都有刻板印象,覺得就是那種走路站不穩,暈暈乎乎,吃顆糖,就能緩過神的那種。其實低血糖的表現不止這些。」
有些病人,原本性格溫順,會突然性情大變,甚至帶有強烈的攻擊行為,這很可能是因為低血糖造成的。
血糖為什麼會和精神疾病的症狀發生聯繫呢?
金醫生解釋,血糖是腦的主要能量來源,而我們的的大腦不僅是「耗糖大戶」,更是對體內糖含量的變化具有極高的敏感性,所以人體如果長時間處於低血糖狀態就很容易引發腦細胞損傷、嚴重時會導致腦損傷甚至是癱瘓。
低血糖引發的精神病症在臨床上主要有兩種類型,即自主神經興奮過度和腦功能障礙。而老年患者出現低血糖的時,可能會誘發中樞神經缺糖症狀,出現精神異常,脾氣暴躁的情況。嚴重者可能會出現癲癇的症狀,渾身抽搐,思維混亂等情況。
由於老年人本身腦血管疾病發病率高,所以一旦有低血糖情況就很容易變成其它腦血管病的「導火索」,尤其以大腦皮層受抑制為主要症狀,早期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頭疼易激動、思維遲鈍、行為怪異、躁動等症狀,受損晚期可發生永久性昏迷,當低血糖症反覆發作或持續時間較長時,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元出現變性壞死,可伴腦水腫、瀰漫性出血或節段性脫髓鞘。
對於家中的老年低血糖和糖尿病患者,專家提醒大家:
日常生活中老年人應該多補充一些健腦食物,如瘦肉,海鮮,雞蛋和核桃堅果等常見食材。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建議患者定期門診複診,家人監督患者正確用藥,合理膳食,按時複查,及時發現和糾正不利於疾病的做法和習慣,出現問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患者需要與家人建立密切的信息和溝通渠道,相關病情變化能夠及時發現及處理,一般來講,老年人在家人面前就會比較放鬆和真實,兒女們平時勤打電話,常回家看看,第一時間了解老人的身體變化和病情,有問題及時與醫生聯繫,以便第一時間處理。
【來源:錢江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