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的生活中,使用最多的軟體就是工具類的產品,今天就從「駕校一點通」這款工具類產品作為切入點來聊工具類產品的運營模式。
駕校一點通是什麼APP?
「駕校一點通」註冊於2005年11月,為學員提供學車動態、學車指南、駕駛常識、模擬考試、新車報價、駕校信息等全方位服務,是一個為駕駛初學者、汽車駕駛員和駕駛培訓機構服務的專業型網站,2015年02月27日,58趕集全資收購駕校一點通
一句話總結:58趕集旗下布局汽車O2O鏈條中的一款APP。」
APP都有什麼功能?
駕校一點通,我相信很多人還是把它當作是一款駕照考試工具,它的核心功能依然是考試工具。首先,在報名階段,APP會根據你的定位去推薦駕校,包括它的名稱,價格,地址距離,學員評價等,同時會有報考指南,它也根據地區政策推出了「自學直考」服務。
其次,在考試階段,科目一和科目四都是有題庫,考試技巧文章,練習PK答題遊戲;科目二和科目三有視頻教學和駕駛操作步驟指南。
最後,它有保過保險,沒有通過考試會有金額賠付(具體賠付與否未知)
可謂是駕考全流程解決方案的提供者了。
它和手機卡運營商一樣,也推出類似「商城」的服務。通過界面可看出,產品設計深諳人性之道:「輕鬆,低成本,並有機會獲得大收穫」。
如很多工具類APP一樣,有垂直圈子就會自然而然延伸出「社區」,供學員探討,吐槽,炫耀分享。」綜上,它沿用了工具類產品幾乎所有的「套路」。
駕校一點通哪一點打動我?
我努力的想了一想,這款APP當時「打動」我的地方是:「它成功的留住了我一段時間,過後細想,這個功能不僅增加留存時間,而且有助於記住更多的題,增加通過考試的概率。」當時,離考科目四隻有2天時間了,我開始刷題,最開始刷題時,我是直接「考題練習」,後來實在覺得沒有考試場景,就直接「模擬考試」。兩者功能各有各的好,考題練習是順序性的把題庫刷一遍,模擬考試是有考試場景,題型一致,隨機出沒做過的題。
請看上圖的模擬考試界面設計,關於考試題目相關解釋很常規,重點是那句「系統會優先出未做題」,系統出題中的「未做題所佔比例」是很難控制的如此好的。從我使用體驗看,完成題庫的題60%以前,每一次模擬的未曾做過的題佔題庫的5%,也就是每模擬一次考試,已完成題庫的比例就會增加5%,這個數字恰好的達到了我的預期,我以為我模擬20次考試就可以全部完成題庫試題。
但當我完成題庫佔比60%以後,它的每一次模擬的未曾做過的題佔題庫的1%,比例悄無聲息的下降了,這時候是大量你重複做過的題目出現,題目記憶的最佳鞏固期,當每次分數都能94分以上的時候,我就覺得太慢了,這時候回過頭去發現佔比下調到了1%。也就是這個時候覺得產品設計是用心了。
作為歷經眾多應試考試的考神,深知考試記憶是有時限的,我自己的第一次記憶時限大約2h左右,也就是大量試題(600以上)讓我模擬一遍後,記憶力大約能維持2h,時間一長就會變得記憶模糊了,見到某個題可能知道自己做過,卻不肯定答案具體是哪一個了。
而這款APP悄然調低比例我認為是有依據的,並不是完全為了留住用戶,也有從考試這件事上去琢磨,怎麼讓更多的用戶通過考試,這一點可能是駕考APP的核心競爭力了,工具類產品始終都是以功能效果取勝,keep,美圖都是如此。」
什麼是工具類產品?
網際網路的所有產品都是滿足用戶的某個需求,微信和QQ等是社交需求,滴滴和Uber是出行需求,京東和天貓是購物需求;天氣通是預知氣象的需求;支付寶是支付需求;網易雲音樂是聽歌需求;即刻和今日頭條是資訊需求;脈脈和領英是職場社交需求;映客和小咖秀是分享直播視頻需求…隨著時間的沉澱,用戶體量的發展,大需求就成了行業,網際網路電商,網際網路社交,網際網路金融,網際網路教育;而那些小需求怎麼辦?我們從來沒有聽過「網際網路天氣」,「網際網路鍛鍊」吧,所以這些小需求的產品統稱為「工具類產品」。在用戶心裡就是認為美圖是修圖工具,keep是健身工具,天氣通是查詢天氣的工具,逃脫不了「工具」二字。」
工具類產品設計套路有什麼可循?
關注核心功能,讓用戶一眼知道可以用「你」來幹什麼。
「天氣通」是一款氣象預測類產品,產品功能的重點是「當前溫度→是否正在下雨→未來幾小時甚至幾天的溫度走向」。所以打開APP就會看到你想看到的內容,然後才是對功能進行補充,「天氣通」可以曬動態、與微博動態相連(優先展示天氣類、旅遊類、文化類動態),具備視頻、圖文等展現形式,也對內容熱度進行排序,推出「熱點」的功能。
keep是一款運動健身類產品,核心功能就是輔助訓練、跑步計數、騎行計數等。在此基礎上才延伸出健身動態,進而發現健身達人,聯合健身達人推出一系列活動。
可見,工具類產品的設計重點是對核心功能的「顯性」放大,用戶下載有很大可能就是為了某一個功能來的,對於擴展性功能可以隨著產品用戶的積累,觀察出用戶的普適性需求進行產品迭代,切勿捨本逐末。
工具類產品如何變現的?
老生常談一下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人們的需求是有限的,而產品的範圍是無限的,更多的產品滿足的是人們的「偽需求」,就是可有可無的需求,擁有了可以更好,沒有也無大礙,最重要的是付費意願低。
人們的生理需求就是衣食住行,付費意願是最高的;安全需求分為現在安全和未來安全,也可以分心理安全和生理安全,付費意願是很高的;社會需求和尊重需求是生存之上的,人們需要社交,需要獲得肯定,為了追求舒適的生活,付費又何嘗不可;自我實現需求就是人們追求夢想,在事業上體現的就是創業,創業就需要扶持,需要融資,需要貸款,需要推廣,也必須要為之付費。
工具類產品如果在五層需求裡都排不上榜,人們怎麼會為之付費呢?正如開始所說,幾乎所有的工具產品幾乎都會做商城,做社區,做會員體系,結合線下,甚至於打造自己的品牌產品達到變現,不僅僅是依靠廣告來變現了。
例如育兒科普類產品做母嬰商城是在獲得用戶信任的基礎上,精選出優質母嬰產品給用戶進行推薦。
在如今這樣普遍不相信國內產品,崇尚國外產品的環境下,用戶對產品缺乏信任,對孩紙和寶媽的身體安全產生擔憂。育兒科普類工具產品首先是通過靠譜內容去獲得用戶對該產品背後的運營方的信任,這就是安全需求得到了滿足。
用戶相信運營方以後,就會想要他們去對市場上各類產品進行評測打分,甚至是把通過篩選的產品搬到平臺上售賣。因為生理需求是必須要滿足的,即使平臺方不賣該產品,用戶也要去別的地方去買,既然已經打破了用戶對產品安全的心理防線,何不順水推舟的推出母嬰商城,在用電商的促銷活動等打法去把產品銷出去,這樣育兒科普類產品就有了盈利模式了,母嬰產品成本完全可以和廠商協商,實現盈利就不再是靠融資了。
有很多工具類產品太著急,在還沒有完全取得用戶信任的情況下,就相繼推出了一系列變現的功能,造成了用戶不買單的尷尬;還有一類是選的方向太窄,完全延伸不到可以變現的商品身上(無論是虛擬還或是實體)。
所以工具類產品要想變現,一定要先滿足用戶的安全需求(信任你),再往滿足人們更大的需求上去轉變,只有把握住用戶的核心需求,做好產品的核心功能去獲取用戶的高度信任,進而用戶才願意跟著平臺去延伸其他玩法,甚至於產生消費。
本文由 @王亮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