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首批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首批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由教育部和交通運輸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入選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武漢理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和「雙一流」建設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運輸部等部委共建高校。學校辦學歷史起源於1898年建立的湖北工藝學堂,辦學122年特別是近70年來,學校共培養了60餘萬名高級專門人才,是教育部直屬高校中為建材建工、交通、汽車三大行業培養人才規模最大的學校,已成為我國「三大行業」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目前學校在校普通本科生36000餘人,博士、碩士生18000餘人 ,留學生1700餘人。
學校現有馬房山校區、餘家頭校區和南湖校區,佔地4000餘畝,設有25個學院(部),建有4個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現有教職工5381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比利時皇家科學院院士1人,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1人,歐洲科學院院士2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1人。
武漢理工大學擁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基地40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含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2個,重點工程中心2個)4個;建有省部級協同創新中心3個;與地方政府和行業企業共建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機構230餘個,獲批建立了學科創新引智基地5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4個。
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 ,本別是 矽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1、圍繞總體定位與目標
以創建和發展材料多組分、多尺度、多層次複合原理與材料設計理論為重要引領,以構建材料梯度複合技術、原位複合技術、納米複合技術及其集成創新平臺為核心支撐,以研究面向國家重大工程和支柱產業的先進複合材料、面向新能源技術的高效能源轉換和儲存材料、面向生命科學的納米複合生物材料、面向信息技術的信息功能材料和面向變革性技術的前沿新材料等五類關鍵材料為重大任務,形成了如下特色鮮明的五個研究方向:梯度複合技術與新材料、原位複合技術與新材料、納米複合技術與新材料、變革性技術與前沿新材料、材料複合原理與材料設計。
2、科研隊伍
實驗室具有一支朝氣蓬勃、勇於創新、以中青年為主體的學術隊伍,現有固定人員90名,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比利時皇家科學院院士1人、歐洲科學院院士2人、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1人、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高層次人才12人,國家「973」首席科學家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4人,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7人,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18人。
3、實驗室國際交流
實驗室與美國密西根大學、日本航空宇宙技術開發機構、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英國牛津大學材料研究中心、美國加州大學複合材料研究中心、加拿大燃料電池國家研究院等國際著名研究機構開展了實質性的「強—強」合作,科技部依託實驗室建立了「材料複合新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是國家首批33個國際聯合實驗室之一。國家外專局和教育部依託實驗室建立了「材料複合新技術與先進功能材料」、「功能薄膜新材料先進位備技術與應用工程」和「生命複合材料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等3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依託這些重要的國際合作平臺,實驗室承擔了一批國家重點國際合作項目,國際合作與交流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據悉,武漢理工大學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唐浩林教授研發的「鋰電池複合隔膜與固態電解質膜研發和產業化」以領先的科技成果作價投資,與武漢惠強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金額高達1億元。該項目技術目前已達到幹法單拉隔膜的國際領先水平,引領動力電池隔膜行業發展。項目實施後,預計10年內產值達到10億元。
擁有研究室
1. 梯度複合技術與新材料研究室
2. 原位複合技術與結構/功能一體化新材料研究室
3. 納米複合技術與功能複合材料研究室
4. 半導體熱電材料與微器件研究室
5. 熱電磁多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室
6. 納米儲能材料與器件研究室
7. 燃料電池關鍵材料與系統研究室
8. 柔性太陽能電池材料與器件研究室
9. 光電功能材料研究室
10. 半導體光催化材料研究室
11. 金屬有機催化功能材料研究室
12. 生命複合材料研究室
13. 功能生物界面材料研究室
14. 生物醫用功能材料研究室
15. 材料的過程仿生製備新技術研究室
16. 信息功能材料研究室
17. 智能材料與器件研究室
18. 高精高強輕質車用材料研究室
19. 先進聚合物基複合材料研究室
20. 聚合物基功能複合材料研究室
21. 薄膜與塗層技術研究室
22. 多功能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室
23. 材料納微結構電子顯微學研究室
24. 材料數學模擬與設計一體化技術研究室
25. 高壓物理與新材料研究室
矽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矽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在原矽酸鹽材料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於2011年10月獲科技部批准立項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依託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是國家重點學科、「211工程」首批及「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國家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為A+,進入世界ESI學科排名前1‰;其矽酸鹽材料專業至今已有50多年的建設歷史。1992年由原國家建材局批准成立矽酸鹽材料部門開放實驗室,2000年成立矽酸鹽材料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總體定位與目標
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建材行業發展重大需求為宗旨,以引領世界建築材料科學技術發展為目標,以解決矽酸鹽建築材料製備和服役過程的重大基礎理論和共性關鍵技術為中心,聚集和培養一批在國際建築材料領域有重要影響的高水平創新人才與團隊,開展高性能、低環境負荷矽酸鹽建築材料前瞻性、原創性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研發支撐綠色和智能建築體系發展以及重大工程建設的多功能、高性能及前瞻性建築新材料,為實現建築材料與結構安全服役和循環利用提供新理論、新方法和共性關鍵技術,為加快實現我國建材行業戰略轉型升級,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提供科技與人才支撐。
研究方向
圍繞總體定位與目標,以及矽酸鹽建築材料「製備-應用-服役-再生」全壽命周期特徵,實驗室形成了四個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
(一)矽酸鹽建築材料的低環境負荷製備
以降低矽酸鹽建築材料製造過程能耗與資源消耗、減少汙染物排放為目標,發展矽酸鹽建築材料低環境負荷製備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
(二)矽酸鹽建築材料的功能設計與調控
以建築節能、宜居、安全和智能化為目標,發展滿足綠色建築需求的高性能、多功能矽酸鹽建築材料。
(三)矽酸鹽建築材料的服役行為與延壽原理
以提升建築結構與工程使用壽命為目標,優化建築材料服役行為,發展矽酸鹽建築材料延壽新理論與新技術,形成矽酸鹽建築材料長壽命化技術體系。
(四)矽酸鹽建築材料的可循環設計
以實現建築材料再生利用和固體廢棄物建材資源化高效利用、減少建材產業天然資源消耗為目標,發展建築材料可循環設計新理論與新方法。
學術隊伍
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90人,其中研究人員80人,技術支撐人員7人,管理人員3人;78人具有博士學位(佔比98%);研究人員中有正高職稱65人、副高職稱13人,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科研能力強,富於創新的高水平學術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