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卡汽車用車課原創]
汽車後視鏡是駕車過程中獲取路況信息的重要途徑,也是汽車重要的主動安全配置之一,從誕生起沿用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經過不斷的發展,如今後視鏡再也不是當初那個單純的反光鏡,而是集多種功能於一身,成為汽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汽車後視鏡的由來
後視鏡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這就是汽車與生俱來的,不過事實卻並不是這樣。
第一臺汽車誕生時,並沒有後視鏡,那個時候甚至連駕駛安全意識都沒有,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甚至已經出現了汽車賽事,轉彎時,駕駛員都必須扭頭觀察路況。
1905年,英國女賽車手多蘿西·萊維(Dorothy Levitt),在她出版的《女人與汽車》書籍中提到「女性駕駛者,在路況相對擁擠的街道上,應在車頭正確地擺放一面小鏡子,以便觀察車後方的情況。」首次有人提出後視鏡的概念,但並未引起重視。
直到1911年的第一屆印地500汽車大賽中,美國Marmon公司的工程師兼賽車手瑞·哈羅恩在自己的賽車上安裝一個用鏡子做成的簡易後視裝置,並奪得了冠軍,這才引起了人們對後視鏡的關注。
隨後,1921年,一位名叫Elmer Berger的發明家獲得了汽車後視鏡的專利,並命名為「COP-SPOTTER」,隨後在自己的公司開始進行批量生產,後視鏡才算正式誕生。
後視鏡在最初出現時,大多都採用圓形設計,使用平面鏡,而且只有駕駛席才有。
不過,很快人們就發現左右對稱的後視鏡不但好看,而且還能夠看到更大的盲區,對稱式的後視鏡迅速普及。
隨著汽車技術不斷發展,人們對交通安全的意識也不斷提升,後視鏡也由原來的兩塊對稱變成了三塊組合,平面鏡材料後視鏡也變成了可視範圍更大的曲面鏡。並且在不斷的迭代過程中,後視鏡變得可調節,甚至到後來的雙曲面鏡。
當然,三塊組合也並不是絕對,還是有一些特別的存在,這種情況大多出現在校車或者大貨車上,因為他們的盲區較大,所以三塊鏡子很難覆蓋所有盲區,找準安全距離,所以才會多裝幾塊後視鏡。普通家用車基本是不會出現這樣情況的,除非自己改裝。
後視鏡的過去
車內後視鏡往往被忽視
車內中央後視鏡的出現,讓三塊後視鏡組合成為了主流,迅速被眾多汽車廠家採用並推廣,但至今仍然有人去忽視車內後視鏡,甚至很司機在使用過程中也是似懂非懂。
使用後視鏡,首先要做的就是調節後視鏡,後視鏡如何調節網上一搜索一大堆,各種說法也五花八門。其實如何調節也並沒有什麼固定標準,需要按照每個人開車的習慣和身高、坐姿等來調節,儘可能的縮小視覺盲區、讓駕駛員觀察舒適即可。
駕車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超車、併線、轉彎的情況,通過兩側後視鏡了解兩側和後方的路況,車內後視鏡主要觀察正後方以及遠點是否有車輛跟隨,綜合考量以防自己在併線、超車等過程中與其他車輛發生碰撞。
特別是遇到交叉路口等一些人流量密集的路段,這時候後視鏡是辨別機動車與行人距離的重要參考。
但是,很多車主在開車過程中習慣使用左右兩側的後視鏡,而往往忽略了車內後視鏡。要知道車內後視鏡有一個重要的特性,那就是它是平面的,這樣可以反映出真實距離。在很多汽車都在減配時,唯獨車內後視鏡不但沒有減配,反而一直在不斷的升級,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車內中央後視鏡的作用其實非常重要,我們前面提到了它的重要特性就是平面鏡,可以反映真實的距離。特別是在高速公路上,車速非常快,幾十米的距離幾乎瞬息而至,後方車距和車速都不好判斷,這種情況下相比曲面鏡,車內中央後視鏡是最真實的。
因為車內中央後視鏡能夠看到的範圍更大,兩側後視鏡雖然也可以看到,但是對正後方來說盲區較大。而且車內後視鏡是平面鏡,更能反映真實距離,因此,在高速下緊急剎車必須要依靠中央後視鏡來判斷後方車況,避免因為自己對後車距離判斷失誤,造成後車追尾。
另外,車內後視鏡還可以用來觀察後排乘客,特別在後排乘坐的老人或者小孩,能夠及時看到,也不需要回頭,減小突發事故的同時也能時刻照顧到後排,當然了還有人說如果後排坐著的是個漂亮妹子,可以飽飽眼福了,不過提醒大家,開車一定要集中精力,可別一直盯著後視鏡看妹子看,太危險了。
車內中央後視鏡容易被忽視
後視鏡的飛速發展
隨著科技不斷的發展,傳統後視鏡已經不能滿足廣大車主需求,後視鏡被賦予了更多的功能。
平面鏡到曲面鏡,擴大了後視鏡的視野,雙曲率鏡片的出現,可以讓我們同時觀測遠方和近處的情況,視野盲區減少,當然也並不是所有汽車都配備了這個配置。
鏡片外側邊緣部分的曲率半徑較小,主要用來觀察車身側面較遠位置的情況,而鏡片內側曲率半徑較大,用來觀察車身側面較近位置的情況,兩種曲率的結合可以儘量減少後視鏡的盲區。
外後視鏡也從手動調節變為自動調節,同時轉向燈功能也加入到了其中,第一款加入轉向燈的車型就是第四代的奔馳S級(W220),它在1998年的巴黎車展上正式亮相,並首次將轉向燈集成到了外後視鏡上。
電動摺疊功能,更是能夠隨時減小車身的寬度,對於經過一些狹窄的路段,有效減小少了剮蹭。另外,如果帶有鎖車自動摺疊,還能有效起到防盜效果。
特別在近幾年來,大多數車型都開始對配置進行升級,後視鏡也變得越來越自動智能,後視鏡電動調節、記憶、自動打開/收起、自動防炫目、倒車自動下翻等功能,不斷被下放到中低端車型,甚至普通家用車上都能看到這些身影。
2018年全球第一款搭載電子外後視鏡的量產乘用車型雷克薩斯ES上市,外後視鏡也終於走到了一個頂峰。
外後視鏡展示
保時捷在其品牌成立70周年之際,推出最新敞篷概念車,保時捷911 Speedster,後視鏡呈圓筒狀,看上去復古、優雅。
寶馬 Concept X4在設計方面注入很多新特徵,對外後視鏡的設計十分前衛,由車身延伸出鍍鉻連接部分並融合進後視鏡。
奧迪AI:ME概念車是奧迪展示未來交通出行願景的一款概念車,該車是奧迪通過對於未來的理解而進行的創意設計,我們在這臺概念車上並沒有看到後視鏡。
後視鏡的發展
相比於外後視鏡,內後視鏡的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近年來各種智能技術的普及,智能二字也漸漸進入了後視鏡的軀體中,這載體就是內後視鏡。
車內後視鏡被打造成大屏+多媒體+導航的智能化集成,同時還加入了電子羅盤、行車記錄儀、攝像頭監測、wifi等新功能。更有甚者連K歌、刷劇都不在話下。
當然這些功能的升級也是基於傳統內後視鏡造型的基礎上,外觀上並沒有太大改變。儘管很多功能並沒有什麼實際存在感,但電子狗、行車記錄儀等這種非常實用型功能的確讓它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後視鏡的誕生至今,從最初的一塊平鏡面鏡,到三塊鏡子,然後經歷了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現在的後視鏡,甚至已經成為了一個集成智能車機,導航、倒車影像、行車記錄統統不在話下,而且操作更加智能人性化。 甚至有人坦言,傳統後視鏡未來將被取消。
從後視鏡誕生至今已近百年的歷史,顯然已經成為汽車上的標誌之一。但是近年來,隨著科技不斷的進步,汽車也在不斷升級,智能科技更是突飛猛進,很多影像技術代替後視鏡技術已經翻來覆去地用在概念車上,後視鏡真的會被科技取代嗎?
全球首款配備電子外後視鏡的雷克薩斯ES,雖然僅供日本市場,但仿佛也在驗證著傳統後視鏡會被科技影像技術取締的說法。
在這款雷克薩斯ES車型上,使用了不同於傳統後視鏡的電子外後視鏡,外觀更小,通過攝像頭將車外畫面採集傳輸到車內的兩塊5英寸液晶顯示屏上。
獲取盲區範圍更大,更清晰,在雨天與夜晚,電子後視鏡會進行自動亮度調節。DCC技術以及光學技術的加持,夜晚進行補光後,會比傳統物理後視鏡看得更清、更亮,從而保證駕乘者安全。
總結:
無論是概念車型還是實車,傳統後視鏡被影像技術取代確實是個趨勢,日本會不會成為繼印度之後第二個允許取消後視鏡的國家很難有結論,但是後視鏡的發展的確遇到了瓶頸,過多的科技配置堆積其實並沒有帶來相應的市場反響。
而且就目前市場來看,外後視鏡被取締的議論最大,畢竟影像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熟。而更多的電動摺疊、加熱、自動調節、等功能的疊加下成本並不低。關鍵的因素在於技術的完善以及合法化。內後視鏡情況比較複雜,電子狗、行車記錄儀等剛需功能的確吸人。另一方面智能網聯汽車的出現,能否達到理想化的人車智能交互,這也需要時間和技術做依託。所以,智能數位化的影像技術,在短時間內不會取締傳統後視鏡,不過當自動駕駛和車聯網真正普及之後,傳統後視鏡可能就是個裝飾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