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中考語文歷年古詩賞析真題及答案解析
濟南中考語文歷年古詩賞析題答案解析2018——2014
(2018中考)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12~13題。(共8分)
隴頭送徵客
南朝·周弘正
朝霜侵漢草,流沙度隴飛。
一聞流水曲①,行往②兩沾衣。
【注釋】①流水曲:出自《列子·湯問》中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主要講述了他們之間的知己情誼。②行住:指徵客與詩人自己。
12.本詩前兩句描寫了、、流沙等景物,渲染了的氛圍。(4分)
13.賞析「行住兩沾衣」中「沾」字的妙處。(4分)
12.示例:朝霜 漢草 悽涼(悲涼、悽清)(第一、二空各佔1分,第三空佔2分。意思對即可)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解答本題要讀懂全詩並能夠理解詩歌的意象和意境。「朝霜侵漢草」,秋天清晨的霜華侵襲著漢朝故土上的芳草;「流沙度隴飛」,北方大漠上飄揚流動的塵沙,隨風越過隴山,紛紛揚揚地向南飛卷而來,詩人以富有特徵的隴頭景物「朝霜」「漢草」「流沙」渲染出蕭瑟、悲涼的氛圍。
13.示例:「沾」是浸溼的意思,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詩人和好友分別時淚溼衣襟的情景,表現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的不舍之情。(「沾」字的意義佔2分,表達作用佔2分。意思對即可)
【解析】本題考察賞析詩歌的語言。解答本題要整體閱讀詩歌,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詩歌鍊字題首先要解釋該字,其次理解賞析該句,最後點明所用表現手法及其表達的詩人的情感。
【詩歌鑑賞】詩的開頭二句用對仗的手法描寫了「隴頭送徵客」的時間、地點和情景,同時也隱含了深刻的象徵義,以漢朝隱喻南朝,以隴南暗示江南,又以霜之侵漢草、流沙之度隴飛,象徵北方少數民族侵佔南方,對他們表示了深切的不滿。後兩句朋友分手於危難之時,更當想重見之不易;而其所以不得不分別,又與整個時勢關聯在一起。因而,詩人為友惜劇、為國憂懼、為己仿懷,各種感情交織在一起,實難分割。
(2017中考)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12~13題。(共6分,每小題3分)
入 直· 周必大
綠槐夾道集昏鴉,敕使傳宣②坐賜茶。
歸到玉堂③清不寐,月鉤初上紫薇花。
【注釋】①入直:入宮值班。詩人時任右丞相。②敕使傳宣:皇帝派使者傳令,召詩人詢問國事。③玉堂:指翰林院。
12.本詩寫得簡約、真摯。「敕使傳宣」「_______________」「歸到玉堂」是直敘其事,「______________」是點睛之筆,直抒胸臆,表達出詩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3分)
答案:坐賜茶 清不寐 心緒起伏,難以入眠
【解析】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解答本題,要從詩歌中所寫的事物、景象或直抒胸臆的慨嘆中發出,通過分析事物、景象的特徵,或找出直抒胸臆的詩句,體會詩人的情感。詩中第二、三句「敕使傳宣」「坐賜茶」「歸到玉堂」都是直敘其事,「清不寐」則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在受到皇帝召見後心緒起伏,難以入眠的激動心情
13.請描述「月鉤初上紫薇花」一句展現的畫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詩人心潮起伏難以入眠)透過紗窗,看到彎彎的新月爬上半空,正照在庭院那叢紫薇花上,給紫薇花披上一層如夢般的輕紗。
【解析】本題考查描述畫面。解答本題,應具體描寫詩句中所寫的事物、景象,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末句寫深夜退回玉堂後所見,並暗用紫薇省典故,寫得含蓄而有味。
(2016中考)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12~13題。(共6分,每小題3分)
夏意
宋 蘇舜欽
別院深深夏①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蔭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②時一聲。
【注釋】:①席:竹蓆。②流鶯:即鶯。流:指其鳴聲婉轉
12.本是通過描寫院深席清、 (1) 、樹陰滿地、 (2) 、等四幅夏日畫面,流露出詩人 (3) 的心情。(3分)
答案:石榴開遍、夢覺流鶯,於夏日炎炎悠閒曠達(恬淡自在)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於詩歌中描寫景物景象的概括能力,尋找詩句中的景物相對簡單,將詩句中寫景的實物加以概括成四個字的場景即可,通過這些場景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是需要學生把握的一點,也就是詩歌的主題思想,這點需要同學們認真思考。
13、賞析「石榴開遍透簾明」中「透」字的妙處。(3分)
答案:透:穿透。榴花盛開紅紅如火。豔豔如燃,照理說應該很刺眼,可一個「透「字,加了一重幃簾,隔簾而望雖花紅如火,卻無刺目之感,給人一種潤潤、嬌嬌的感覺,意境十足,令人賞心悅目。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鍊字妙處的能力。對詩句中動詞的賞析,要從字的解釋、表現景物特點、表現詩人情感等角度來解答詩歌語言的妙處。規範的答法是:××是什麼意思,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2015中考)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12-13題。(共6分,每小題3分)
春思
賈 至①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②李花香。
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
【注】①賈至:唐代洛陽人。這首詩是他在被貶為嶽州司馬時所寫。②歷亂:爛漫
12.本詩前兩句描寫的景物有,通過對它們的描寫,體現出春天的特點。(3分)
答案:草、柳、桃花、李花示例: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第一空寫對寫全得 1 分:第二空佔 2 分,意思對即可)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句中景物描寫的能力。尋找詩句中的景物相對簡單,將詩句中寫景的實物挑出來即可,「青青」「黃」「歷亂」「香」等詞從顏色、狀貌、氣味等角度,寫出了「春意鬧」的意味,由此可見詩句所體現的春天的特點。
13.賞析「春日偏能惹恨長」中「惹」字的妙處。(3分)
答案:示例一:「惹」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將春日人格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詩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長,產生度日如年之感,表達了詩人與日俱增的愁緒以及無法排遣的苦悶。(修辭手法佔 1 分,表達作用佔 2 分。意思對即可)
示例二:「惹」是招引(或:引起)的意思,詩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長,產生度日如年之感。妙用動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詩人與日俱增的愁緒以及無法排遣的苦悶。(「惹」字的意義佔 1 分,「惹」字的表達作用佔 2 分,意思對即可)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鍊字妙處的能力。對詩句中動詞的賞析,要從修辭手法、表現景物特點、表現詩人情感等角度來解答詩歌語言的妙處。規範的答法是:XX 字運用。... 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
(2014中考)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分別回答問題。
(一)送魏二
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注】月,愁聽清猿夢裡長。
【注】瀟湘:瀟水在零陵縣與湘水會合,稱瀟湘。
6.下列關於這首詩的陳述有誤的一項是(2分)
A.「醉別江樓橘柚」,直敘其事,並交代了地點和季節。
B.「江風引雨入舟涼」,寫出了詩人迎風沐雨的暢快。
C.詩人想像,朋友不久就要到達瀟湘,那時夜泊江上,孤月高懸,兩岸猿啼聲聲入夢。
答案:B
解析:這句表現了詩人登舟送客的惜別場景,暗含心中對友人的不舍和對離別的傷懷,而不是題幹中所說的「迎風沐雨的暢快」。
D.末句的「長」字寫猿聲,使人想起《三峽》中的「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7.這首詩抒發了詩人 的感情。(2分)
答案:送別魏二時難捨難分
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時,要充分聯繫時代背景和詩歌中的關鍵詞據作答。題目「送魏二」可以看出本詩講的是送別友人的事,從詩中的「涼」「愁」「長」等可看出表達的是對友人依依惜別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