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青年

2021-02-19 愛格

有一陣子市面上特別流行斜槓青年,沒幾條斜槓的人都不好意思說自己靈魂有趣。有些人的斜槓花團錦簇,比如我就見過「寫作/肚皮舞/品酒師/心理諮詢師/烘焙/收納」這樣的斜槓青年簡歷,看得作為面試官的我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這位朋友到底想來應聘什麼。

斜槓本意是一個人擁有多重職業,收入多元,甚至能靠興趣特長賺錢。很多人看到這一點就興奮起來,紛紛產生自己那點興趣愛好也可以換錢的錯覺,一時之間好像會烤個曲奇都能日進鬥金。但請容我潑一盆冷水:絕大部分人別說斜槓,就連本職專業或工作都很難說已經做好了,更別說好到極致了。而能夠把興趣特長發展成副業,也一定是這項技能出類拔萃,不亞於專業人士,並不是玩票或淺嘗輒止就能做到的。

我的觀察是,追求斜槓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並不是真的身懷絕技或求知若渴,而恰恰相反,是出於對現狀的焦慮和病急亂投醫。我認識一位四十多歲的銀行高管,也步入追逐斜槓的道路。最近他在學PS,美其名曰年輕時也有設計夢,真實原因是銀行業已有許多崗位被AI取代瀕臨失業。我沒忍住說現在的修圖軟體非常先進,AI遲早一統天下。他聽完目瞪口呆,第二天就去報了一個編程入門在線課程。

所以殘酷的現實是,與其說自己是斜槓青年,倒不如說只是想多學一些技能保命。學文科的覺得飯碗被AI搶走,於是開始學編程;學計算機的羨慕學金融的,覺得自己忙乎半天都只是給資本打工,所以開始學會計。我倒是有很多學金融的朋友,他們就高枕無憂了嗎?並不,他們正兒八經跟我探討學汽修的必要性。

斜槓究竟能不能保命還不知道,反正大家亂成一團,先斜槓了再說。也不能說這樣不對,就是疲於奔命。我自己就深有體會,光是上班就已經被掏空了的我,偶爾下班後寫一個短篇都能要了我的命。百分百投入本職工作後還能再使出百分百的力氣發展副業,非常人所能。雖然我經常立flag說要寫長篇但遲遲沒有開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已經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在工作上。我不敢保證我還有餘力把一個長篇故事寫好,而我如果都不能做到讓自己百分百滿意,又何必強行去做,然後把一個明明做得不好的東西拿出來呈現給大家?與其消費別人對我的印象,還不如自己除掉這道斜槓,做一個雖然單一,但在單一領域最專業的人。

斜槓其實並不是勝在廣度,而是勝在於不同領域都體現出非同尋常的專業。早些年我的崗位是翻譯,但做談判會議的翻譯壓力很大,而且對比資深譯員,我的專業並不過硬,每到談判會議前我就緊張到失眠。我下意識地選擇了幫公關部門寫新聞稿,讓他們看到我在做新聞傳播上的「斜槓」並成功轉崗——我不認為這是一個成功的斜槓故事,反之這是一個利用斜槓逃避現實的反面教材。口譯專業不夠強,我首先考慮的應該是提升業務水平,而不是馬上放棄轉道。如果斜槓只是逃跑的退路,那麼擁有再多斜槓又有什麼了不起呢?

也越來越發現一個人若只有一個熱愛終生的技能或職業,也不失為一種幸福。有做遊戲開發的朋友,始終熱愛遊戲,在遊戲這條道上走了十多年,沒有眼花繚亂的斜槓,只有「遊戲」二字。專注、單純,沒有因為行業寒冬就考慮改行,也沒有因為眼紅別人的專業紅火就改道。我敬佩能夠在不同領域遊刃有餘的真斜槓青年,也敬佩這樣一個在領域內做到極致的人。

所以那些「什麼專業前景好」「什麼職業賺錢多」的問題,其實與斜槓的問題異曲同工:沒有什麼專業能保證你前景好,沒有什麼職業能保證你賺錢多,哪怕你有貪食蛇一樣長的斜槓,最終回歸到的還是最本質的問題——你的能力如何?能力不及格,哪怕頭頂最熱門的職業,也一樣會心虛。

當然,也是有這麼一種斜槓青年的,財務自由,不用工作,有大把時間和金錢點一堆五花八門而無實際用處的技能點。希望我們能早點實現這樣的人生,做一個專業過硬、不愁失業、專點風花雪月技能樹的斜槓青年。

——原文載於2019年愛格

相關焦點

  • 「斜槓青年」,真的「斜槓」了嗎?
    你可以斜槓,但請別一擁而上。晚好,這裡是拾年紙條。首先來重新科普一下,斜槓青年是什麼?「斜槓青年」一詞語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這一詞指的是」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 什麼是斜槓青年?如何做一個斜槓青年?
    身份之間用斜槓進行區分,這就是「斜槓青年」。現在,斜槓青年指的是在除了幹好本職工作獲取正常的收入之外,另外拓展出收入渠道的年輕人。譬如,現在很多人在工作之餘,利用自己的空閒時間和人脈圈做微商,賣產品換取差價收入,他們就是典型的斜槓青年!
  • 進擊的「斜槓青年」
    「不『斜槓』一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90後。」當下,身兼數職的「斜槓青年」正成為一種「潮」標籤。今年疫情以來,「斜槓青年」的隊伍更加龐大。「斜槓青年」一詞來源於英文「Slash」,它指不滿足於專一職業生活方式、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青年人群,最早由美國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在《一個人/多重職業》一書中提出。
  • 你是斜槓青年嗎?
    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流行,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也都有接觸過,那它到底是什麼樣的一類人呢,又為什麼受到這麼多人的追捧?
  • 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火了,斜槓青年具體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斜槓青年?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火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聽說過斜槓青年,可是究竟什麼是斜槓青年呢?比如說你正職是一個銷售,然後還在額外時間寫自己公眾號的文章,那你就可以說你的職業是:銷售/自媒體編輯,中間那條斜槓就是這個詞彙的來源。
  • 大學裡的「斜槓」青年
    在高校中,「不會彈鋼琴的理科生不是好攝影師」等說法已頗流行,大學生身份中的「斜槓」越來越多。這宣告著這一代年輕人對於青春生活所追求的寬度和廣度。事實上,「斜槓」的概念始於《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2007年寫的一本書《多重職業:讓工作和生活獲得雙重成功的新模式》。她在這本書中提出了斜槓青年(Slasher)的概念,意為擁有多重身份,需要用斜槓將各種身份分開的人。
  • 戀愛先生中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 靳東為什麼叫斜槓青年
    近日,電視劇《戀愛先生》中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在劇中靳東說自己是斜槓青年,可能很多觀眾不理解這是什麼意思,其實這說明他有多重身份,牙醫只不過是他的一種身份,他的另外一個身份是戀愛顧問。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
  • 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啥梗?怎麼才算是斜槓青年?
    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相信很多小夥伴們都都非常好奇這個詞有什麼含義,什麼樣的人才能算是斜槓青年?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斜槓青年是什麼梗?  晚上大家在思考人生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要多做些事情?感覺人能做的事情很多,可以一邊寫文章一邊去當歌手,可能還可以兼職做一名調酒師,在工作不忙的時候做一名旅行者到世界各地旅遊。
  • 臺灣的斜槓(Slash)青年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選擇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稱他們是「斜槓青年」。   「斜槓青年」是必然的現象,年輕人要擺脫限制和束縛,釋放出自己的潛能來,海闊天空任自翱翔,追求有自我特質的人生。
  • 王一博成為斜槓青年代表,我們普通人如何成為斜槓青年
    這才發現,原來王一博還是斜槓青年呢,他的簡介是這樣的:歌手/演員/主持人。 什麼是斜槓青年 「斜槓」一詞來源於英文Slash,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斜槓青年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 聽說斜槓青年(自媒體)月收入十萬,你也想做斜槓青年
    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不同職業,例如,萊尼·普拉特(Lenny Platt),律師/演員/製片人,於是,「斜杆(Slash)」便成為了他們的代名詞。簡單來說就是一人擔任多職業角色,比如李笑來,擔任多個職位,作家/技術員/創業者/投資者等。
  • 「斜槓青年」還需政策支撐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88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2.3%的受訪青年確認身邊有「斜槓青年」,56.7%的受訪青年認為「斜槓青年」可以高效利用時間,充實生活。
  • 當代斜槓青年:「你看我的斜槓夠多嗎?」
    Z時代的年輕人,身上不背條/斜槓/,還真不好意思去social場裡亮相。不僅斜槓已經成為有為青年的象徵,並且斜槓的數量還得越多越好。就連姐姐們要想「乘風破浪」,不僅得演技過硬,還要能唱會跳,當然如果有些才藝之外的技能那就更圈粉了。所以誰才是娛樂圈裡斜槓最多的青年?
  • 想成為斜槓青年,需要怎麼做?
    在做本質工作的同時,開展副業,擁有著多重分身,不把自己局限在某個單一領域的人群,正在全球範圍內崛起,他們被稱為「斜槓青年」。「斜槓」一詞來源於英文的「Salsh」。斜槓青年的概念由《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瑪希.埃爾博爾提出,她認為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開始通過多重職業來體驗更豐富和更多元化的生活。
  • 準大學生精英計劃:斜槓青年
    斜槓青年斜槓青年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來源於英文Slash,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 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例如,張三,記者/演員/攝影師,「斜槓」便成了他們的代名詞。 斜槓青年越來越流行,已成為年輕人熱衷的生活方式。
  • 斜槓文化興起,請問你是斜槓青年嗎?
    「斜槓青年」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說過這個詞?這是很多年前就出現的詞。按照小編現在對斜槓青年的理解就是一群不滿足專一職業帶來的收入,而選擇一種或多種副業作為一份業餘職業帶來額外收入的人群。這原本是青年的專屬,因為他們有著眾多的興趣愛好,並以此來發展成自己的業餘職業。
  • 「斜槓青年」養成記
    就算你不經常上網衝浪,也一定聽過「斜槓青年」這個詞,它專門用來描述那些不滿足於只做一項工作或只在某一特長領域耕耘的年輕人。
  • 錯過了靳東的「斜槓青年」,就過好「斜槓餘生」吧
    程皓不服氣地頂嘴:「斜槓」你懂嗎?我這是「斜槓青年」。在此之前,對「斜槓」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兼職一層。直到翻開《麥肯錫結構化戰略思維》,才了解這一新潮詞彙的產生及發展。這一條斜槓前後,並不是簡單的「同時」擁有的並列關係,還蘊涵著順應時代需求追求改變的勇氣。打開搜尋引擎,才知自己的孤陋寡聞,原來世間從不缺乏「斜槓」精英。
  • 斜槓青年,精彩生活不止一面
    「斜槓青年」,指的是不滿足專一職業生活方式、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青年人群。「斜槓青年」一詞來源於英文「Slash」,最早出現於《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 (Marci Alboher) 撰寫的書籍《一個人/多重職業》。「斜槓」概念進入中國後與青年文化一拍即合,迅速成為年輕群體的一種流行風尚與生活態度。
  • 斜槓青年的誕生意味著什麼?
    時代不斷發展,社會越來越開放,這一代的年輕人喜歡折騰,渴望精彩,不再只滿足眼前的生活,他們敢於挑戰,樂於嘗試各種新鮮事物,身兼多職卻樂此不疲,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同時也希望擁有更加多元和美好的生活,我們叫他們——「斜槓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