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各大學2017-2018年度學費漲幅出爐,苦逼的留學黨們每天吐槽瘋狂飆漲的學費,望著瘋漲的學費,家長們只能勒緊褲腰帶無力嘆息。目前哪所大學最貴,哪所大學漲幅最高,該如何挑選性價比更好的學校呢?快來跟主頁君看看吧!
From 北美學霸君
微信號:gpamaster
作為國際留學生的主要目的國之一,美國每年吸引著眾多中國學生前來深造,留學熱度只增不減,而隨之而來的美國大學學費也在逐年攀升。
官方新聞顯示:2018年度,美國有268所大學學費將再次上漲,加州的10所大學更是給出了明確漲幅,這次上調美國學費的幅度將會不低於5%。
據悉,這次上漲將會給美國帶來7400萬美元的收益。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還給出了美國100所大學的學費數據。
美國綜合大學2017-2018學費對比
(按2018學費從高到低排名)
從表中可以看出,學費位於前十的依次為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塔夫茨大學、南加州大學、卡內基美隆大學、杜克大學、布蘭迪斯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喬治華盛頓大學。
學費最貴的是哥倫比亞大學,2017年學費為55056美元,2018年將漲至57208美元。
至於漲幅,有些學校真的是暴漲——超過10%,比如,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19.7%)、加州大學歐文分校(10.3%)、麻省大學阿默斯特分校(11.7%)和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10.1%)。然而,也有些名校學費增長相對較緩慢,如綜排第7的麻省理工大學學費漲幅為2.9%,低於平均漲幅。
而大家比較關注的幾所常春藤大學,學費漲幅基本維持在3.4%-4.0%之間。綜合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頓大學在8所盟校中學費最低,佔學費排名第43名,學費為45320(2017),2018年為47140,漲幅4.0%。哈佛大學學費排37名,學費為47074(2017),到2018年漲為48949,漲幅3.9%。耶魯大學學費排27名,2017年學費為49480,明年漲為51400,漲幅3.8%。
學費普遍增長,那麼,加上雜費,一年的花銷將會更多。
從大學排名來看,在這次調價後, 藤校與名校都擠進了六,七萬美元一年的學雜費兵團。
這意味著每年50萬人民幣的學費,是每個留學生家庭的必備。
哈佛官網上更是交待新生家庭準備好各項學雜費73600美元。一年下來, 超過50萬元的花費已經是板上釘釘。
再對比20年前,美國大學平均學費的確是在逐年攀升。
1997/98學年,全美私立大學平均學費是16,233美元,2017/18學年為41,727美元,二十年內漲幅為157%;
1997/98學年,全美公立大學州外學生平均學費是8,840美元,2017/18學年為26,010美元,二十年內漲幅為194%;
1997/98學年,全美公立大學州內學生平均學費是3,168美元,2017/18學年為10,691美元,二十年內漲幅為237%。
此輪學費上調通知公布後,首先引起了美國本地學生的抗議。
紐約市長都表示,承擔不起孩子的學費了。
學費的一再漲價受苦的不僅是平民百姓,就連紐約市長也叫苦連天地發推文說:「我也付不起兩個孩子的學費了」。市長大人給大家算了一筆帳:自己的年收入是22萬美元,女兒上高中,每年5.5萬美元,去掉高昂的所得稅和女兒的學雜費,難以為剛考上耶魯的兒子支付近7萬美元的學雜費。、
紐約市長還建議大家投資教育系統和基礎設施,來減輕孩子們上大學的困難。
其實,這一波漲學費,更要叫苦的是國際生。
一般情況下,國際學生所繳納的入學費用和學雜費幾乎是本地學生的1.5-3倍。
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16年國際學生為美國經濟帶來近390億美元的經濟增長。這其中,中國學生貢獻近三分之一,達125.5億美元。
現在咱們來算一筆總帳:
之前,中國留學生去美國讀本科的學費在平均每年¥271880左右+生活費¥81564-¥163128不等,大學上完要花費約141萬-174萬。
而學費增長之後,每年需要增加學費3476元,四年增加約1.4萬,¥275356左右+生活費¥81564-¥163128不等,大學上完要花費約142.3萬-175.3萬。
如此龐大的支出,對於留學生的家庭來說真可謂是一個不小的經濟負擔。
那麼,美國大學為什麼要集體漲學費?
自1981年以來,美國大學錄取的人數增長了一倍以上,美國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大幅提高,這就意味著美國在教育領域的投入需要同步增加。
然而,即使美國各州政府都加大了對教育、院校的撥款和投入,他們還是沒有比過學生人數增長的速度,所以現在學生人均獲得的政府教育撥款少了很多,缺失的部分就只能讓學生自己承擔了。
美國政府的人均教育撥款在1990年達到了峰值,後來一直在下降。截止到2013年,美國有48個州已經將學生人均教育撥款降低到2350美元,比2008年的數字要低29%。
學校是最直接受政府撥款影響的群體,減少了政府撥款,學校就不得不讓學生來負擔這部分成本,於是學費上漲。
大學行政類僱員增多以及僱員工資的不斷增長同樣也成為了學費漲價的原因之一。許多學校希望通過更為專業的管理人員來接手學校的日常運作,而這就意味著學校要花重金聘請頂尖的教職工,建造、維護先進的教學設施。
一項來自於彭博社的調查顯示,美國大學行政職位在1993年至2009年期間增長了約60%,是終身教授職位增長率的10倍。拿加州一所州立大學來舉例子,該學校在過去三十年間行政人員的總人數增長高達221%。
不論是高級的圖書館,還是領先科技發展的實驗室,甚至還有學生活動中心的奶昔店,都是真金白銀堆出來的,自然也需要學生來買單。
此外,我們的學費構成裡,除了正常的學費(Tuition),我們還需要給學校交各種活動費、體育費、建築維護費、保險費等等,這些強制性費用同樣在逐年增長。
很多家長和學生把學費和教學質量畫上了等號,認為無故減少學費就意味著學校的教學質量不如從前,這樣一來,學校對他們的吸引力反而會降低。
此外,很多學生家長認為學費的減少意味著學校的收入減少,那麼相應的學生應享有的資源會減少、校園生活質量可能會變差等等。
所以,與其讓學校冒著風險去適應不確定的策略,校方更願意保持目前的狀態,每年適度地增加學費。
芝加哥大學的一位招生官甚至表示:「現在的金主來自東方,來自中國、阿聯等新興的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的家長們才不會在乎我們的學費上漲多少。他們會很高興一年花費十萬或者二十萬美金的學費來讓他們的孩子最終獲得哈佛、耶魯、斯坦福、芝加哥、普林斯頓的學位。」
看來,面對一波接一波的漲學費消息,留學生們只能一邊哭著喊吃土,然後繼續滾回去做實驗趕paper了。
北美學霸君:留學路上,誰也逃不過託福、SAT、和GPA的魔爪,我們將為你無限打雞血,考試乾貨、學霸技能和備考經驗都在這裡
(長按並識別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