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雪梨2月20日電 通訊:從《捉鬼敢死隊》聯想到鍾馗——記寓教於樂的澳大利亞漢語老師馬娜
新華社記者張小軍
在最近舉行的澳大利亞雪梨中小學生「漢語之光」演出活動中,來自皇冠街公立小學的一群小女生穿著漢服,用漢語有模有樣地大聲朗誦《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
她們表演的節目叫作「老子的故事」。
近日,記者見到這個節目的導演娜蕾勒·馬利特。她給自己取了個中文名馬娜。
馬娜身高超過1.75米,穿著中式的紅色對襟褂,胸前掛著一個玉觀音。20世紀末,她去中國教英文,同時又學習了漢語,現在是皇冠街公立小學的漢語老師。
在一堂介紹春節文化的課上,馬娜扮演「年獸」。她把一個魔鬼的面具擋在臉前,嘴裡發出怪叫。學生們搖著撥浪鼓,驚叫著、嬉笑著,躲避「年獸」的攻擊。
接下來,馬娜給孩子們戴上紅領巾,然後「年獸」再次登場。氣勢洶洶的「年獸」一看到孩子們胸前的紅領巾,立即轉身,逃得無影無蹤。
「年要吃人,人怕年;年怕紅色,回山!」——嚇跑「年獸」後,孩子們興奮地用還不太流利的漢語大聲朗讀馬娜準備的「年獸」兒歌。
馬娜說,她的工作是化繁為簡,通過淺顯易懂的故事,讓孩子們在輕鬆的氛圍中走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寶庫。
馬娜用寓教於樂的方式傳授中華文化的例子還有不少。
《捉鬼敢死隊》是美國好萊塢系列暢銷電影。2016年《捉鬼敢死隊3》上映,也引起不少澳大利亞孩子的追捧。
「你知道《捉鬼敢死隊》的靈感來自中國嗎?」馬娜問道。「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鐘馗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捉鬼人。」
這一問一答頓時勾起孩子們的好奇心。於是,馬老師就從鍾馗的故事講起中國的鬼神文化。
2月,中國北方大雪紛飛,澳大利亞卻是盛夏酷暑。為了給學生們講中國人冬至吃餃子的習俗,馬娜準備了大塑料耳朵作道具。
孩子們一邊表演頂著凜冽的北風走出房門,塑料耳朵瞬間被凍掉,一邊說著順口溜:「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丟了耳朵的孩子,只要吃了餃子,耳朵就會長回來,」馬娜笑著教孩子們說。
馬娜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愛也感染了她的學生們。記者在學校漢語教室裡看到一張很有創意的照片:孩子們為兵馬俑換上了自己的頭像,設計了一張「兵馬俑合影」。
「老子的故事」演出結尾,在朗誦聲中,一個小姑娘用毛筆書寫了一個「道」字。
「這個細節是孩子們自己設計的,」馬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