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帕瓦羅蒂、卡拉雷斯、多明戈(右至左),國際上最紅的聲樂明星,永遠都是男高音。
「首屆吉利國際歌劇聲樂大賽」是以義大利知名男高音歌唱家吉利命名,面向全世界展開的聲樂大賽。
9月19日-22日,該賽在西安音樂學院完成了中國賽區的預選。中國賽區共計119位選手報名參賽,其中,男高音43人,男中音22人,男低音6人,女高音36人,女中音12人。最終,男高音陳泳汐獲得金獎,另有21位選手進入中國賽區男/女聲組前三。今年12月,他們將集體奔赴義大利進行國際總複賽。
獲中國賽區男聲組一等獎的張珂,也是獲獎名單裡唯一一位男低音。相較其他聲部參賽的聲勢浩大,男低音聲部不僅報名人數少,進入決賽的選手亦屈指可數。本次比賽評委之一、女高音歌唱家麼紅,在朋友圈不由得發出這樣的感慨:男高音一大把,男低音這個聲部,嚴重告急!
男低音嚴重告急,這是一種幽默的誇大,還是一種緊迫的事實?早報記者為此採訪了幾位業內人士。
男高音也被稱為「難高音」
上海樂評人顧超表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三個聲部,在國內都有大量的學習者,各自也出了很多人才。相對而言,男高音站在舞臺中央成為明星的可能性比較大。像帕瓦羅蒂、多明戈、卡拉雷斯、考夫曼,國際上最紅的聲樂明星,永遠都是男高音。仔細想想會發現一個問題,男高音裡所謂的「明星」是極少數的,國內現今能在國際舞臺上取得很高成就,能夠震撼西方樂界的男高音很少,近年也就出了石倚潔一個。
顧超認為相對來說,活躍在國際舞臺的男中音、男低音反而更多一些。那為什麼世界頂級的男高音報酬高、地位高、名聲響?因為這個行當要出一個舞臺表現穩定的男高音,並不容易。相對而言,高音技術很難掌握,要出人才最難,這也是為什麼男高音會被稱為「難高音」。
男高音為何容易出明星?
顧超告訴記者,我們熟悉的那些歌劇作品,給了受眾一個錯覺,像《茶花女》、《阿依達》、《波西米亞人》、《卡門》等歌劇的男主角,均由男高音擔綱。
男高音長期站在舞臺中央,演白馬王子或戀愛中的男主角,比較容易受到人們的關注。
但是,業界好幾十年才能出一個優秀男高音,出來了一般都會被當成寶,被世界各大劇院追逐和分享。
音域最低的男低音,挑戰的也是人聲的極限,難度技術和男高音一樣高——你需要特殊的身體條件,保證嚴格的訓練,才能保證最低的低頻音穩定,這很難。
在傳統印象中,國內唱男高音的人比較多,但其實中低音區人才的供給,是相對充足的,能夠達到優秀水準,能夠穩定發揮的人才也比較多。
歐美歌劇院不一定會用外來的男中低音,因為他們本土就有充足的供給,所以沈洋等人能唱到國外去,也說明了他們的優秀。
顧超認為,反過來想,這件事也可以引起大家思考,為什麼大家會形成中國男低音少、男高音多的印象?
相對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當主角的劇目比較少,也沒那麼主流,歌劇入門者最開始一般也不會接觸到這些劇目。
其實,這兩個聲部對歌劇做出的貢獻,不亞於男高音,只不過在很多劇目中沒演男主角,有時會被觀眾忽視。顧超建議,我們不妨藉機呼籲大家去聽一些男中音、男低音主演的歌劇。
比如上海歌劇院前一陣推出的《法爾斯塔夫》,在樂迷當中引起了轟動。威爾第筆下的男主角法爾斯塔夫,就是由男中音擔綱,男高音只是一個小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