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受邀去徐匯影劇院聽了一場評彈。沒有工作任務。採訪本、相機,都不帶。只有一雙耳朵,和為好友助陣的心。
我的鄰座是上海青年作家張怡微和她的家人,附近還有話劇演員田蕤,另一位青年作家滕肖瀾坐在後排不遠。節目安排於晚上19時開演,之前半小時,觀眾已陸續進場。滬劇小生朱儉,此刻借舞檯燈光調試的機會,不忘在臺上自拍留影。他是當晚的助演嘉賓之一,候場之刻,不便在觀眾席久留。與我們打了個照面,然後是微信接著聊。
與朋友們歡聚,時間總是過得快。不知不覺,已到開場。
「呤……」一陣恍如隔世、又真切到幾乎貼在耳邊的琵琶聲,悠揚起調。第一支曲目,是改編自流行歌曲《小城故事》的吳語版《評彈故事》。曲、詞,一併響了「許久」,舞臺的大幕,這才拉起。一名江南身段的婀娜女子,身著湖藍色旗袍,懷抱琵琶,端坐於用錦緞覆蓋的木凳之上。輕撥琴弦,紅唇微啟,漸如古時美人拉開那青紗帳,將奪魄容顏示於親近之人。
她,便是當天的主角——評彈陸錦花;這一夜,她是巨星。
該場演出,是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節系列活動中的一段。上海評彈團組織優秀青年演員陸錦花,與兄弟院團的其他優秀者們,共同為田林社區的市民和像我這樣的受邀觀眾,獻上精彩的文藝滋養——《錦上添花——陸錦花評彈實驗專場》。這一夜,陸錦花和她的朋友們,為另一群朋友演唱——觀眾。
高博文,上海評彈團副團長,擔任當晚主持和助演。對於還不熟悉這個名字的讀者,我要專門介紹一下。猴年春晚梁詠琪林心如劉濤那曲《山水中國美》的開場評彈選段,就由高博文現場演繹。最近,高博文和陸錦花正在上海和蘇州兩地間頻繁穿梭,錄製長篇《珍珠塔》。熟悉評彈表演的觀眾應該知道,平常演出,高博文是「上手」,陸錦花是「下手」。個麼既然是「實驗專場」,愛創新和挑戰的陸大美女,這次鬥膽要求作自己領導的「上手」。行,那就試試!
二人給觀眾帶來的是《珍珠塔》中的名段之一——《七十二個他》。女子操三弦,男子撥琵琶,有點反串的味道,讓人耳目一新。
隨後是朱儉時間。為了演好《鄧世昌》,帥哥近期一直是光頭「髮型」,但不改美男子本色。當晚,他便裝出場,幾乎站到了舞臺最靠近觀眾的邊緣。
「哎喲,不敢再往前了,忒高了,(萬一摔下去)有點『嚇咾咾』。」
「阿拉大噶再輕鬆滴,一道來好哇。『為你~~打開~~一~~扇~~窗~~』……」。一曲現代滬劇,拉進了演員與觀眾的距離,又讓劇迷們讚嘆,原來「鄧世昌」現代劇唱得也「嗲了乏得了」。
朱儉一邊唱,一邊向我們揮手致意,隨後,又走到舞臺另一邊,向他不認識的觀眾朋友揮手致意。認識的是朋友,不認識的,也是朋友。這樣的感覺,好好。
演出漸入佳境,錦花再度登場。「這是我家閨蜜,上海愛樂樂團青年鋼琴演奏家——李小倩」。觀眾這才發現,包括前面的開場曲,以及接下來的幾段創新評彈曲目,都加入了鋼琴演奏的元素。
不但如此,以創新和挑戰見長的陸錦花,還與上海輕音樂團首席獨唱演員羅雨,共同演繹了評彈版《天涯歌女》;與同屬上海評彈團的青年演員周彬,一起合作了短篇《傑克 and 露絲》。後者,是陸錦花根據影片《鐵達尼號》中「艦首初遇」橋段改編而來。
臺上,英語和普通話,在評彈慣用的吳濃軟語中不斷出現。臺下,我的附近,一位長者似有嘟囔:「麼了評彈額『咪道』」。不過,作為此前對評彈並不熟悉,至少沒有掌握門道的我,卻有不同看法——因為我出發前剛剛「餓補」了一些評彈知識。
所謂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總稱。大體上說,就是「說+唱」。其中,蘇州評話是用蘇州方言來講故事。這裡面,包括表演者自己第一人稱語言,以及故事中人物的第三人稱語言。與京劇、歌劇等舞臺表演藝術不同,這些都是演員演角色,而評彈演員,是演自己,是故事的講述者,不是直接演角色。因此,評彈表演中,演員的第一人稱語言,是蘇州方言,術語稱為「表」;而需要引用劇中人物的語言時,就可以人物自己的語言發聲,包括其他方言、普通話,當然,英語也是可以的。術語稱為「白」。
別的且不說,老者嘟囔之後,我開始注意聆聽臺上兩位演員不斷出現的語種切換。越聽,越感嘆陸錦花這位年輕女子對傳統曲藝的恪守和尊重——所有「表」,都是蘇州方言;而所有「白」,則是模仿影片中角色的對話。只不過,男演員俏皮地穿插了一些大部分聽眾應能聽懂的「洋文」和「洋單詞」。
個人覺得,這樣的嘗試,對評彈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特別是在吸引年輕觀眾方面,是一次成功的創新。
而邀請圈內朋友們一起為觀眾朋友奉獻精彩的演出,也是這群上海青年文藝家今年以來不斷為繁榮傳統曲藝而作的嘗試。
此前,我還受邀欣賞了青年京劇老生傅希如的一場演出,滬劇朱儉、越劇楊婷娜、評彈陸錦花,都為他助了陣。
能和朋友們一起,為觀眾朋友們演唱,真好。
題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