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這個稱謂正在逐漸成為歷史。這幾年,全國絕大多數省份已經取消了這個錄取批次,有的併入二本錄取,有的乾脆將所有本科歸入一個批次錄取。
不過話說回來,不論官方錄取辦法如何調整,「三本」作為一個概念,還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存在於考生、家長和社會層面,所謂的「鄙視鏈」不會隨著改革立刻消失殆盡。但是,這不代表「三本」不能報,更不代表「三本」畢業生沒出路。如果你的成績跟名校無緣,或者在普通公辦校撈不著理想專業的時候,「三本」不妨是你的一個選擇。
有人說,「三本」是民辦高校和獨立學院的代名詞,表現為錄取分數低,學費非常高,這個說法不算錯。
究其本質,所謂的一本、二本、三本實際上是教育考試部門當年為了便於進行高考錄取工作,對高校分批次、分時段錄取的一個辦法。
要知道,高考錄取工作量巨大且環節頗為複雜,時間要求又很緊迫,特別是高校施行擴招以後使錄取工作體量驟增,在沒有高科技數據集成和分解的前提下,人工錄取是一件很棘手的事,分時分段錄取可以減緩一些壓力。
當然,劃分批次的初衷並不是用來劃分高校層次高低的,也不具備評價學校好壞的功能,只不過實施過程中,客觀上形成了「一本大學好,二本次之,三本認可度更低」的現象,並被社會廣為流傳。
最近幾年,各省錄取辦法正在調整,一方面是為了充分體現教育公平,抹掉人為施加的院校層次差別。另外,當下的高科技手段也能大大替代人工作業,強有力地支持短時高效完成錄取工作。
從政策發展趨勢看,教育部已經劃定了獨立學院轉設時間表,要求獨立學院在2020年底之前完成轉設。也就是說,「某某大學某某學院」的校名將在今年年內消失。當然,也有「三本」院校由民辦體制「逆襲」為公辦院校的,比如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南京大學金陵學院等,但畢竟鳳毛麟角,對更多民辦院校來說,機會不大。
相較於公辦高校的校長負責制,民辦高校的管理體系是校董會負責制;公辦高校的辦學資金主要來源於國家財政撥付;民辦高校的辦學資金主要來源於學費收入和部分社會捐贈;
從畢業標準和學歷、學位證書的法律效力來說,民辦院校與公辦院校完全等同,都屬於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序列,在考研、考錄公務員、事業單位、考證等方面,只有本科專科等學歷學位層次之分,沒有公辦民辦的差別。
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跟西方發達國家不同,我國高校的主要力量是公辦大學;西方發達國家高校的主要力量是民辦大學,我們熟知的哈佛、耶魯等世界著名大學均為民營大學。
常有人問,民辦大學的畢業生好找工作嗎?「三本」的職業發展能怎麼樣?
說實話,此問無解!如果非要一個答案,可能會比較殘酷:除非你拿著985、雙一流的畢業證學位證,在職場上或許佔些先天優勢,能稍微輕鬆一點。否則,都一樣。不是一樣的好,而是一樣的難。類似的問題終歸還是要回到那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話:事在人為。
1、分數可以走二本院校,但選不到理想的專業;
你必須知道,所謂分數線可以劃出三個檔位,首先是批次線,決定你是本科還是專科,一本還是二本;然後是院校線,決定你能不能進去那個學校;三是專業線,你的分數能進那個學校,但同一所學校有的專業分數高,有的分數低,還要看分說話。
當你勉強可以進去那個學校,但專業只能服從調劑的時候,你能不能接受?不接受,可以主動選擇去三本,學一個理想的專業;
2、分數隻夠「三本」的時候
這個時候,只要你不想復讀或者降一個檔位去專科,那「三本」無疑是你的必選項。我的建議是,如果你的高考成績屬於正常發揮,或者說不屬於大幅度失常,當年能走則走,儘量不選擇復讀,原因是壓力太大,不確定因素也太多。至於選「三本」還是專科,毋庸置疑肯定選「三本」,這是學歷層次問題,出校門後你會發現很多硬性門檻在那擺著,專科學歷會失去一些機會;
需要注意的是,報考這些院校要看好學校的收費標準,相對於公辦院校每年三五千元的學費,三本院校的學費普遍在一萬到兩萬之間,部分學校可達數萬元。考生家庭境況不同,需要根據自身條件,量力而行。
其實不僅「三本」,很多省屬普通二本也適用這個原則。
1、迴避「名校屬性」的專業
在這樣的學校,你學個歷史學政治學,或者學個社會學管理學,在「三本」就顯得不夠實在了!理工類科研方向也不太適合,上述兩大類專業有名校傍身,擇業或長遠發展的效果才更好。
2、儘量選擇「技術性」專業
什麼叫「技術性」專業?通俗點說,就是能給你一技之長,日後可以通過考證或者實踐經驗彌補院校缺憾的專業,比如設計、比如財經、比如外語,雖然聽起來有點老套,但實用性較強,有一定的可再造、可發揮的空間。
3、公務員招考「高頻專業」
如果有畢業後報考公務員的打算,可以留意漢語言文學、會計學、統計學、計算機、法學等專業。這些專業在公務員招考中出現的概率大,數量多。
最後順便說一句,有能力考更好的學校當然去更好的學校,這是毋庸置疑的,但「三本」也不是一些人說的花錢就能上,本科分數線以下,多少錢也上不去;本科線以上,也不保證個個有學上。所以,「花錢買學歷」之類人云亦云的槓,還是別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