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大學很容易」,似乎是13億人的基本常識,當年我在河北老家的時候也和小夥伴們一起感嘆過制度的不公平,言外之意,生不逢地,假如老子在北京將如何如之何,去年和一個親戚聊天,他還在持這個觀點,甚至拋出了聽說在北京考400分就能考清北的言論,當然對於我來說,在北京從事了這麼多年的教育工作,早已改變了之前那個傲慢的觀點,對於親戚的觀點我也只能深表遺憾,只能說他沒有見識到帝都教育的恐怖,這也是一大批全國的精英不曾意識到的,仍然還在抱有「北京考大學很容易的想法」這也是他們前赴後繼湧入北京,為了一紙北京戶口打的頭破血流的重要原因。
既然北京高考容易,為什麼還有好多北京家長要瘋搶二十萬一平的老破小學區房,為什麼海澱西城的家長要為孩子每年投入一二十萬的課外輔導費用,他們是矯情還是有說不出的苦衷?
首先「北京考大學很容易」,這個論點有足夠多的支撐理由,我們先來看一看,2016年時每一個18歲北京戶籍娃相比較全國平均水平的升學率優勢情況:
學校類型
北京18歲戶籍娃比全國18歲娃的升學優勢
北大+清華
17倍
985
2.7倍
211
2.3倍
一本
3倍
確實相比較外地考生,北京考清北的名額最多,985、211,一本錄取率也是外地考生的2-3倍,但是,不少北京家長看到這張圖的心情卻是苦澀的——「為什麼我沒有感受到北京高考很容易?」 「為什麼我身邊的人都瘋了一樣把大筆錢投入孩子教育,而寧可自己過著遠不如三線居民輕鬆愉快的苦逼生活?」 這也是我經常和一些老北京家長聊的話題,有些家長說我小時候也沒怎麼用功啊,最後結果也都不錯,怎麼現在到孩子這了升學這麼難?不是一步難,是步步難。
給大家算筆帳,我現在大部分家長的出生時間在75-80之間,有的可能年齡還要大些,因為早年讀書,拼事業,要孩子晚,但基本上都是40-50區間,這裡面有些老北京家長,這些人當年在北京小升初的時候大概在90年左右,老倪在網上查了一下《北京市歷年人口歷史》,感謝百度知道,貼到這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948年203萬人(建國前)。194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420萬人。1950年至1960年——人口高速增長階段。11年間全市常住人口增加319.5萬人,平均每年增加29萬人,1960年達到739.6萬人。1961年至1970年——人口增長波動階段。10年間,平均每年增加4.5萬人,1970年全市常住人口為784.3萬人。1971年至1978年——人口增長回升階段。隨著少生優生、限制多胎生育政策的出臺,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長率略微下降,1978年全市常住人口為871.5萬人。1979年至1990年——人口平穩增長階段。1990年,全市常住人口達到1086萬人。1991年至2004年——外來人口大量增加階段。到2004年全市常住人口達到1492.7萬人,在全市增加的人口中,外來人口佔到63%。2004年——2008年,2008年1800萬人,其中本市人員1230萬,外地來京人員(居住超過半年)570萬。北京全年外來人口超過1億4700萬人次,居世界之冠。2009年1860萬人;2010年1962萬人;2011年2019萬人;2012年2069萬人;2013年2115萬人;2014年2152萬人;2015年2171萬人;2016年2173萬人;2017年2170萬人。
從上面線索可以看到,截止到1990年,北京常住人口1086萬,到2017年增長到2170萬,在您小升初那個時間,到孩子小升初這個區間,人口增長了將近1100萬人。人口增加了,但相應的教育資源並沒有得到突飛猛進的提升,這也是矛盾之所在。下面分析下多出這些人都是哪來的,來京做什麼的。
清華北大每年畢業差不多2萬本碩博,去除掉本校直升的,再算上50%的留京率,每年北京留下六七千清華北大本碩博應該問題不大。每年有六七百個清北本科名額,但是每年留京六七千清北畢業生,我們極端點算,哪怕清北世襲罔替,拒絕非清北畢業生的娃上清北,平均是不是也得10個清北留京畢業生的娃才能上一個清北? 如果不世襲罔替,那留京清北畢業生的娃進清北的概率就更小了是吧?」 清北畢業生也不一定非要子女上清北,繼續算下去每年全國985大學本碩博畢業30多萬人,到北京工作的大約20%,也就是五六萬,但北京每年的一本名額只有一萬多個,也就是說,哪怕拒絕非985家長的娃考一本,那北京的985家長們也得4個裡面淘汰3個,才能讓娃進一本」。有些家長說了,我不一定非要在北京上學啊,在北京考外地好大學還是很容易的吧?其實上面說的一本名額,已經包括了北京和外地的所有一本學校!再有北京的家長眼界高啊,上次我記得跟一個清華大學畢業的家長說,我們某老師是河北大學畢業的,家長楞了,不知道河北大學在哪,可能人家根本沒聽說過有這麼個大學,高學歷的家長很難接受自己的子女去雙非一本院校,更別提二本了。
現在北京每年誕生大概15萬個北京戶口的孩子,家長您有沒有信心在這些同級家長裡面,資產、收入、學歷等綜合排名前3萬,也就是前20%?如果您是清北畢業,您能不能接受孩子去太原理工、河北大學這樣的學校? 事實上2016年,北京理科第1.1萬名能上太原理工,如果您作為家長,排北京同級前3萬都困難的話,您怎麼有信心讓你娃成為top 1.1萬?要知道,和你競爭的,也都是些好大學的畢業生家長,他們許多都在城裡有學區房,而您的房子可不一定在優質教育地段!
現在北京每年新增的985本碩博數量和北京的高中錄取人數差不多,如果現階段不拼娃,咱也別老夢想上個外地的南開,南大之類的了,運氣好你能去個太原理工,正常點應該是考不上一本,運氣差點就是職高。
再有根據《2015年中國留學白皮書》,已經回國的180萬海歸中,41.6%在北京工作,而那些希望歸國的海歸中,計劃在北京工作的是29.17%,也就是說,現在每年回國大概40多萬海歸,其中30%都計劃在北京工作。現在每年美國top10大學的本碩博回京的大概就有幾百上千個,所以,整體來看,北京現在的教育現狀是人才高地的殘酷競爭。為什麼北京搞素質教育?30年前也有過這個現象,北京原住民50年是兩百萬,90年代飆到1000萬,這四十年間各地的精英被吸納到北京的各大部委和科研機構,八十年代初北京就有一個將近兩百多萬人,近一百萬這種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階層,他們在八十年代就反對學校補課,反對學校下學晚。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孩子如果在學校和大家一起學是拉不開距離的,只有早點下課,孩子早點回家,他們的優勢才能發揮出來。原住民家庭的孩子下午早早回家也就放養了,而西城區一套套公務員筒子樓,海澱區麥田裡一棟棟科研家屬樓裡,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的督促下開始與普通家庭的孩子真正在學業上拉開了距離。而外地90年代就沒這種學校,晚下課一會兒,就會被人舉報的事情,因為家長都希望孩子在學校學習啊。北京就不一樣了,北京中科院家屬樓裡焦急等待孩子回家加餐的媽媽可是希望孩子早點回家好開小灶啊。他們才不管北京整體教育質量、平均水平呢,孩子能和別人拉開距離,他們恨不得讓普通家庭的孩子一點知識都學不到!進入新千年人口增速更加明顯,當下的知識分子階層家庭在北京何止百萬?
您對高考的印象像是不是還停留10多年前?05年高考的娃,是85後出生的。那會兒,北京家長的主流還是學歷不高的老北京,只有少量高學歷新北京。 80年代大學生很少,而且很難留京。1990年的時候,北京第四次人口普查,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是9.3%,而2015年,北京常住人口中,本科學歷的比例是18.1%,碩士的比例是4.5%」,中老年人口的學歷是基本不變的,他們會長時間作為分母,而新增的本科碩士,基本都是育齡年輕人口,其中,生娃主力25-35歲的人口,對應的是05-15年留京的這波。在這10年裡,北京本科學歷人口乘以2.33倍,增加了近230萬,研究生學歷人口乘以3.45倍,增加了近70萬——這些人可基本上都是育齡年輕人。
本科人口
研究生人口
2005年
168.3萬
28.1萬
2015年
393.8萬
97萬
變化率
2.33倍
3.45倍
也就是說,最近10年北京的高學歷人口暴增,導致了現在的問題,90年代末開始的大學擴招,在05-15產生了巨量畢業生,而全國的名校畢業生,大量選擇在北京工作,這些人他們的娃有許多是不在北京高考,但他們的娃會在北京上小學初中,他們會參與競爭北京的基礎教育資源,有能力拿到北京戶口的畢業生,其平均水平又高了一截。前些年,北京的戶口是相對寬鬆的,05-10年,平均每年從外地淨遷入近12萬京戶,10-15年收緊了,平均每年也是淨遷入近10萬京戶」
戶籍人口增量
自然淨增
機械淨增(外地戶口淨遷入)
05-10年
77.1萬
18.1萬
59萬
10-15年
87.4萬
39.5萬
47.9萬
每年10-12萬外地人獲得北京戶口,其中大多數都是高學歷、高收入、高資產人群,但每年北京的一本名額只有1.5-2萬人。也就是說,哪怕一本名額不給北京本地人,只給這些獲得京戶的新增外地精英,競爭也是非常慘烈的」,而依賴政策增加名額卻相對較慢,政策是有很大慣性的,舉個例子:1990年北京戶籍出生人口14萬,是1998年的2倍,但2008年北京有1.97萬個一本,2016年有1.64萬個,從歷史上來看,京戶小孩出生人數翻番,但一本指標卻變化不大,985畢業的家長的娃智商不一定高、不一定就該上好大學。但是知名大學畢業生是把上學和升學這條路打通了的,他們知道每一步的遊戲規則和玩法,他們甚至能對未來的遊戲規則產生重大影響——試想一下,現在每年進入北京高校的大量美國名校博士,他們的孩子,初中就能進實驗室參加科研了,高中就能發SCI了。20年後知名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就是由他們的父母來制定的,你覺得你能競爭得過他們的小孩嗎?您選擇了北京戶口,就意味著你讓小孩和每年已經通關的十來萬高手玩家的小孩來競爭。而現在全國人民對北京那麼多招生指標已經很不滿了,現在zf的目標可是要進一步縮減部屬大學在本地招生,增加在中西部的招生! 北京每年留下全國50%的清北本碩博和20%的985本碩博,但北京每年高考的時候,只提供全國10%的清北本科名額和全國2%的985本科名額。北京每年留下的985本碩博,比北京高中招生人數還多。 那些說我小時候也沒怎麼太努力的家長,您能考到北京的頂級大學,已經是一個奇蹟。只怪北京的磁力太強,全國的80後、90後頂級大學畢業生都扎在北京,大家都想讓子女延續這個奇蹟,都不想讓子女跌落到常態,於是大家才這麼痛苦,這就是現狀,讀完文章,接受現狀,就繼續努力,為最終的前1.5-2萬去奮鬥,接受不了的,可以適當改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