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興醫工程是我省打造國內有影響力重點專科和綜合醫院的重要舉措。「1」,即以提升全省醫療水平為主線;「3」,即建設一批省重點臨床醫學專科、重點臨床醫學實驗室和重點臨床科研創新團隊;「6」,即建設區域臨床醫學、疑難重症診療、急救體系協作、網際網路+國際醫療、前沿醫療技術、醫院管理評價「六大中心」。運城市參照省「136」興醫工程項目,審時度勢,精準研判省內外形勢和運城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聚焦醫療領域和群眾需求,打造運城市重點特色專科和醫院,以點帶面提高全市醫療服務水平,夯實晉南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基礎。運城市中心醫院應勢而為,積極對照省級目標任務,集中力量組織申報優勢學科,目前,已獲選心血管內科和神經外科兩個學科。
心血管內科
多項數據穩居全省前三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缺血性心臟病和腦卒中成為導致國人猝死的兩大原因。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及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發布:我國心血管病患病人數已達2.9億,同時每年約有七八十萬人因交通事故或高處墜落等導致顱腦損傷致死、致殘,在45歲以下人群死因中居首位。針對此類問題,運城市中心醫院黨委書記、院長高萍認為在醫院心血管內科、神經外科實施「136」興醫工程項目意義重大,並為此付諸努力。
據了解,運城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成立於1989年,2015年被評為山西省省級重點專科,現有醫師37人,其中博士3人,碩士29人;主任醫師6人、副主任醫師6人、主治醫師12人、住院醫師13人。開放床位122張,其中重症監護床位22張。分為心內一病區、心內二病區、CCU和心臟導管室四大塊。年門診量3.4萬人次,年出院患者5633人次,年介入手術量5000餘臺次,年介入治療例數2000餘例,穩居全省前三名。
近年來,在學科帶頭人屈豔玲主任的帶領下,心血管內科不斷深化特色專科建設內涵,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現已形成了富有專科特色的診療體系。具體而言,複雜冠脈病變介入治療技術作為目前嚴重冠心病病人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心血管內科常規開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診冠脈介入治療、慢性閉塞病變和分叉病變等疑難冠脈病變的介入治療。2000年開展了心律失常的射頻治療,與國內大型醫院同步,目前已為千餘名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根除了頑疾。還開展了緩慢型心律失常的臨時或永久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技術、三腔起搏器植入技術以及ICD植入技術等疑難複雜技術。
此外,在胸痛中心建設方面,自2017年3月該院啟動胸痛中心建設以來,通過優化流程,建立完善的院內院外急救網絡,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及多學科協作機制,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為急性心肌梗死、主動脈夾層、肺動脈栓塞等以急性胸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診療通道。經過全院醫務人員的共同努力,2018年3月22日,運城市中心醫院順利通過2018年第一批次胸痛中心認證(標準版),成為運城首家國家認證的胸痛中心。
在房顫中心建設方面,在國家標準版胸痛中心的基礎上,積極推進房顫中心、心衰中心建設,9月4日房顫中心通過專家認證,11月14日進行授牌。
屈豔玲介紹,通過人才引進和更進一步發揮「鳳還巢」專家作用,心血管內科在籤約3名鳳還巢專家的基礎上,8月14日還引進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心內科方唯一教授為心內科首席專家,充分發揮高端人才對醫院學科建設的引領作用。2020年新引進人才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碩士研究生4人;8月完成ICU擴建項目,增加重症監護床位12張;9月開工心內導管室改造工程,改造完成後將增加一間導管室,滿足介入手術增長需求。
神經外科
三四級手術量全省排名第三
運城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成立於1988年,2015年被評為神經外科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2016年被評為山西省臨床重點專科,是山西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和長治醫學院的教學醫院等教學基地。
神經外科現有醫師16人,其中博士1人,碩士10人;主任醫師6人、副主任醫師5人、主治醫師4人、住院醫師1人。編制床位68張,開放床位93張,初步形成亞專業學科,年手術量1000餘臺次。2019年科室三四級手術量在全省醫院排名第三。成功開展功能磁共振指導術中喚醒麻醉和超聲輔助下功能區腫瘤切除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近5年來,承辦國家級學術會議1次、省級會議1次,發表SCI論文2篇、中華系列論文1篇、國家級論文10餘篇。
目前,在學科帶頭人薛國強副院長的帶領下,醫院神經外科通過亞專科精細化發展,已形成完整全面的學科體系。具體而言,顱內腫瘤專業已常規開展膠質瘤的綜合治療、神經內鏡下垂體瘤切除術,各種入路的腦膜瘤、聽神經瘤、三叉神經鞘瘤、腦室內腫瘤、顱咽管瘤等各種顱內腫瘤的手術治療,實現了最大限度切除腫瘤、最大限度保留功能,提高了患者生存質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特別是膠質瘤MDT團隊的功能磁共振引導術中喚醒、超聲輔助下功能區腫瘤切除術及神經內鏡垂體瘤切除術,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目前,腦血管病專業已常規開展腦血管病的介入及開顱手術治療。近年來,共完成各類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動靜脈畸形介入栓塞術、頸內動脈海綿竇瘻介入栓塞術、顱內血管狹窄支架成形術等500餘例,開顱手術100餘例,均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和社會效益。
脊髓脊柱專業常規開展脊膜瘤、神經鞘瘤、脊髓腫瘤、顱頸交界區畸形、脊髓栓系症候群等疾病的手術治療;開展了神經內鏡下經椎間孔椎間盤切除術等微創手術;開展了術中椎板復位及脊柱內固定,有助於增強患者術後脊柱的穩定性,改善脊柱功能。
功能神經外科已獨立開展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目前,正逐步開展帕金森、頑固性耳鳴、眩暈、症狀性癲癇等的手術治療。
神經重症專業在危重症患者的搶救與手術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全天候開展各類急診手術治療,擁有獨立的神經外科監護室和醫護團隊,踐行隆德理念和整體觀念,力爭挽救患者生命、改善生存質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設施改建、設備購置與更新是確保建設目標實現的基礎與有力保障。今年,神經外科已購進超高清神經顯微鏡設備,並已安裝使用。」薛國強說。
擬建立「院士專家協作中心」
運城市啟動「136」興醫工程以來,醫院已與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四軍醫大學細胞工程研究中心、細胞生物學國家重點學科主任陳志南教授在心腦血管的防治與管理、病理分子診斷技術、腫瘤分子治療、生物樣本庫和實驗室的建設等方面開展合作,擬建立「院士專家協作中心」。
2020年作為重點建設項目的中心實驗室,規劃設計有細胞培養室、蛋白組學實驗室、PCR實驗室、流式細胞室、精準分子中心,可開展細胞水平、基因水平、蛋白質水平等高起點的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研究。建成後,中心實驗室將作為醫院科技攻關、人才培養、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瞄準醫學科技發展前沿,追蹤醫學發展方向,以解決臨床疑難病、多發病、危重病診斷問題,全面提升醫療技術水平,縮短與國家最高水平、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高萍表示,通過實施「136」興醫工程,未來三年,醫院心血管內科和神經外科將從科室規模、高端人才引進、醫療技術、教學住培工作方面、科研論文方面,加強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方面,把心血管內科和神經外科建成亞專業特色明顯、省內領先、國內先進的臨床專科、高水準的臨床科研創新平臺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將醫院打造為黃河金三角區域疑難疾病和危重症的區域診療、救治中心。
採寫:山西青年報記者王鈺欽
編輯:宋凌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