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9·人類學】王建民:論研究方法和方法論在人類學學科建設中的地位

2021-02-28 人類學乾坤

作者簡介】王建民,陝西韓城人,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者按】作為經典研究範式的民族志與民俗志,近些年來在民族學、人類學、民俗學等多學科的對話中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特別是在中國民間文化研究已成為「顯學」的當代,隨著田野調查的普遍展開,民族志、民俗志的書寫也成為繞不開的一個核心話題。2006年12月16日至17日,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民俗文化普查與研究中心、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主辦了「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三十多位民俗學界、人類學界的知名學者圍繞「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論與實踐」這一議題展開了充分而熱烈的討論。由於篇幅所限,本期摘引的發言主要涉及「民族志」與「民俗志」的概念辨析和學理淵源、「民族志」與「民俗志」各自的學科定位、民族志的書寫和表述、民俗志的地方性、多村落的民俗學調查、「在地化」研究的得失等幾個方面的問題,以饗讀者。

很榮幸有這樣一個機會與民俗學的同仁在此交流。實際上我是來請教, 我不敢說民俗學的問題, 儘管已經從民俗學專業裡獲益不少, 我還是說人類學的事。人類學學科重建以來,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在中國可以說是成點兒氣候了, 人類學的影響已經超出了人類學這個圈子, 所以鐵梁教授才特地邀請很多人類學圈裡的人來研討民族志與民俗志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但是,從學科整體的情況來看, 在人類學理論和方法的研究上還有很大欠缺,對理論和方法的強調非常不夠, 部分研究者沒有足夠的學科意識, 不願意閱讀人類學理論和民族志的著作。有一次我給民族學專業的博士生上課, 那次討論的是民族學與人類學的關係及其差別。學生告訴我, 說人類學與民族學不同, 就是盡講國外的東西, 不聯繫實際。所謂國外的東西, 他們是說外國的學者寫的著作, 包括研究中國的作品, 或者說有關人類學理論的討論, 他們不需要看。只是說, 我去做研究就好了, 做研究時也不需要看研究方法和方法論的東西, 不需要看別人的經典民族志著作。這確實是我們國內人類學、民族學圈裡普遍的一個狀況。當然,我們有很多做得很好的, 包括在座的, 可能不斷地在批評他們的學生, 不斷地對學界做宣傳, 要重視理論和方法。但是很多研究項目以及成果, 學科定位不清, 沒有充分考慮學科特點,沒有展現人類學民族學的獨特貢獻, 從而削弱和泯滅了學科的影響力。做民族工作的同志很少去看人類學、民族學關於少數民族研究的成果,我們有很多成果拿去讓他們看的話, 他會覺得完全沒有用。所謂聯繫實際, 結果做出來的東西實際上人家全知道, 做實際工作的幹部甚至說, 我說的比你還清楚,你提的所謂政策建議根本沒有一點衝擊力。那要你這個學科的人幹什麼?這樣一種所謂「聯繫實際」, 實際上和實際完全沒有關係。

現在看來可能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學科的泛化, 二是學科的平面化。所謂泛化是說有些作品可能空洞無物, 談論宏大話語, 在一篇論文裡有些人就想說清楚整個民族乃至全國、全世界的事情, 缺乏人類學對於小社會、小地方的關懷, 往往是研究的選題偏大或者說乾脆沒有明確的田野調查點, 甚至有些碩士、博士的學位論文你都很難找到它有一個具體的社區為依託。另一個是平面化、扁平化。有一些研究成果也是經過了田野調查, 但更多的是過程的敘述或材料的堆積, 基本上討論的是一種表面的現象, 沒有深入的思考。比如說, 在文化變遷過程中, 往往是說某一個族群, 或者是說某一個村寨, 幾十年前是什麼樣, 現在是什麼樣。關於少數民族文化變遷的這種著作, 整本的東西, 實際上他在向讀者展示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 或者說民族改革以前, 這個少數民族的狀況, 然後用更多的篇幅來說明50多年以後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巨大成就。當然, 我們要分析這些東西, 但更重要的問題是影響這些變遷的因素是什麼, 力量有哪些, 有哪些原因。往往是這方面的分析很簡短, 而且非常概括, 有些甚至這些都沒有。那你談文化變遷, 最後能談點什麼事情? 這實際上是缺乏學科理論分析和闡釋的表現。

這些年一直在思索民族志問題, 思索人類學研究方法和方法論的問題, 最近我們有一個即將結題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 也是討論這個問題的。作為人類學從業者來說, 應該得到人類學研究方法的基本訓練, 思考關於研究方法的問題, 才能成為專業的研究人才。這個專業人才培養和成長的模式有三種: 一是學院訓練型,二是田野實踐型, 三是學科史薰陶。培養人才有一個過程, 你先做什麼, 再做什麼有很多講究。學院訓練可能更多地需要課程學習和閱讀, 需要開設相關課程和專門的研討。對此可能看法不一樣。有些人認為, 我們不需要人類學研究方法的課程, 讓學生去讀民族志就好了。可能在反思人類學之前, 應該是這樣。在反思人類學以後, 怎麼去做人類學研究, 怎麼去撰寫民族志已經有了更多思考以後, 我們應該有更多的時間來討論這樣的問題, 知道從研究方法上來說, 我們應該避免什麼東西, 應該做些什麼事情。我們大多數時間可能會通過課程學習和專門的研討來解決這一問題。在研究中, 我們首先要熟悉規程, 從各個環節, 比如說選題、課題的準備、調查提綱的擬定、文獻資料的收集、進入田野、參與觀察、引出訪談問題、話語和文本分析、意義和表徵分析、田野筆記的記錄和編碼、資料整理和民族志撰寫。這樣各個環節的程序和技術性問題我們要研討。同時在其中可能出現的是更多的方法論問題, 需要我們做更多思考。比如說, 關於人類學知識的性質、怎麼樣才能認識世界、文化和族群的性質及其界定、研究對象和田野工作場景的轉換、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關係、人類學研究的倫理問題等等, 我們都要做思考。其中涉及到對曾經被說成是嚴重對立的各種關係的審慎思考和重新處理: 包括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科學理性和人文意識、理念和情感、解釋性和闡釋性、主位和客位、科學與藝術、參與和觀察、定量和定性、一點和多點、異域與本土、鄉村與都市、結構與功能、整體和局部、時間和空間等等。當然, 我們要在民族志實踐中不斷深化這兩個方面的思考。

 

來源】民間文化論壇,2007,01:26-27.

 

[1]【20160901·學術資訊】人類學乾坤·2016年·8月號目錄

[2]【20160902·人類學】王明珂:遊移於邊緣、邊界的田野

[3]【20160903·人類學】閻雲翔《小地方與大議題:用民族志方法探索世界社會》

[4]【20160904·人類學】杜靖:走向田野裡的中國社會思想史研究——對現有社會思想史研究方法論的人類學反思

[5]【20160905·人類學】彭兆榮:民族志視野中「真實性」的多種樣態

[6]【20160906·人類學】彭兆榮:實驗民族志語體

[7]【20160907·人類學】朱炳祥:《反思與重構:論「主體民族志」》

[8]【20160908·人類學】段穎:區域網絡、族群關係與交往規範——基於中國西南與東南亞田野經驗的討論

[9]【20160909·人類學】範可:「海外關係」與閩南僑鄉的民間傳統復興

[10]【20160910·人類學訪談】徐傑舜/問,朱炳祥/答:主體民族志與民族志範式變遷——人類學學者訪談錄之七十九

[11]【20160911·人類學】王建民:民族志方法與中國人類學的發展——紀念費孝通、林耀華先生100周年誕辰

[12]【20160912·人類學】楊善華:田野調查中被訪人敘述的意義詮釋之前提

[13]【20160913·人類學】王銘銘:《三圈說——另一種世界觀,另一種社會科學》

[14]【20160914·人類學】徐新建:回向「整體人類學」——以中國情景而論的簡綱

[15]【20160915·人類學】彭兆榮:人類學研究之於「和諧關係」

[16]【20160916·人類學】人類學與流域文明·第十五屆人類學高級論壇·議程

[17]【20160917·人類學】許烺光:《文化與行為》

[18]【20160918·人類學】高丙中:「民俗志」與「民族志」的使用對於民俗學的當下意義

歡迎您訪問「人類學乾坤網:www.ca101.cn」,微信公眾號:ca101cn ,微信公眾號投稿信箱:ca101@qq.com。

您可向公眾號:ca101cn,分別回復關鍵詞:費孝通,岑家梧,李亦園,喬健,王明珂,徐傑舜、周大鳴,彭兆榮,徐新建,範可,張小軍,王銘銘,景軍,陳志明,滕星,麻國慶,趙旭東,關凱,孫九霞,劉珩,段穎,等,將收到這些學者的相關學術文章。

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


相關焦點

  • 教育研究中的人類學範式
    教育人類學不但是用人類學的研究方式方法來研究「教育」,更在於教育人類學既是「人類學作為社會科學中最具人文精神和最接近人性的學科……被期望能夠去處理人類認知、交往、建構和互動的世界的『廣泛複雜性』」的生動體現,又是教育學以人的精神至善和能力發展為目的的產物。
  • 論新時代我國發展人類學學科的意義
    中國作為和平崛起的大國,在邁向強國的進程中,在與其他國家和民族交往、交流的過程中,這一問題也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對他者社會文化生活的進一步了解。為此,將人類學作為一級學科進行建設,已經成為中國高校加強基礎性人文社會科學教育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從而促進中國日益強大,並在政治、經濟、社會和人文關係網絡進一步向世界體系深處延伸。
  • 【理論與方法】女性主義與人類學
    幾代研究者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和反覆思考意識到:不能僅限於某個單一的概念、單一的學科或單一的研究方法來研究社會性別,必須以多視角、多聲道、多層次的方式來反思各社會文化中有關男女兩性的社會性別觀念是如何建構起來並得以延續的。在人類學研究領域中,女性主義人類學愈來愈多地再現不同的聲音並證明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學術地位。
  • 人類學到底研究什麼?
    一次,跟哲學家聊天,他質疑人類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資格,問人類學的研究對象中有什麼是其他學科沒有的? 我說,人類學有一個步驟是從民族志走向人類學,探討時代、社會和人類的一些基本論題:「基於一個人群或地方的內部視野,從內向外,看到他們所處時代,區域與全球,進而理解時代和社會中的人。」
  • 中國人類學的學科困境和發展新方向
    其次,需要當代中國人類學研究者們積極探索本學科發展的新方向,即一方面要從社會層面上直面現代社會,研究和解釋由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結構轉型所帶來的重大現實議題;另一方面要從國家層面上努力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並在此探索過程中,逐漸地把中國人類學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學科。
  • 政治人類學研究的幾個問題探析
    然而,長期以來,政治人類學者在一些基本的問題上,卻一直沒有比較一致的看法,以致這門學科的研究也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本文擬根據這門學科的研究現狀,對政治人類學的學科界定、方法論等問題進行探討,並就如何開展有中國特色的政治人類學研究提出初步的構想。 對政治人類學的界定    人類學關注政治問題,始於19世紀末期。
  • 【文化人類學專題】容觀夐|試論發展中的我國文化人類學
    文化人類學是一門開放性的邊緣學科,它具有自身的理論觀點和方法特色。如果說,文化人類學與別的社會科學、行為科學有所不同的話,那就是文化人類學工作者在更為廣闊視野的基礎上去研究社會群體的文化及其行為模式。它始終強調整體的、綜合的觀點,科際的、比較的和主客位研究的方法;強調研究社會文化現象時,研究者一定要把自已的研究對象放在孕育它的文化背景、具體的社會文化系統中來考察。
  • 人類學考研解析:排行榜+報錄比+分數線
    人類學是從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對人類進行全面研究的學科群,通常包括文化人類學、生物人類學(體質人類學)、考古學、語言人類學等分支。人類學的應用研究,旨在為政府和其他組織提供指導,已經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小編詳細介紹了人類學考研的相關信息,供大家參考。人類學是社會學下設的二級學科。是研究人類的本質的學科。
  • 【理論與方法】朱凌飛:從公共人類學到人類學公眾形象的建構
    但在4年多之後,我們並沒有看到想像中的「人類學的春天」,當一切重歸於沉寂,這個學科似乎再度被人們所遺忘。「從人類學內部的發展來看,理論取向人類學仍為主流且佔有支配地位,但是整體人類學卻快速邊緣化」。[3]此時,我們不能不對這一現象進行反思,人類學這個原本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科,為何讓它的研究對象——社會大眾感覺如此之遙遠,甚而越來越遠?人類學的公眾形象如何?
  • 人類學的學科價值和情懷
    如果堅持將人類學定義為對非現代社會和文化的研究,那就意味著這門學科將會失去繼續存在下去的必要而轉變成博物館研究了,人類學家也隨之會變為研究人類過去歷史的博物館學家。簡單地將人類學的研究移植為社會學是不可能的,正統的社會學傳統在對現代社會和全球社會秩序及變遷進行研究時也會面臨人類學學科同樣面臨的問題,這恰如人類學家也會經常研究一些社會學學科所討論的問題。
  • 從書齋到田野——談教育研究的人類學範式
    「範式」基本原則可以在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三個層面表現出來,分別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實性問題、知者與被知者之間的關係問題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論體系問題。這些理論和原則對特定的科學家共同體起規範的作用,協調他們對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們的行為方式。
  • 北京大學人類學本科開班,為大陸第四個人類學本科專業
    為什麼人類學「是一門強國之學」7日下午,中山大學教授周大鳴,雲南大學教授何明等分別為此次開班典禮做了主題演講。周大鳴首先給人類學本科新生們普及了人類學的學科特色,研究方法,人類學的學科起源和知識主幹等。
  • 困境與希望同在:「中國人類學重建四十年」會議紀實
    二、人類學四分支的學科團隊建設已初具規模。他指出如果今天的人類學在現實當中沒有形成整體,那麼它應該是整體的,我們應該繼續談整體論,即使是我們在試圖走這條路時遇到了挫折,我們也是要堅持這條路。因此,人類學內部應該更加注重溝通與包容,處理好四分支的關係。多學科協作與重新拉回「整體人類學」之路,也許才是「新」人類學的真正目標。
  • 【學術觀點】李永平:「預流」與再啟程:新文科建設給文學人類學研究帶來新機遇
    三十多年來,文學人類學始終堅持在「世界眼光」與「中國學問」思想下對西方理論與方法的吸收與創造,使之能適應中國本土的問題;以「破」為策略,跨越學科藩籬,消除學科本位意識和門戶之見對學術研究的阻力,逐步完成了從文本到田野的研究觀念和研究範式的變革;以「立」為目標,創立具有中國內涵和特色的文學人類學理論話語體系。
  • 研究成果|人類學的非洲研究:歷史、現狀與反思
    【內容提要】百年來,人類學的理論和研究範式在不斷被反思和重構,非洲研究在這些理論與方法的變革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類學的非洲研究主要由西方學者和非洲本土學者所建構。當今,中國人類學學者在借鑑西方人類學非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基於中國社會文化經驗展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類學非洲研究。
  • 社會人類學的認識論傳統及其啟示
    在此背景下,除作為方法的民族志,我們認識社會的工具是什麼?「本體論轉向」中的觀念和結構與社會人類學認識論傳統有怎樣的關係?新思潮與舊傳統如何對接?我們能夠在社會人類學認識論傳統中獲得對於「本體論轉向」的哪些啟發和啟示?這些也是本文希望著力討論並加以辨析的問題。
  • 2019年中國藝術人類學發表成果熱點述評
    在學科理論的建構方面,孟凡行的《藝術人類學的基本問題與學科發展新方向》,通過對藝術人類學的學科設置、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基本問題的探討,分析其理論與方法對藝術學研究所產生的革新價值和意義。作者認為,藝術人類學應抓住藝術學「升門」和藝術學理論升為一級學科的機遇,將自身建設成藝術學理論二級學科。
  • 【文化人類學專題】文化批評與文化人類學
    那麼要談及前言所提及的三個問題,我們還得追溯人類學的發展脈絡以及現在的研究傾向。就目前人類學的實驗趨勢,其任務就是:跨越現存民族志問題的局限,描繪做出更全面、更豐富的異文化經驗圖景。而現人類學不滿足於解釋方法對文化差異的表述能力,試圖在此之上尋找更有效的方法,以此描述民族志對象如何更廣闊的歷史政治經濟過程相聯繫。
  • 北京大學人類學系本科開班,為大陸第四個獨立人類學本科專業
    周大鳴首先給人類學系本科新生們普及了人類學的學科特色,研究方法,人類學的學科起源和知識主幹等。周大鳴提出了「人類學是一門強國之學」的論點:首先,只有強大的國家才會有人類學學科,如英、法、德、美等,而我國要成為世界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需要發展人類學。
  • 「人類學Books」重磅福利!16本漢譯人類學著作,免費領取!
    該第二版重印本增加了作者對此書第一版評論的回應,試圖發展其方法中涉及到的認識論問題。 拉帕波特作為第一代受到斯圖爾德影響的人類學家,他從人口、種群、經濟、生計等方面論述了生態環境與文化儀式的相互影響,並在斯圖爾德研究思路的基礎上發展了生態人類學的研究,擴寬了其研究視野,推動了生態人類學學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