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核心素養成為教育的目標,學校就應當思考師生的起點在哪裡,走向教育目標需要哪些支撐和保障。
□ 李華榮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學校教育目標要承載培養出能健康發展、幸福生活、成功應對未來挑戰的人,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強的人,高素養、講文明、有愛心的人,知榮辱、守誠信、敢創新的人。基於此,核心素養成為教育的目標,學校就應當思考師生的起點在哪裡,走向教育目標需要哪些支撐和保障。貴州省貴陽一中作為黔中高中教育的領跑者,積極探索在核心素養語境下人才培養的探索。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出臺將教育目標具體化,課程作為實現教育目標的工具,必須隨之而變革。放眼當下世界基礎教育教學改革,STEAM教育和「現象教育」值得借鑑。STEAM理念最早是美國政府提出的教育倡議,鼓勵孩子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發展和提高,培養孩子的綜合素養,我們現在都比較熟悉。與此同時,芬蘭赫爾辛基從去年秋季開始全面推行「現象教育」,就是在傳統的學科制教學基礎上開設一些實驗性課程,圍繞學生感興趣的現象或話題展開教學。在以現象為基礎的教學項目中,學生可以同時與來自好幾個學科的教師進行互動,這是一種將能力培養和科目教學相結合的新式教學法。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我們要打破學科邊界,拉近教育目標和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距離。近年來,學校的硬體條件差距正在逐漸縮小,網際網路時代信息對稱已經不是教育發展的瓶頸。學校其實是一個學習社區,學校教育教學的每個要素都應該按照生活狀態布置,而不是許多的景點和裝飾。在貴州省貴陽市第一中學,我們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努力促成學習生態圈的實現,刺激學生學習和思考。學校的課程、技術、環境、設備都要做資源轉化,成為師生多元學習、研究、實踐的素材,成為師生在生活場景中解決問題的重要資源。我們努力打破學科邊界,讓教師成為學生綜合性學習的某一方面導師。比如在實施「現象教育」中,學校十分注重模擬聯合國、模擬法庭等的建設,幫助教師和學生進行問題收集、資料整理,並且在場景中去體驗。於是,在核心素養語境下,學校教師真正實現從傳授者向引導者轉變,並且通過學校「泛在學習」的環境建設,讓學生更能在尊重、平等的環境中進行開放式學習。
我們依然記得陶行知先生曾經在《小朋友的雞——給徐君企周的一封信》中論述過教育法的四個演進階段:第一階段注重教師傳授;第二階段強調師生共同討論;第三階段側重師生共同學、做,在做上質疑問難;第四階段強調師生運用科學的方法在做上追求「做」背後的道理。這正如一株小苗要開花、結果一樣,唯有到第四階段才是教學做合一之極。
所以,在學校管理中我們十分重視孩子的體驗,把「做」放到核心的位置。因為一切的知識經驗都是在親身體驗和實踐中發生的,基於核心素養的改革也要回歸到人和教育的規律上來,注重學生的發展和個體差異,通過教學及相應的管理拉近起點與目標之間的距離,這或許也是當下我們需要思考的方向和改革實踐的著力點。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主張的教育方法,素質教育提了這麼多年,包括如今核心素養之下的教育教學走向,簡簡單單地說,無非還是這五個字「教學做合一」,而且陶行知先生認為最高境界是「和科學打成一片」。科學是不斷發展的,在腦科學、心理學、網際網路技術不斷研究深入的時代,我們要思考這些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如何與「教學做合一」打成一片。當年的中醫靠「望聞問切」,那是經驗主義;如今的醫生有許多指標用來判斷人的身體,這是科學對醫學帶來的影響。
教育同樣如此,不管科學如何發生變化,但教育的本真不會變,我們要立足於人,從這裡出發。
(作者系貴州省貴陽市第一中學校長)
《中國教師報》2017年10月25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