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父母堂(askjane)」
最近,教育部回復全國政協委員《關於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的答覆文件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為了防止現在的男孩子變「娘」,教育部可謂操碎了心,提高體育鍛鍊,就能讓男孩子變陽剛嗎?
細看回復的內容,增加體育課質量,注重心理健康,注重「陽剛之氣」的培養,「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
為了避免誤讀,央視新聞澄清說「陽剛之氣」指的是風度、氣概、體魄上的剛強之美,還有不論男女都應培養的擔當和責任感。然後這條新聞依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體現出公眾對女性議題的敏感度正在水漲船高,性別刻板印象正在受到衝擊。
「女人就應該柔弱,嬌滴滴,照顧小孩老人。男人就應該闖出自己的事業,有掌控力。」這些性別的刻板印象,竟然還殘留在當下的二十一世紀。
幸而,隨著時代的更迭,如今的女性的生存已經不依賴於男性的庇護,在精神和經濟上可以比男性更加獨立。
但是成年後甚至進入婚姻後的男性,有沒有因為家庭格局的變化而變得更有擔當更陽剛呢?
事實上,在育兒這項任務中,媽媽變得愈發「強悍」,而爸爸變得愈來愈「娘」。最典型的就是「媽寶男」,這一類最「不陽剛」的男性,幾乎就是婚姻的最頭號殺手。
「媽寶男」之所以是影視劇最樂於拿來吸引眼球的題材,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ta實在太常見了。
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家是一個媽媽強勢,爸爸懦弱,重男輕女的家庭。其中二兒子「媽寶男」蘇明成,是個沒有擔當的啃老族。親老婆蓋章:「你一個30多歲的大男人,你該斷奶了。」
從小對寵他的媽媽千百般討好,獲得好處,對家庭地位低的妹妹頤指氣使,也就是討好當權者,壓榨弱小者。
長大後,繼續啃老,買房+裝修+換車,每個月還需媽媽接濟自己。蘇母去世後葬禮墓地的錢都是妹妹蘇明玉出的,他卻在葬禮上對妹妹說:「你沒資格參加媽的葬禮。」
遇到事兒了,把責任推到其他人身上。後期還把親妹妹打到住院,連開始的「寵妻狂魔」這個人設也因為給老婆的一巴掌而被打破。
你以為這樣的「媽寶男」題材很魔幻,只存在於影視劇嗎?
不!現實生活中「媽寶男」才「魔幻」。
知乎上有個網友講述了和媽寶男結婚一年多的「慘痛經歷」,得到了2000多個贊,還有1400個感同身受的評論。她和網友發現「媽寶男」有以下特點:
1.事事維護媽媽,永遠把我媽媽多愛我,吃了多少苦掛在嘴邊。婆媳矛盾時維護媽媽。
2.什麼事都向媽媽匯報,過於順從媽媽,也要求老婆也這樣,否則就是不孝。
3.與媽媽的關係過於親密,行為沒有邊界感。母子共喝一瓶水,30歲了媽媽還在幫忙買內褲。
4.婚前婚後兩幅面孔:婚前對你溫柔體貼,讓你以為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婚後發現他跟他親戚的關係都比你好。
5.耳根子軟,做事沒主見,今天和你說的好好的,明天就突然變了。
等等。
他們一邊以媽媽為中心,一邊對妻子大男子主義。
隨著深入了解,很多人發現媽寶男的家庭可以用一句話概括:
父親懦弱母親強勢,只有一個孩子,重男輕女的家庭最容易培養媽寶男。」有句話說:「女人的痛苦來自丈夫,孩子的痛苦來自母親。」
作為戀人得不到回應,育兒之苦無人分擔。孩子承受了母親過度的期許,過多的怨氣,被母愛緊緊攥住了脖子,孩子還需要代替父親去彌補母親的一些傷痕。
母親不允許別的女人與她一起「分享」,不願意放手讓他獨立,獲得屬於自己的幸福。
而真正最健康的家庭關係恐怕是:「媽媽像媽媽,爸爸像爸爸,孩子像孩子,各歸其位。」這樣家庭裡成長的男孩子,一定是不缺「陽剛之氣」的。父親和母親在家庭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媽媽喜歡抱著孩子,寶寶有生理上的需要,總是找媽媽。寶寶哭了,媽媽也總是安慰他們。爸爸是帶孩子挑戰與飛翔的人,願意和寶寶一起玩那些有趣的身體刺激的遊戲。
比起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父親更像孩子特殊的「玩伴」。嬰兒一旦愛上爸爸這個玩伴,他就會成為孩子自由探索的安全基地。在爸爸陪伴下,孩子的身體充電,心智勃發,和爸爸一起好奇探索與想像。
心理學家榮格也說過這麼一個觀點:
媽媽的愛是指向融合的,會把孩子拉在身邊。爸爸的愛是指向分離的,會把孩子帶出家庭看外面的世界。其次,父母會負責各自性別孩子的社會適應性,特別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母親會更多地關注女孩的日常活動,而父親會更多地關注男孩的日常活動。
而父親,也通常會比母親更為積極地鼓勵孩子與其性別特徵相一致的行為,阻止那些被認為不適於其性別的活動。
不僅僅是向外探索的活動,爸爸也可以在日常護理上做的相當嫻熟,比如換尿布,洗澡,安撫嬰兒之類的。爸爸打心裡承認育兒、家務都是很有價值的事,做得就不會比媽媽差。
更重要的是,從小看到父親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也會更少性別刻板印象,不會認為做家務等等就是女性應該做的事。
有媒體在《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新聞之後,發起過一個投票:「為什麼會造成當代男孩氣質趨於文弱?」
很多人投了「小鮮肉盛行,審美娘化」。其次是「過度溺愛的養育方式」、「父教缺失」、「教育環境中女性居多」。
其實不管是「審美娘化小鮮肉盛行」、「過度溺愛的養育方式」、還是「教育環境中女性居多」,都指向同一處理由:「父教的缺失」。
很多人認為,審美陰柔化源自日韓的影響。而韓國和日本,都是大男子主義比較重的地方。韓國首爾發布的《孕婦產前指南》還要求「孕婦在住院分娩前,要為丈夫準備好菜餚,為丈夫和孩子準備3至7天的換洗衣物。」最強調男女性別刻板印象的地方,陰柔化審美傾向也是很嚴重的。
而對於第二條「過度溺愛的養育方式」,前文也說到,母親的教養方式傾向於「融合」,傾向於將孩子拉在自己身邊,容易變得「嬌寵」。孩子依賴母親,無條件地接受著來自母親及其他女性養育者的關懷,一旦接觸外部未知的世界,就會變得怯懦。
而第三條「教育環境中女性居多」就更不用說了,媽媽,外婆為主的家庭育兒環境,再加上幼兒園中女教師為主的社會育兒環境,越來越把孩子向「內」推。
知乎上有個男孩回答了這個問題。
父親常年不在家,讓他感覺像是個陌生人:
不敢和同學起衝突:
被媽媽當成「小爸爸」:
一些「男孩子的運動」,他渴望去做,卻只能陪媽媽在家裡看電視劇,織毛衣:
他總結缺少父親教育的自己:
缺少父愛,會缺少安全感,膽子很小,害怕犯任何錯誤,因為沒有頂天立地的爸爸能在身旁為你撐腰。不僅如此會自卑,還會覺得難融入「哥們兒」的情誼,又會向往來自同性的關愛。
「難以融入哥們兒的情義中,覺得並不可靠。」
「可能會嚮往男性,去尋找那種缺失過的來自同性的關愛。」
有多少被霸凌的孩子,在想要反擊時,想到這樣做的後果:因為缺乏家庭的有力支持,會想著告訴父母也沒有人回來撐腰,而選擇默默忍受。
而他們被選為被霸凌者,誰說不是那份一眼便能望知的脆弱,怕事。
父親的有力教養,是我們一生中安全感的重要來源之一。
不僅是男孩,對於女孩也是同樣的。
現在,男孩子的陽剛之氣被提倡,也是男孩心理問題的再次被看見。但想讓男孩更為陽剛,靠的或許並非是體育運動,家庭角色的「各就各位」,對孩子的陽剛之氣更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