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9 15: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
今年是北京大學化學學科
創立110周年
從馬神廟到燕園
北大化學
已與時代交合碰撞110年
每一刻
都在書寫著屬於它的「時代方程式」
樹風帆、赴國難
育英才、書史篇
1910年
京師大學堂格致科化學門誕生
——正是北大化學系的前身
作為中國國立大學最早的化學系
它生於國家危亡之秋
存續民族中興之望
1910 年京師大學堂格致科(院)化學門(系)(馬神廟)
格致科化學門的有機化學教材《利希脫氏有機化學》;20世紀20年代化學實驗室
1917年,北大老校長蔡元培先生
開始在北大推行改革
國內外一批學業有成的化學家
先後來化學門任教
並開始招收研究生
1919年,化學門更名為化學系
王星拱、陳世璋、丁緒賢、沈溯明
等知名學者
先後於此執教,傳道解惑
《北大化學會年刊》1926年創刊第一期,內有北大化學會歷屆委員名單。該會建立於1922年,名譽會員為化學系的老師,主任和委員由學生擔任
為民族,培育英才
1930年,蔣夢麟擔任北大校長
並延攬留學生回國任教
曾昭掄於1931年起任化學系主任
北大化學由此邁入現代化發展階段
聘請優秀年輕學者任教
推進教學制度化改革
嚴格考試方法、推行本科畢業論文
開設軍事化學及實驗等課程……
1937年N.H.D.Bohr在北大二院大講堂演講
前排左起:5. 曾昭掄 6. 蔣夢麟 7. 波爾夫人 8. 小波爾 9. 波爾
後排中有:錢思亮、侯德榜、張子高、黃子卿、高崇熙、薩本鐵
名師雲集、思想活躍
一時人物,激蕩風雲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
北大化學隨校南遷西進
合清華南開之師
西南聯大化學學科
在困境中橫空出世
西南聯大湘黔滇旅行團教師輔導團部分教師合影(右3曾昭掄,蹲者為聞一多)
從這裡走出的
唐敖慶、曹本熹、申泮文、何炳林
陳茹玉、張滂、鄒承魯、鈕經義等學子
相繼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不斷續寫著中國化學的恢弘史章
西南聯大化學系 1942 級畢業合影
重整河山
再啟新篇
抗戰勝利後,北大化學再出發
1947年,恢復招生
1951年,接收幾十名參軍和參幹學生
協助組建我國防化兵種
1952年,院系調整
北大化學
匯集北大、清華、燕大三校化學精英
1952年建設中的化學樓
分門別類,首開先河
北大化學率先發力學科建設
起初成立四個專門化方向
無機化學、有機化學
分析化學、物理化學
在國內高校中最早創建
整個化學專業的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
為後來我國化學高等教育的發展
提供體系借鑑模板
此後,北大化學又增加了
穩定同位素化學、膠體化學、高分子化學
催化等專門化方向
學科建設初具規模
1957年,首屆放射化學專業畢業照
1961年,催化教研室合影;1964年,分析教研室合影
不懼困難、勇攀高峰
從1959年開始,邢其毅院士
帶領北大化學系師生
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
和有機化學研究所合作
開展了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的
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
並於1965年9月完成
邢其毅與多肽組教師季愛雪、李崇熙、葉蘊華、湯卡羅
同年11月通過國家鑑定委員會鑑定
1982年7月,此項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
重大基礎研究成果
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1966年12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
借改革春風
繪一流藍圖
改革開放後,北大化學迎來快速發展
健全學術領導機構
恢復高考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
重建二級學科教學和科研機構
著力提高教學水平和質量
1989年,在首批國家教育部重點學科評選中
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物理化學
五大學科全部獲評
立足基礎研究
服務國家戰略
是北大化學始終如一的情懷
分子動態與穩態結構
稀土材料化學及應用
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相繼建成
1991年分子動態與穩態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國家驗收
1991年稀土材料化學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國家驗收
徐光憲院士
在稀土分離理論及其應用
稀土理論和配位化學
核燃料化學等方面
作出了重要貢獻
1980年,第三次全國稀土化學與萃取學術討論會召開,徐光憲在會上發言
他建立的串級萃取理論
徹底改變了稀土分離工藝
從研製到應用的試驗放大模式
實現了設計參數到
工業生產的「一步放大」
使我國實現了
從稀土「資源大國」到「生產大國」的飛躍
被國際稀土界稱為「中國衝擊」
1990年徐光憲與中青年教師及研究生討論串級萃取理論及工藝計算結果
1994 年,化學系更名為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開始譜寫學科建設的新篇章
以「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
化學教育和研究機構」為目標
與國際化學研究接軌
與時代潮頭並進
2001年,應用化學專業併入
2003年,北京分子科學國家實驗室獲批籌建
2004年北京分子科學國家實驗室(籌)揭牌儀式
奮楫篤行
春風化雨
北大化學
始終以培養人才為重要使命
推動科研與教育的融合
2010年,北大化學百年之際
北大化學學院提出
「科學發展,追求卓越」的學科發展規劃
以「探索未知、傳承文明和
推動人類進步」為使命
2010年北京大學化學學科創立100周年慶祝大會
北大化學學院現有教職工192人
其中專任教師126名
中國科學院院士11人
特聘教授25人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6人
學院不斷規範人才引進位度
提高人才引進質量
曾有前輩已樹風帆
今日青年學者亦擔大任
學院現有無機化學、有機化學
物理化學、分析化學和理論與計算化學
五個研究所
應用化學、化學生物學
和高分子科學與工程三個系
學科門類齊全且布局均衡
同時,合成與功能生物分子中心
軟物質科學與工程中心
納米化學研究中心
北京核磁共振中心
四個交叉中心掛靠在學院
北京分子科學國家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分子工程蘇南研究院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三個研究基地相繼成立
為北大化學學科的教學和科研
提供了一流的平臺
營造了創新、融合、開放、共享的氛圍
2017年北京分子科學國家研究中心通過科技部論證
2017年北京大學分子工程蘇南研究院成立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學院現設四個本科專業
七個二級學科博士點
建構多元多層次的理論授課平臺
實行中英文平行開課
大小班結合
小型閱讀研討並行的模式
多門課程打通本研通道
推進國際化培養進程
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獨立思辨能力
和國際競爭力的引領型人才
科研結題報告會和畢業論文答辯
110年來
北大化學已為國家輸送
約14000名本科畢業生
6000名研究生
包括2800餘名博士生
從這裡走出來的年輕人
以國家建設和發展為己任
將星星之火帶往各處
用赤子之心與科研精神
燭照嶄新的明天
北大是常為新的
北大格致科化學門
北大化學系
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亦是常為新的
站在時代潮頭
並與之交融碰撞
北大化學將繼續傾盡全力
服務於國家民族
展望未來
北大化學將始終牢記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的使命
繼續推進北大化學學科的全面發展
為我國化學高等教育
和科學研究貢獻力量
在新時代續寫
北大化學的新輝煌
化學學院E區大樓效果圖
更多精彩
北大化學,創造奇蹟的階梯近在咫尺來來來!認識一下北大SFBC | 建設國際一流的化學生物學中心!「標號」與「殺手鐧」,北大教授把脈石墨烯產業發展致敬大師!北大院士唐有祺先生今迎百歲壽辰!來看中國手中這張 「王牌」!| 北大,稀土研究的大本營厲害!這位北大新晉院士把這事兒做到了極致來源: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校史館
原標題:《110年!》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