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美國正拉攏盟友在海灣地區組建所謂的「護航聯盟」。對此,伊朗外長扎裡夫8月12日強硬回應道,正是美國讓海灣地區變成「火藥桶」。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與日本防衛相巖屋毅日前舉行會晤,向其介紹所謂荷姆茲海峽「護航聯盟」的構想內容,要求日方「協助確保航行安全」,但巖屋毅表示,日本「將作出綜合判斷」,慎重研究是否加入。在此之前,美國已經向英法德等國發出邀請,兜售「護航聯盟」方案,但除英國和以色列外,其他盟國反應均很冷淡。
點評:荷姆茲海峽是兵家爭奪要地,素有「海灣咽喉」之稱,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近期,美伊關係持續緊張,雙方圍繞荷姆茲海峽控制權的爭奪日趨激烈。美國為維持對伊朗的高壓政策,以最近海灣區域頻頻出現商船被襲為由,積極拉攏盟友組建「護航聯盟」,確保荷姆茲海峽的「航行自由」,並試圖將其變成一種封鎖和打壓伊朗的政治外交工具,在當前無法對伊朗展開軍事打擊行動的形勢下,最大限度地對伊朗形成震懾,實現軍事手段無法達到的「政治目標」。
圍繞荷姆茲海峽,美伊角力不斷升級從地理特徵來看,荷姆茲海峽環境複雜,內有很多島嶼、暗礁和淺灘,最窄安全航道只有3公裡寬,並不適合大型軍艦快速行動,但卻是重要的貿易運輸航線,是波斯灣石油通往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數據,2018年過荷姆茲海峽的日均石油運輸量為2100萬桶,約佔全球石油消費量的21%,預計到2020年,每天由荷姆茲海峽經過的原油將翻倍,達到每天4000萬桶,可被稱作當之無愧的「石油海峽」。
目前,荷姆茲海峽主要歸屬伊朗管轄,伊朗在海峽北岸部署了重兵,設置了反艦飛彈和短程彈道飛彈陣地,可以通過岸基火力和飛彈輕易控制海峽,也可以利用水面布雷和沉船設障方法有效阻塞航道。一旦伊朗對荷姆茲海峽實施封鎖,將可完全切斷海峽向西方的石油通行,在一定程度上掐住世界經濟的命脈,為國際原油市場帶來巨大破壞性影響。
美國海軍兩棲遠徵打擊群目前在中東地區活動。
正是由於荷姆茲海峽的極度重要性,再加上與伊朗關係長期緊張,美國將該海峽視為其全球戰略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每當美伊衝突升級時,雙方就會圍繞荷姆茲海峽進行爭奪,荷姆茲海峽也因此成為多年來美伊衝突的見證者。2018年5月,美國單方面宣布退出伊朗核協議後,開始加大對伊朗的制裁,試圖通過阻斷伊朗原油出口,讓伊朗失去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並向中東海域派出「亞伯拉罕·林肯」號航母打擊群和轟炸機特遣隊,在海灣加強軍事部署,使得地區形勢迅速緊張。
面對美國的打壓,伊朗也毫不示弱,針鋒相對採取了相關舉措。上個月16日,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指揮官候賽因·尼夏特表示,美軍在波斯灣地區的全部軍事基地與航母都在伊朗飛彈打擊範圍內,美國要「十分清楚與伊朗爆發軍事衝突的後果」。8月5日,伊朗外交部長賈瓦德·扎裡夫表示,伊朗政府不會容忍美國在荷姆茲海峽的「海上挑釁」行為,假如其他國家屈服於美國壓力、不再購買伊朗石油產品,伊朗將認真考慮封鎖荷姆茲海峽。此外,不久前伊朗議會主席團成員哈什米還向媒體透露,議會正在醞釀一項在荷姆茲海峽收取「過路費」的議案,目的在於補償伊朗為守護荷姆茲海峽地區安全所作的努力。這項議案是伊朗議會為反制美國對伊朗採取制裁而擬制定的10項議案之一。由此可見,荷姆茲海峽這條關鍵海上貿易路線,已經成為美國與伊朗之間不斷升級的爭端的爆發點。
積極組建護航聯盟,企圖「一箭雙鵰」從今年5月起,荷姆茲海峽發生了一連串民用船隻遇襲事件,包括伊朗和英國的油輪,這給予了美國尋求構建多國「護航聯盟」提供了藉口,美國認為,由於荷姆茲海峽地航行安全已經受到挑戰,因此各國有必要組建一個「護航聯盟」,在海峽區域展開巡邏,來保護各自商船的航行安全。目前,美軍中央司令部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保障海灣地區原油和能源供應渠道的暢通。同時,美軍還在巴林設置第五艦隊司令部,以確保中東周邊海域的安全,但一般不會為民用船隻護航。
英國海軍目前在中東地區派遣了3艘軍艦,參與護航行動。
為此,美國開始四處遊說相關國家加入其所謂的荷姆茲海峽「護航聯盟」,以實施「國際海事安全任務」。7月16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約瑟夫·鄧福德就宣布,將在未來數周內組建「多國聯盟」,以確保中東荷姆茲海峽的交通路線安全和「航行自由」。其中,美軍將出動指揮艦並主導偵察力量,負責指揮、警戒監視和情報搜集,而盟友的軍艦則負責在指揮艦附近巡邏,為其本國的油輪和商船提供護航和海上安全保障。8月1日,美海軍中將麥可·吉爾迪又表示,美國將爭取使荷姆茲海峽90%的護航行動由盟友負責完成。
從目標上來看,美國主要是希望通過組建「護航聯盟」,改變目前對伊單打獨鬥的狀況,利用多國聯合力量,對伊朗在荷姆茲海峽的軍事行動進行最大限度的牽制和威懾,同時以整頓海峽「秩序」為由,爭取把這些年對美開始有些若即若離的盟友與夥伴重新拉回到自己身邊,為其「美國優先」政策服務。此外,由於荷姆茲海峽是多國利益的交匯點,美國建立「護航聯盟」,還可以將美伊之間的「制裁問題」巧妙轉變為涉及世界各國利益的荷姆茲海峽「航行自由」問題,從而使海峽航行安全問題複雜化、擴大化、國際化,也把制裁問題合理化,實現「一箭雙鵰」的效果。
各國反應冷淡,或將「竹籃打水一場空」雖然美國在打造荷姆茲海峽「護航聯盟」問題上雄心勃勃,躊躇滿志,並向多國發出了邀請,但從反饋情況來看,除英國外,受邀各國反應均為冷淡,積極性不高,效果並不明顯。
對於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盟友日本來說,荷姆茲海峽無論是從安全保障,還是從能源供給的角度來看都極為重要,而且伊朗也一直是日本積極發展關係的國家,雖然日本船隻曾在荷姆茲海峽附近受到攻擊,但之後並沒有再發生,因此日本並不為海峽安全形勢感到擔憂。在此次會談中,日本防衛相巖屋毅強調,目前階段最重要的是要關注海灣地區事態發展形勢,並通過外交層面努力緩和緊張局勢,而不是激化矛盾,表示將慎重考慮加入「護航聯盟」,以免與伊朗關係產生負面影響,而根據日本憲法規定,日本武裝力量只能用於自衛,現行安保法律中也只允許日本在出現威脅其存亡的「危機事態」情況時才能使用集體自衛權,而油輪遇襲不屬於「存亡危機事態」,未來也不可能發展成對日直接威脅的「重大事件」,為此,日本派遣自衛隊到荷姆茲海峽進行護航也存在重大法律障礙。
盟友對美國號召的波斯灣「護航聯盟」並不是很積極,響應者寥寥無幾。
此外,歐洲國家對美國組建「護航聯盟」倡議也整體反應謹慎,法德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不想與伊朗為敵,不願追隨美國加大對伊制裁而激化海灣地區形勢,因此明確表態不會參與美國主導的護航行動。德國政府副總理兼財政部長肖爾茨表示,在海灣地區實施保護民用通航的海軍任務「有些操之過急」,不贊成美國所主張的荷姆茲海峽「護航」行動,不會參與美國對伊朗的極限施壓。菲律賓國防部長洛倫扎納則表示,由於海軍力量有限,菲律賓將不參加海灣地區「護航聯盟」。澳大利亞對派艦船到荷姆茲海峽參加護航也反應冷淡。雖然英國正式宣布同意參加美護航行動,但也特別指出其艦隊只維護貨輪的安全,而不參與美國的其他行動。
上述這些國家對於美國倡導組建荷姆茲海峽「護航聯盟」的冷淡反應,主要出於以下考慮。首先,這些國家均認為美國的「護航聯盟」計劃對於化解地區緊張形勢並無益處,甚至還可能適得其反。由於荷姆茲海峽是世界石油運輸最繁忙的海上運輸通道,涉及到中東乃至全球各國的利益,因此儘管相關國家之間矛盾重重,但出於共同利益,都希望保持海峽通道暢通。儘管伊朗多次威脅封鎖海峽,但從實踐上來看,只是一種「底線思維」,不會輕易觸犯眾怒,採取封鎖海峽這種戰爭行動。而美國作為域外國家,過度依靠武力,不斷挑戰中東安全底線,反倒會增大地區的不穩定性,讓行駛在荷姆茲海峽的船隻不安全。因此各國都不希望海峽地區局勢升溫,更加不希望將矛頭引到自己身上。
此次美國組建的「護航聯盟」實際是其之前積極倡導的「海灣北約」的另一版本,其意圖是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這一點各國都心知肚明,看得很清楚。對於「護航聯盟」的運行模式,美國有自己的小算盤:只待在後方「揮旗督戰」,擔任指揮監視工作,而讓其它國家在一線「衝鋒陷陣」,擔負具體的巡邏任務,一旦出現艦艇與人員傷亡事故,只能由護航國「自行買單」,美國概不負責,這在當前美國揮舞全球制裁大棒導致政府信譽缺失的情況下,沒有國家願意將自己的命運綁架在美國的戰車上,因此,對於美國構建「護航聯盟」的倡議,大多數國家都是持謹慎、觀望的態度,不願過多參與,導致該構想最終很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兵韜志略是由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凌雲志為澎湃防務欄目開設的個人專欄,盤點近期重大防務事件,評點信息背後暗藏的玄機,剝繭抽絲、拂塵見金,兩周一期,不見不散)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