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10首充滿禪意的哲理詩,真正讀懂就明心見性、離開悟不遠了

2020-12-20 飛仙時空

禪詩,顧名思義,是指與念佛、參禪相關的詩,最有名的莫過於六祖惠能大師的五言禪詩《無相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歷史上還有很多詩人、高僧大德等寫過禪詩,這裡選取十首來學習。

1、三十年來尋劍客

唐·志勤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這是一首因見桃花而悟道的哲理詩,尋劍客比喻修行悟道,修行了三十年終於悟道,那是是因為年年看到桃樹落葉、抽芽、開花,從自然界的春暖花開、秋收冬藏而領悟了宇宙自然之妙道,有無相生,真空妙有,色空一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山中

唐·王維

溪清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王維是唐代著名山水詩人,被稱作詩佛,他持齋奉佛,晚年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他的詩往往很有禪意哲理。此詩寫山中景色,空靜清新,似乎清新到可以染透人的衣服。表面上看此詩是寫景,詳加分析,詩中還滿含著禪理。前二句清溪水落石出,比喻象窮道現,體由用顯,也指人之自性清虛才可見。後二句山路原本沒有雨,空翠的山色如同雨水溼人衣一樣,可以被感知,豈非隱喻著道雖無形體,但還是可以覺悟和感知的。

3、南臺靜坐

唐·守安

南臺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忘。

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緣無事可商量。

此詩描繪了禪師靜坐息思慮所達到之高境界,他整天對著爐香靜坐,已經達到心無雜念、一片空明的境界,不需要刻意去息心除妄想。內心已經無事,空靜無心,這是很高的境界。

4、琴詩

宋·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指頭在琴弦上輕拂,就能彈奏出美妙的音樂,可是音樂究竟是從哪裡生出來的呢?如果從琴中生出,那它平常放在匣中為何就不生出音樂?那琴聲是從指頭上生出的嗎?可是指頭並不發出聲音。這裡隱含的道理就是,「有」是從「無」中生出來的,有無相生是萬物生成之本。

5、廬山煙雨

宋·蘇軾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是蘇軾以山水明禪理的一首名詩,詩以對廬山煙雨浙江潮的體認寫修行悟道的歷程和境界。未悟道之前,苦苦地追求,求之不得則心中總是懷恨不能釋然。可是,一旦體驗到了佛道又是怎樣的境界呢?最開始「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在開始見到現象背後的本質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等到對一切現象都悟透之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最後還是如同王國維的人生三部曲,「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原來,體認了佛道後並無其他所得,依然還是廬山煙雨浙江潮。雖然同樣是廬山煙雨浙江潮,同樣是山是水,但經過修行去妄明心之後,才真正見到了山水的本真,此時已經釋然,達到返璞歸真的境界。

6、眾星羅列

唐·寒山

眾星羅列夜明深,巖點孤燈月未沉。

圓滿光華不磨瑩,掛在青天是我心。

寒山是唐代的詩僧,他與李白、杜甫同時代,在星光燦爛的盛唐詩人堆裡幾乎不見他的光華,不過姑蘇城外的那座寒山寺卻因他而得名。此詩以以明月喻禪心,掛在天空中那輪皎潔的明月就是禪師純淨空明的心。人的那顆真心本來就是圓滿的,本來就是充滿光華的,本來就是高高地掛在青天之上的,它本來是可以照破一切黑暗的。

7、上堂開示頌

唐·黃櫱禪師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塵勞是塵心妄念之意,摒卻塵心妄念並不是容易事,必須拉緊繩子、俯下身子在事業上賣力氣。後兩句禪師借用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獨放的品格說明了修行悟道須要刻苦,也表達了對堅志修行得成果的決心。同時此詩道出了人對待一切困難所應採取的正確態度,非常勵志,這也正是後兩句詩常常被引用的原因。

8、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古人喜歡到處題詩,用現在的話就是塗鴉,當年蘇軾在廬山西林寺的牆壁上塗鴉,題出了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很多情況下,人往往都是當局者迷,不識廬山真面目。「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描繪的是世界人生複雜而虛幻多變,使得人們普遍地難以看透事物表現背後的真相。身在廬山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從佛理角度來看,一個人受困於塵心妄念,心中充滿無明和妄見,不能夠明心見性,因而才難以洞見事物真相。

9、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晚年崇佛,其晚期詩篇有不少是表現禪境詩。飛來峰頂的千尋塔儘管高,然而還是可以攀登的。道雖然悠深玄妙,還是可以悟的。我們知道,當飛機飛上五萬米高空的平流層之後,能夠看見非常漂亮的藍天,而白雲就在下面。古人雖然沒有我們今天的科學知識,但是他們一點也不比今人缺少智慧。登山千尋塔,也比喻著明心見性的悟道,此時各種塵心妄念都不能再遮人望眼,蒙蔽人心了。

10、船子和尚偈

唐·德誠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船子德誠和尚生活在水邊,慣於以漁事喻禪,如他用「釣盡江波,金鱗始遇」來比喻求道的艱難。此詩以垂釣來比喻求道開悟,抒發了詩人在求道過程中的種種曲折與心得,同時也體現出了詩人深厚的禪學造詣。千尺絲綸,比喻求道之深切的用心,「垂絲千尺,意在深潭」。一波才動萬波相隨,則顯出江波之廣闊無垠,也是寫所求之無邊無盡。前兩句一寫深,一寫廣,正是道的兩個特徵。

後二句釣盡江波,未能得遇金鱗,說明道的求得絕非等閒輕易,然而「滿船空載月明歸」,雖然沒有獲得魚,而心中充滿光明的境界又是多麼美好,多麼讓人心醉。全詩意境靜謐清虛、深遂悠遠。

相關焦點

  • 25首哲理詩,每一首都包含一個道理,讀懂受益一生
    這些哲理隨著詩流傳下來,至今讀來,依然發人深省、讓人受教。今天,隱娘分享25首哲理詩,每一首詩都包含一個道理,讀懂會讓你一生受益。《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哲理】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未能理解知識的真諦,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去實踐,方能學有所成。《琴詩》宋·蘇軾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 王維最美的一首詩,短短20個字卻充滿禪意,很多人讀過卻不懂
    在此期間,王維寫下了一首充滿禪意的好詩,它便是《畫》: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這是一首五言絕句,非常短,全文僅20字,乍看一眼,詩人描寫的是美妙的山水風光,然而細細品味過後,卻發現根本不是那麼簡單,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 10首詠物詩,一首一個哲理,讀懂受益無窮
    詠物詩是託物言志的詩歌,通過事物的詠嘆體現人文思想。在詩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願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古人很喜歡詠物。今天,小編總結了10首具有哲理的詠物詩,如果你能讀懂的話,將受益無窮。
  • 一首超凡脫俗的唐代禪意詩,瀟灑空靈讀之忘俗,你能否悟到什麼?
    在這些禪意詩中,人們不僅能夠欣賞到詩意的含蓄唯美,更能夠感受到古人對於生活的獨特品味。由此,中華民族的浪漫與深情,也得到了最好的詮釋與傳承。臨近年底,諸事煩擾,今日就與大家分享一首超凡脫俗的唐代禪意詩,瀟灑空靈讀之忘俗,美得就像一幅畫。從中,你能否悟到什麼?他就是唐代著名詩人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
  • 什麼是明心見性?什麼是悟了?《宗鏡錄》有話說
    在東方,無論是儒家、道家或是佛家精神,都繞不過一個重要的思想內核,我們稱之為——明心見性,也就是看清自己的這顆心,了解自己的本性。但不論是認識你自己,還是明心見性,人類始終對這個神秘的自己和這個神秘的世界充滿了好奇。
  • 蘇軾離世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首尾兩句相同,道盡人生哲理
    蘇軾本人精通儒、釋、道,很多具有人生哲理的詩詞都是出自蘇軾筆下,而這首《廬山煙雨》不知道大家熟不熟悉,這是蘇軾離世前寫給自己小兒子蘇過的一首道盡人生哲理的詩。這時候的蘇軾結束了多年的海南貶謫,進而走上了回京的道路。
  • 清詩裡最有哲理的一首詩,作者更是大名鼎鼎,只要讀懂了受益匪淺
    其實除了這兩位之外,還有一位比較特別一點的詩人,那就是鄭板橋,他也是「揚州八怪」之一,而他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也是寫過了很多經典的優美詩篇,其中最為著名的還是他的這首《新竹》,這也是一首很極為抒情,也充滿了哲理的詩作,而我們讀這樣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感受到那一份深厚的哲理,只要是讀懂了一定是受益匪淺。
  • 這首唐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卻充滿了無邊禪意,瀟灑空靈
    (文·張凡)以詩話禪,以風景見性,可謂是古代禪詩中的最高境界。將心中的意境,在字裡行間中,不露痕跡地表達出來,把空曠邈遠的氣氛,在一首詩裡,描繪的淋漓盡致,使人如沐春風,乘雲直上,仿佛拋開了世間的一切煩惱,真正開啟了眾妙之門。
  • 詩詞 | 王維最具禪意的8首詩,讀一首悟一個禪理
    王維將禪意滲透進詩作中,構建起清淡的禪意風格,這同樣是王維對山水田園詩作出的一大貢獻。 ▲免費進入『古琴覓知音』圈子飯覆釜山僧 晚知清淨理,日與人群疏。將候遠山僧,先期掃弊廬。 據記載,晚年的王維,長年吃齋,詩的前四句寫詩人招待來訪僧人的虔誠。 下六句寫覆釜山僧人來到後的情景,詩人與他們一起吃飯讀書,體現了作者禮佛參禪的誠心。 王維讀經和與僧人交往,使他徹悟真正的快樂在於寂滅和涅禁,那麼,現實的生命就顯得不重要了,這使他從現實的煩惱中解脫出來。
  • 北宋文豪用鴻雁比喻作詩,充滿哲理,成語「雪泥鴻爪」出自此詩
    今天我們要欣賞蘇軾的另一首詩,以鴻雁作比喻,詩的立意新穎,僅首聯就禪意十足,充滿了哲理,讓人感慨無限。《和子由澠池懷舊》 北宋 蘇軾 澠(miǎn)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 一首充滿哲理的小詩,寫得很是有趣,讀懂了一定是會受益終生
    不過唐詩它雖然是以抒情為主,但有一些詩還是充滿了哲理,我們只要去細細品讀,照樣可以從中感受到那種深刻的哲理,這也正是唐詩又一大特色,看似很普通,但是同樣令人感動。 《全唐詩》裡收錄的作品大多都是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而且不乏還有一些充滿哲理的作品,譬如杜荀鶴的這首《小松》,那就是一首很有趣的作品,它通篇寫得很唯美,另外裡面的哲理也是呼之欲出
  • 陶淵明一首很有趣的詩,寫了四個不同的季節,最後一句還充滿哲理
    那說起最有個性的文人,我首推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他身上就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可以不為五鬥米折腰,當他在官場上無法實現自我價值時,毅然決然回到故鄉隱居,過著最純樸的田園生活,每天無非是像普通人一樣勞動,夜裡讀書寫詩。這種平淡的生活,讓陶淵明在思想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終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
  • 唐朝高僧一首哲理詩,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生就是一場艱難的旅行
    古代的文人們的作品裡,也是常常有著這種對於人生的思考,尤其是一些詩詞裡,這樣的一種思考,以及對於人生的解讀,那也是比比皆是,例如唐朝詩僧黃櫱禪師的這首《上堂開示頌》,便是一首難得的佳作,而且整首詩也是描寫得極為抒情,同時又是充滿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這樣的詩作,其實只要讀懂了,一定是會受益匪淺。
  • 唐詩裡一首充滿了哲理的詩,一千多年來,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
    那麼說起唐詩的類型,可謂是豐富多樣,各種各樣的題材都有,例如有的詩人喜歡在詩裡表達自身的一個遭遇,有的則是喜歡描寫愛情,有的則是喜歡在詩中加入自己的思想,使得詩作變得充滿哲理,能夠給人一種精神上的鼓舞,起到了一個非常好的作用。
  • 劉長卿一首充滿禪理的詩,句句有深意,讀懂就有收穫!
    ,如果換成一般的人,這個時候肯定是要傷感,要生出許多的憂愁,但是詩人不一樣,反而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寫下了這麼一首充滿禪理的詩。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這首詩寫什麼時間並沒有記載,不過從行文來看,應該是寫於後期,當時劉長卿結交了很多的隱士,終日與那些隱士高人攀談,過著一種悠然自得的生活,而這一時期也是他創作的高峰,寫下了很那些優美的詩篇;所以這首詩同樣是一首唯美,同時有著深意的作品,我們從這麼一首小詩中,其實也是可以學會很多的東西。
  • 明心見性以後要悟後起修,從色陰盡開始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以後,並不就是修行的結束;相反的,正是修行的開始。所以明心見性稱為見道位。菩薩見道、菩薩見諦,就是明心見性。悟後起修才算進入修道位。但是要想證得色陰盡、受陰盡乃至識陰盡的境界、那必須以明心見性為根本,如果沒有明心見性,而修四禪及楞嚴大定就很容易落入魔道。如果明心見性之後再來修四禪八定,就不會著魔。
  • 5歲娃陪爺爺散步寫首詠花詩,短短20個字流傳至今,後成一代高僧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介紹的也是一首小才子的作品,詩名叫《五歲詠花》,作者是唐代著名詩僧陳知玄。知玄是出身書香世家,從小就是當地有名的才子,其不少作品都收錄在《全唐詩》中,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這首《五歲詠花》。大家一看詩名就知道,這是他5歲時的作品。
  • 劉長卿這首詩恬靜和諧,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劉長卿是唐代詩人,唐玄宗天寶年間中的進士。他年輕時在嵩山附近念過書,喜歡山野村居的生活,曾經寫過「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由於經常接近僧人,劉長卿對佛家子弟的生活也很了解,甚至還結交了一些僧道人士做朋友。
  • 小詩大道理——十首哲理詩,讀懂了將受益終生!
    抒情詩字字皆情,情真意切; 敘事詩記敘往事,真實可感! 而哲理詩深沉渾厚,將哲學的抽象哲理含蘊於鮮明的藝術形象之中,篇幅雖短小,內容卻深沉渾厚。
  • 唐代才子題寫上人竹房,一首詩短短28字,卻充滿禪意
    下面介紹唐代才子題寫上人竹房,一首詩短短28字,卻充滿禪意。題道虔上人竹房唐代:李嘉祐詩思禪心共竹閒,任他流水向人間。手持如意高窗裡,斜日沿江千萬山。李嘉祐,字從一,天寶七年進士,授秘書正字。他善為詩,與李白、劉長卿、錢起和皎然等人相識。李嘉祐喜歡悠閒的生活,平時經常與一些隱士交往,讀者都很熟悉他的《寄王舍人竹樓》,其中「傲吏身閒笑五侯,西江取竹起高樓」,就抒發了一種拋卻紅塵仕宦、鍾情獨自隱居的情懷。唐代禪宗盛行,很多士大夫都願意與禪宗結緣。詩人也經常遊訪名剎古寺,向那些高僧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