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吳雪梅:「千錘百鍊」出精品
上帝給了她一雙明媚生動的笑眼,她卻用它發現了無數重要的出版選題。《中國木本植物分布圖集》《現代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每一本都堪稱經典,既反映了前沿科技,又代表著國家水平。
父母為她起名雪梅,期許她如梅花一般,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她卻用27年的時間把教育與科技出版園地裝點得滿園春色,中國出版政府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優秀中青年(圖書)編輯獎,各種榮譽如爛漫山花,分外好看。
她就是吳雪梅,高等教育出版社生命科學與醫學出版事業部主任,中國十大「優秀出版編輯」獲得者。
求精品,與科學家作者「拉鋸」
圖書編輯是一項艱苦、枯燥的工作,並不容易獲得榮譽。有的人皓首窮經,也未必能得到一次編輯重大選題的機會,也有人兀兀窮年,卻未曾享受到一次金榜題名的喜悅。而在吳雪梅的編輯生涯中,她編輯的圖書和撰寫的文章卻多次獲得出版界的國家級獎項,「還處於幼鳥學唱的小編階段」,就憑藉《現代分子生物學》贏得了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初試啼聲就技驚四座,這樣的際遇怎不令人心生羨慕呢?
這是幸運嗎?其實,好的運氣總是偏愛那些有準備的人。吳雪梅的故事也是一樣。自1992年大學畢業後,她就一直密切關注著生物學領域的前沿動態,須臾未曾放鬆,結合深入的調研,她敏銳地意識到,「生命科學的研究已經全面進入到分子水平,分子生物學課程未來將會在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而國內還沒有一套特別權威的教材,此時填補這個空白,將會獲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市場回報」。這個設想得到了高教社領導的肯定。吳雪梅馬上著手組織教材的編寫工作。她選擇了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後來成為科學院院士的朱玉賢教授作為主編,並提出了分子生物學教材的編寫原則和要求。該書出版後果然大受高校讀者的歡迎,首次印刷5000冊當年就銷售一空。目前該書已出版第5版,累計銷量已超過50萬冊。繁體字版權也轉讓給了我國臺灣的出版社。
當然,要想獲得國家級出版獎項不能光看銷量,更重要的是要靠質量。為了把這部書做成精品,吳雪梅在編輯加工、版式設計、用紙、印裝、定價等方面花了大量精力;為了讓書稿更為精練、主線突出,也更薄一些,她用了整整一周的時間,總結了將近30個例子,向作者說明一些插圖需要刪掉的原因,反覆與作者溝通,幾番「拉鋸」,這位大科學家最終被這位初出茅廬的小編說服,砍掉了200餘幅插圖,令全書的頁數大為精簡。該書後來被教育部認定為生命醫學類第一本「面向21世紀教材」。以此為範本和標杆,吳雪梅後來又策劃出版了一批「面向21世紀教材」,其中《微生物學》《動物生物學》《免疫學導論》等獲得了國家級優秀教材獎,成為國內生命科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教材。這些教材的出版和不斷修訂,有力推動了高校相應課程的持續建設。
推新書,不畏「魔鬼賽程」
好運也愛加持那些勤奮的人。吳雪梅至今還記得,2002年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來得特別早,為了迎接這場盛會,吳雪梅和她的同事經歷了一輪魔鬼賽程,從1月到5月,她們放棄了所有的節假休息時間,整個春節都是在辦公室度過的,終於在BIBF上推出他們精心編輯的《基礎生命科學》。
累,某種程度上是自找的。進入21世紀後,吳雪梅深刻感到國內生命科學教材與國際水平的差距,於是動起研發具有國際水平、同時適合國內教學需求的自編教材的念頭。《基礎生命科學》就是這一創意的試驗田。但真動起手來,大家才真切地體會到原創的不易。其中原創彩色科學插圖的製作成為最大攔路虎,為了降伏這隻猛虎,她和同事們創造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從協助作者廣泛搜集文獻資料,到編寫插圖腳本,再到根據腳本繪製草圖,最後再由真正的繪製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一名碩士生最終完成繪製。580餘幅高水平的原創彩色插圖還要經過生物學專家一幅幅地認真審查,反覆修改,最終製作出來,保證了精美《基礎生命科學》如期面世。
《基礎生命科學》的出版首發式在那屆BIBF引起了很大反響,很多外國出版機構都對該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國外同行評價它是科學與藝術的精美結合。我國臺灣的出版人當場就購買了繁體字的版權,此後湯普森和韓國出版機構也相繼購買了該書的英文和韓文版權。該教材還獲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並得到了「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資助。
自那以後,高教社生物與醫學類的版權輸出之路就越走越寬,他們出版的8種中醫學著作分別被加拿大、南非、以色列、埃及、荷蘭等國家選用,併入選「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目前,吳雪梅擔任策劃或責任編輯的圖書共有20餘種實現版權輸出,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善創新,危機中求機遇
打開《中國雉類》一書,除了可以欣賞到我國不同氣候帶、不同景觀類型有代表性的34種雉類的彩色圖片,了解到不同雉類的棲息地、繁殖、行為與生態、分子生態學的知識,更妙的是,只要掃描書頁上的二維碼,就可以聽到各種雉類清越的鳴聲。據吳雪梅介紹,該書出版後,主編鄭光美院士非常興奮,這是國內第一次把鳥類鳴聲研究成果正式發表,讓讀者可以聽到。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吳雪梅第一次因媒體融合而讓人驚豔了。生命科學與醫學出版事業部出版的《中國木本植物分布圖集》(4卷),包含了上萬種植物的分布圖及幾十萬條相關信息,是中國科學家長期研究形成的寶貴成果。當時根據其數據量大的特點,吳雪梅作為主要策劃編輯,提出對每一物種的數據進行規範標註,採用XML排版,這樣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縮短了出版周期,保證了質量,也利於實現紙質版和網絡版等多種形式的同步出版。該書出版當月其英文版就在法蘭克福書展上成功轉讓給了施普林格出版公司,該書也獲得了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
據吳雪梅介紹,雖在上世紀90年代,高教社就開始CAI課件的研製出版工作,她就參與了《普通生物學多媒體課件》系列光碟的研發出版工作,但真正走入數字出版的殿堂,還是在2003年。那一年非典疫情暴發,北京發貨的圖書外地很多高校拒收,造成不少課程沒有教材可用,也有的學生或老師被隔離,無法到課堂上課。當時高教社推出了研發中的網絡課程,免費供學校使用,受到了廣泛歡迎和讚許。吳雪梅也從危機中看到了新的機遇,在接下來的數年裡高教社積極與高校合作,助力教學模式改革和教學質量提升。2009年,她作為核心成員提出了「課程出版」新概念,並在社內率先實踐「數字課程」出版與定製應用的新型業務模式。通過版權保護和出版運營,形成了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持續利用的有效機制。近年來,生命科學與醫學出版事業部組織策劃和出版了一批「數字課程」,如北京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復旦大學的《遺傳學》、武漢大學的《微生物學》等,這些優質的數字課程為高校提供課程定製應用服務,受到廣泛好評。
其後,吳雪梅又把這種創新實踐升華為理論,以第二作者身份在《中國編輯》2015年第6期上發表了《網際網路時代教育出版新模式的思考與實踐》,該論文也獲得了「第六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全國優秀出版科研論文獎」。
如今,在吳雪梅的帶領下,生命科學與醫學出版事業部的數字出版已成為新的業務增長點,她也成了高教社數字出版與產業轉型升級的排頭兵。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