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硬碟,因其極高的讀寫速度,顯著的提高電腦運行速度以及較為親民的售價,已經成為當下DIY市場標配的明星單品了。
但是,固態硬碟作為新興產品,還有許多注意事項並沒有被人重視,導致許多人在使用過程中,無法真正享受到固態硬碟帶來的極速體驗,更有甚者,成為電腦的累贅。
今天,筆者就和大家一起聊聊關於固態硬碟的一些常用「姿勢」,讓大家享受到固態硬碟的真實速度。
1.常見的固態硬碟接口SATA、M.2以及msata
固態硬碟作為DIY單品,根據接口類型不同,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產品。所以在選購固態硬碟的時候,一定要根據電腦需求和主板接口進行挑選。
常見的固態硬碟,主要有SATA接口、M.2以及msata接口等三種物理接口產品。
SATA接口是最為常見的接口類型,幾乎所有的主板都能支持,是目前最為主流也是產品最為豐富的固態硬碟類型,絕大部分的固態廠商都有生產相關產品。SATA接口的產品,主要執行SATA標準,因而在讀寫速度上有著明顯的限制。
SATA接口
M.2接口則是原生於主板上的接口,此種接口根據總線不同,還可以分為走SATA標準的以及PCIE標準的,未來還有NVMe標準的。此種產品的特性在於,產品尺寸纖薄,根據長短不同,還可分為2230/2242/2260以及2280等四種產品,同時還有著遠超SATA接口的讀寫速度,是固態硬碟未來的發展方向。
M.2接口
至於msata接口,本質上是SATA接口,只是多用筆記本電腦中,在DIY領域很少使用。這裡就不做介紹了。
2.開啟AHCI是關鍵
AHCI,全名 Advanced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高級主機控制接口,它是 Intel 所主導的一項技術,可以發揮SATA硬碟的潛在加速功能,大約可增加30%的硬碟讀寫速度。安裝使用固態硬碟的時候,打開AHCI才能充分發揮硬碟性能。
而目前的主流主板基本都是默認開啟AHCI選項的。不過少數主板,還有以前的老主板,還得通過BIOS設置,手動將默認的IDE選項改為AHCI選項才行。
除了在主板中可以看到是否開啟AHCI模式外,也可以通過測試軟體AS SSD benchmark來確定是否開啟了AHCI。
3.4K對齊才能飛起來
4K對齊是指符合「4K扇區」定義格式化過的硬碟,並且按照「4K 扇區」的規則寫入數據。
隨著時代發展,硬碟容量不斷擴展,使得之前定義的每個扇區512位元組不再是那麼的合理,於是將每個扇區512位元組改為每個扇區4096 個字節,也就是現在常說的「4K扇區」。隨著NTFS成為了標準的硬碟文件系統,其文件系統的默認分配單元大小(簇)也是4096位元組,為了使簇與扇區相對應,即使物理硬碟分區與計算機使用的邏輯分區對齊,保證硬碟讀寫效率,所以就有了「4K對齊」的概念。
在固態硬碟時代,如果4K不對齊,不但會極大的降低數據寫入和讀取速度,還會增加固態硬碟不必要的寫入次數,影響壽命。
所以在使用固態硬碟的時候,必須先進行4K對齊,才能讓固態硬碟真正飛起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直接使用win7,8或win10系統內置的磁碟管理工具來進行格式化操作後,以實現4K對齊。也可以使用一些專業的硬碟分區軟體來實現4K對齊,例如DiskGenius(硬碟分區),分區助手等。
分區助手
同時還可以使用AS SSD Benchmark這款軟體來查看固態硬碟是否4K對齊,如上圖紅框所示,如果在1024,2048之類的數字後面帶有「OK」的字樣,說明SSD已經4K對齊。如果沒有「OK」的字樣,說明4K沒有對齊。
如果「OK」前面的數字非常的大,並不是1024,2048之類的數字,則說明在安裝作業系統時,硬碟劃分了隱藏分區。在安裝時win7系統,會自動生成100M的隱藏分區。在安裝時win8系統,會自動生成350M的隱藏分區。只要不保留C盤之前的硬碟隱藏分區,那麼「OK」前面就會顯示1024,2048之類的數字。保留的話,那「OK」前面的數字就會變得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