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生活中,近視的人越來越多,據了解,每十個高中生裡就有兩三個近視的人。
作為一個近視的人,必須要感謝現如今的近視鏡和雷射手術。那麼問題來了,古代沒有近視眼鏡,更沒有高科技的雷射手術,近視之後怎麼辦呢?
相比今天,古代人近視的可能性非常小,近視眼只有一小部分人。現代人整天面對電腦、手機、平板,肯定會導致自己的視力下降。古代人民,讀書人只佔一小部分,這一小部分不會都近視。農民日出工作,日落回家,沒有費眼睛的地方,也沒有現在這些高科技產品。
一般古人近視都是因為挑燈夜戰引起的,在古代,一般都是用煤油燈,這樣的燈光線比較弱,很容易讓人們用眼過度,從而導致近視。
據說,歐陽修就是一個近視的人,這一點在《石林燕語》中可以看出來:「歐陽修近視,讀書有時候很艱難,常常叫人別人讀,自己聽著。」
從這樣的記載中能夠看出來,歐陽修的近視度數非常高了,連讀書看字都不行了。
除了歐陽修之外,杜甫到了老年之後也是視力逐漸下降。
相比他們,大家可能更熟悉紀曉嵐。根據史書記載,紀曉嵐「貌寢短視」,簡單點說就是他長得不怎麼樣還近視。雖然是打開了仕途的大門,但是也給自己關上了視力的窗戶。
但是比較幸運的是,清朝有了眼鏡了,比唐宋時期的文人學士強多了。
清代能夠拯救近視的方法只有配眼鏡。那麼問題來了,沒有眼鏡的時候呢?人們怎麼辦?不會不管不顧吧?
其實除了歐陽修的讓人幫助之外,還可以看看中醫,中醫針灸可以緩解,一些藥材也可以明目,像覆盆子等。
如果文人學士家境清寒,吃撐不起自己治療,那麼想要學習就只能是用放大鏡了。如果是沒有放大鏡呢?《除餘眾考》中有記載:「用水滴充當放大鏡來看字,這樣就能看清了,水滴的原理和放大鏡一樣。不得不說,古人真的機智有智慧,連這樣的方法都能想到。
當然了,社會上還是會採取一些方式防止人們近視,像印刷的字體都比較大,給人們提供一些護眼設施等等。
在古代有一種枸杞燈,這種燈就對眼鏡有好處。這種燈的原材料就是枸杞,通過榨出枸杞中的油來做燈,以達到看書護目的效果。
總的來說,人們沒有那麼容易近視。在眼鏡出現之前,人們也是有方法阻止和緩解近視問題,當眼鏡出現之後,近視就更不是問題了。所以說,從古至今,人們都有方法對待近視。
最後說一句:作為近視群體的一員,我要感謝發明眼鏡的人,給他們點讚。
鹽在古代是非常金貴的,窮困老百姓要吃鹽,他們有什麼辦法?
夷陵之戰劉備一敗塗地,如果打贏又會如何?結局是否會大不相同?
在古代,「一兩銀子」約等於現在多少人民幣?看看古人的消費水平
清朝護照什麼樣?國家雖然孱弱,但護照上的字依然振奮人心
三國混亂了60年,異族為何不趁勢入侵?要等西晉建立才五胡亂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