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命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或許不是我們的親人,甚至算不上朋友,但總有一道光明陪伴在我們人生道路上的脆弱時刻,與我們攜手面對生老病終。
醫師是他們共同的名字,希波克拉底是他們共同的信仰。
上海德濟醫院就有這樣一群平凡卻執著的醫師,他們與時間賽跑,與疾病戰鬥,他們是一顆顆為生命跳動的火熱心臟,他們也有著普通人的苦辣酸甜。
急診科黃麗娜:
每天都跟死神賽跑
▲黃麗娜主任正在為患者義診
語速飛快、反應敏捷、條理清晰,這是急診科常務副主任黃麗娜給病人和同事們最直觀的印象。她雖然身材嬌小卻充滿能量,每天風風火火地進出於急診室、手術室,讓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急救。
「我們每天都是在跟死神賽跑,每一分鐘都事關生死。」
急診科不但是上海德濟醫院最忙碌的科室之一,也是最容易發生糾紛的科室之一。曾有一位七十多歲老年患者嚴重氣喘急救送院,醫生強烈懷疑心臟疾病,而患者和家屬卻堅持只是老慢支,不願做任何心臟檢查,還大鬧醫院。幾天後患者心臟病緊急發作再次入院,醫生連夜搶救,終於挽回了生命。
「在醫生的眼中,患者的生命永遠是最重要的,因為這就是醫生的使命。」
作為急診科負責人,24小時以上的值班對黃麗娜來說是家常便飯,這也讓她鮮少能有時間陪伴家人。「一些人可能會擔心工作會影響照顧孩子,但我和兒子就達成了共識,他做一個獨立的孩子,我做孩子的榜樣。」
神經外科龔德山:
常一上臺就是十幾小時奮戰
▲龔德山主任在手術室手術
神經外科醫生是24小時待命的工作,龔德山作為上海德濟醫院神經外科行政主任,經常正跟家人吃著飯,接到急救電話筷子一扔就趕往醫院。當醫生二十多年來,逢年過節全家出遊總是少了他。
「剛開始家人還有些埋怨,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龔德山說。
神經外科手術對精神和體力都是巨大的考驗,常常一上臺就是十幾個小時的連續奮戰。「怎麼辦呢?早飯吃飽,不要喝水嘛。」龔德山笑著說。雖然承擔著巨大的手術壓力,他卻每天都用笑容和樂觀的精神感染著別人。
龔德山坦言,如今醫患關係緊張,有時患者會誤解、會懷疑,甚至還會語言攻擊,但他從來不把這些負能量放心上,他總是選擇記住一些更美好的回憶。
「曾經有個6歲的小男孩,夏天貪涼在陽臺上睡覺,結果墜落摔成嚴重腦外傷。他是農村家庭,父母都是聾啞人,經濟狀況非常窘迫。我們一邊積極治療,一邊能省則省,總算把孩子救了回來。出院前的一天早晨,孩子的父親背來了一大袋黃瓜,一看就是地裡剛摘的,上面還沾著露水和黃瓜花。」這件事深深地留在了龔德山的腦海中,讓他覺得從事這份工作是值得的。
神經內科陳偉民:
醫生總是「忠孝兩難全」
▲陳偉民主任正在為患者答疑解惑
上海德濟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陳偉民從業已二十年有餘,他不但有著豐富經驗和高超醫技,還是一個「溝通達人」,再抽象的疾病,被他一解釋總會變得通俗易懂。
「神經內科經常會碰到一些疑難雜症,很多患者會不理解、不信任,這時你就要用他能接受的方式去解釋。」陳偉民舉例,「比如神經脫髓鞘疾病,患者十有八九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我就用電線來比喻,神經就是電線裡的銅絲,髓鞘就是包著銅絲的塑料皮,髓鞘溶解了,神經就開始出問題。」
陳偉民是一個耐心且負責的醫生,當患者希望加留電話、加微信時,他總樂呵呵答應。久而久之,日常工作便成了24小時不間斷服務,有時半夜患者的一個電話,陳偉民就得趕到醫院處理。「只要能給病人解決問題,我的工作就有了動力。」
陳偉民也常常感慨,自己給父母孩子的關懷實在太少。
「醫生總是『忠孝兩難全』,雖然我是醫生,可有時自己父母孩子生病了卻照顧不上。」陳偉民說,「但我們的病人也是別人的父母家人,只有我們醫生堅持了,才能守護更多人的健康。」
一件件白大褂的背後,像這樣在醫療崗位上默默堅守的人還有很多很多。
中國醫師節:
德濟為優秀青年醫師頒獎
今年8月19日是第二個中國醫師節,為了向醫師的辛勤耕耘和無私奉獻致以崇高敬意和美好祝福,上海德濟醫院/青島大學上海臨床醫學院評選出了10位優秀青年醫師,並舉行了隆重的頒獎活動。
▲神經內科主任湯建軍、神經外科張寒冰、綜合內科馮丹、藥劑科徐珊珊等四人獲得「優秀醫師獎」,上海德濟醫院執行副院長盛建華頒獎。
▲神經內科趙旻驊、骨科臧雨峰、神經康復醫學科楊春凌、麻醉科付君祚獲得「護士心目中的好醫生」,上海德濟醫院副院長楊洪傑頒獎。
▲癲癇內科王曼、神經外科王昌輝獲得「醫師學術獎」,上海德濟醫院院長郭輝頒獎。
▲獲獎醫師們和上海德濟醫院院長郭輝合影留念。
「從醫之道:自為人始、自心願起、自誓言起。」上海德濟醫院祝所有醫師們都能實現心中理想:行最好的醫術,做最好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