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結束以前,特效藥能出現是大家的希望,但也可能不會出現。」重慶醫科大學藥學院鄭航副教授說到。他解釋到,人類歷史上的歷次病毒疫情多數不是靠特效藥的出現結束的。針對新冠病毒感染的診斷、預防、治療手段的全面研發和應用,以及結合流行病學調查的整合施策,可能才是治本之道。
鄭航
新冠肺炎特效藥的研發難點在哪?
一般來說,新藥研發共分為4大階段,包括藥學研究、藥理毒理研究、上市前臨床研究以及上市後臨床研究階段。一個突破性新藥的研發平均需要15年時間,15億美元。而上市前臨床研究在整個新藥研發中的成本和時間的分量均各佔三分之二左右。
而本次新冠肺炎特效藥的研發,從種類上來說,屬於抗病毒藥物的研發。「抗病毒藥物的研發,一直是新藥研發的難點,因為病毒的結構特點、繁殖方式以及易變異性,導致抗病毒特效藥物研發麵臨天然挑戰。」鄭航副教授說到。
另一方面,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緊急性和新藥研發周期的漫長性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增加了特效藥物研發和臨床試驗開展的困難,也影響到了研究者和企業的積極性。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瑞德西韋曾經被認為是「人民的希望」,但是在中國的臨床試驗因為多方面原因沒有得到陽性結果。在美國的臨床試驗顯示其雖然對新冠肺炎的病死率沒有顯著的改善,但有助於病人的恢復,因此美國批准其緊急上市。但這個藥物目前顯示的治療效果有限,還不能稱為特效藥。
目前臨床應用的相關藥物都不能稱為特效藥,或者療效存疑,或者有效性有限,或者僅起輔助治療作用。另外,也有一些實驗室宣布有潛在的特效藥在研發中。但新藥研發是一個系統工程,長期過程,從實驗室到患者的歷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同時,冠狀病毒本身對人類並不是一個全新事物,我們不是在從頭起步,針對冠狀病毒的研究,已經持續了多年,有一定的理論積累和成果儲備。加之我國正加速新藥研發審批體系和應急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從國家層面對相關企業和相關研發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保障。相信在全球突擊公關的背景下,各個國家共同努力對抗疫情,在不遠的將來能夠有突破進展。
此外,鄭航副教授還認為,不能把新冠疫情的結束僅僅寄托在特效藥的出現上,對疫苗的研究越來越成為現在的焦點。
我國新藥研發吸取的經驗教訓
鄭航說,本次疫情提醒我們,要完善在社會治理中長期重視重大傳染病防控工作,尤其是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重視對重大傳染病研發能力建設。加大相關科研經費的支出,建立完整的科學培養人才體系,防止人才流失造成的研究脫節。
二是要重視對重大公共衛生危機下藥物研發以及臨床試驗開展的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在以往應急管理體系的基礎上,加強法律和制度保障,有效連接防、控、治三環節,實現全鏈條的疫情防控。
三是要重視遠程、人工智慧、大數據在新藥研發中的應用發展。目前,全球已有100多家企業在探索用於研發新藥的AI方法,諾華、輝瑞、葛蘭素史克、禮來等知名藥企正積極嘗試探索與人工智慧企業合作。
專家簡介
鄭航,重慶醫科大學藥學院副教授,天津大學衛生事業與藥事管理專業博士。主要從事藥品政策與法規研究、藥物臨床及經濟學評價研究,十餘年醫藥研發及臨床試驗管理從業經驗。
責任編輯:露露君
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藥智網立場,歡迎在留言區交流補充;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文章作者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