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出生後滿一個月,古時稱為「彌月」,今俗稱「滿月」。滿月之日,家人為嬰兒辦「滿月酒慶賀」,謂之「做滿月」。此風俗從漢代起就有記載,一直沿襲到現在。
滿月這天,舊俗要給新生兒剃胎毛,又叫「剃毛頭」。也有的人家選擇個吉日,為新生兒剃頭。舊時民間選擇吉日有個口訣,叫「初七、十三、二十三,初八長命十五安」。剃毛頭時,一般由祖母抱著,屆時請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剃頭師傅上門來剃,這樣,在嬰兒熟悉的環境中可不致嬰兒哭鬧。舊時還用一把小刷子蘸點水,悄悄灑在剃頭師傅的後背上,謂在給嬰兒剃頭時,嬰兒不會「護頭」。當剃下第一刀胎毛後,隨即用事先備好的一小撮狗毛、貓毛與之混為一團,用紅線繞成團,掛在嬰兒床頭的帳鉤上,俗稱為「可壯娃娃的膽」,使嬰兒「好養活」。還有的人家將胎毛揉成團,裝入一個小布包,縫在小兒的背心上。民間認為:發如血餘,血為精氣之本,佩戴在身上,不會遭到外來的侵襲,同時,對小孩來說,也有「盡孝」的含義。舊時的《老經》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從孩子的幼嬰時期就開始重視「孝」的教育,應該說是中華民族道德傳統的特色。當然,說頭髮乃人的「精氣之本」,倒也未必有什麼理由。
舊時的揚州理髮師傅給嬰兒剃胎毛時,多連嬰兒的眉毛一同剃去,俗稱將來孩子可長成一個眉清目秀之人。對於頭胎生的孩子或多年不育的婦女生子,還要在嬰兒頭頂上保留下一塊桃子形的胎毛,以便日後梳成「蒜苗辮子」,一是表示父母有望子成龍的期盼,二是舊時作為嬌慣之子的標誌。有的人家因前一胎,甚至前幾胎所生的嬰兒未能成活,故在後生嬰兒的腦門上留個桃,並在後腦勺上又留一小撮「鴨尾巴」,俗稱「前桃後鴨」,「桃」,有「避邪」之意;「鴨」,與「押」同音,即祝願胎嬰兒能被「押」住,不致「走(夭折)掉」,故這撮胎毛又被稱為「百歲毛」。還有些嬌慣孩子的人家,在男嬰出生後,擔心其不易成活,則讓其留長髮,作姑娘打扮,俗說可躲過「命捉」之災,俟其十二歲時才剃掉長發。剃髮時還擇吉日,舉行儀式,親友相聚慶賀,大辦筵席,眾親友給孩子買衣物,從頭到腳煥然一新。
舊時嬰兒剃過胎毛後,用熟雞蛋剝去蛋殼,在嬰兒頭口旋轉,稱「打胎頭」。然後將打頭蛋給鄰裡家眾小孩分食,俗以為可使之和睦相處。
滿月是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個喜慶日子,諸親友都要慶賀,並辦「滿月酒宴」。所送的禮品有花布、小衣裳、手鐲、腳鐲等。外婆送的禮品往往是最講究、最豐富的。舊時,外婆家都要給外孫做兩三頂帽子:一頂帽子的前簷用絨線繡成大壽桃、荷花蓮子藕等圖案,這種帽子沒有頂,戴在頭部的周圍;另一頂是冬天戴的「狗頭帽」,帽子上有兩隻「耳朵」,前邊釘上兩眼睛,帽沿上嵌著羊皮毛;還有一頂是風帽,帽的周圍嵌著「八仙」和「和合」等銀片裝飾件,有的則嵌著瑪瑙、翡翠雕刻的螃蟹、算盤、八卦、福祿壽三星等工藝品,帽邊釘上一排珍珠,帽後釘著排小鈴鐺,帽子底邊上也釘有兩顆略大一點的小鈴鐺,五顏六色,十分精緻。此外,還要送給外孫幾雙鞋、襪等等。
滿月這天早晨,有的人家吃「圓子」,祝小兒將來「中狀元」;有的人家吃「喜面」,祝小兒「長命百歲」。滿月酒宴多在晚間,菜餚豐富,親友們舉杯祝賀。席間,產婦抱著新生兒,輪流向親友問好,並按照新生兒的口氣,逐一稱呼來賓。來賓和親友也紛紛向新生兒送「紅包」見面禮。
嬰兒滿月後,外婆要接產婦回娘家吃「滿月飯」,給小孩「移尿窩子」(寓小孩不再在床上拉屎撒尿的意思)。這次產婦回娘家,一般要持續十天半個月。有的外婆,還在新生兒剛進門時,用家中的火叉輕輕拍打新生兒身上兩下,俗說可預示小孩身體健壯,不會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