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說,女人生孩子非常辛苦,生完孩子女人的健康也基本毀了,怎樣才能避免呢?從中醫來看,之所以女人生孩子而健康受損,根本原因是傷損了氣血,兼及五臟。如果要從懷孕開始,及時中醫調理,既能補益氣血,安胎保胎,又可幫助順產,何樂而不為呢!
有的人懷孕後非常緊張,甚至焦慮,就怕自己的行為傷著胎兒,百般小心,各種憂慮。其實,孕婦不是病人,孕婦並沒有生病,順其自然即可。
按中醫道理來說,媽媽懷孕時的體質即決定著孩子的先天體質。如果懷孕時出現極大的情志刺激,比如大怒大悲,或者受到驚嚇恐懼刺激,導致心神失養,這樣的狀態就可能影響到胎兒的心神發育,導致心氣不足,心神發育障礙,就可能導致孩子出現神志方面疾病,包括癲癇、智力障礙等。
當前幼兒的過敏非常多見,這是幼兒先天體質太差,對外界的刺激易產生過度抵抗反應。此種體質與孩子媽媽的體質息息相關,特別是媽媽懷孕時的體質有密切關係。
由此,為了自己孩子的健康,女孩子一定要先調理好身體再懷孕,並且懷孕時千萬注重健康,需知自己的健康決定孩子的先天。
北宋醫家劉元賓說:「血衰氣旺定無娠,血旺氣衰應有體。」孕婦要養胎或安胎,一定要使血旺而氣衰,則胎元穩固;相反,若孕婦血衰而氣旺,則血不能養胎,其胎易墜。
滑胎俗稱小產、流產,當前甚為常見。分析其原因:或母體虛弱,衝任虛損;或胞宮虛寒,胎不能長;或精子陽氣不足;或房事不節,暗傷胚胎;或登高傾跌,血瘀阻滯;或負重過勞,傷損肝腎;或嗜食辛辣,火氣暗動;或七情過極,臟腑內損。因此,懷孕後需慎起居,節飲食,戒房事,暢情緒。
俗語:胎前宜涼,產後宜溫。胎前氣血旺盛,氣有餘便是火,故宜清熱以安胎;產後氣血俱損,氣不足便是寒,需溫補氣血。但此非絕對,需病人的具體情況具體辨證。比如:胎漏有屬熱,亦有屬寒,故安胎不可濫用寒涼。否則,寒涼傷損陽氣,陽氣失其升提,反易致墜胎。關於此理,清代明醫黃元御論之最詳。
懷孕後若有任何不適,儘量不要濫用藥物,若病情輕微,可選擇針灸,既有速效,又無傷損。針灸通過刺激經絡穴位,可以達到平衡陰陽,調和臟腑,疏通經絡,暢和氣血,扶正祛邪,安定神志的效果。
比如妊娠後出現胎動不安,可針內關。針灸後衝任二脈調和,胞宮氣機健旺,胎兒自安。
治療孕婦因脾胃虛寒而痰飲內阻、濁氣上逆引起的嘔吐。若不想吃中藥,則可針刺內關、印堂、足三裡,多效。
針灸人都知道,孕婦禁針合谷、三陰交。南北朝大醫徐文伯補合谷、瀉三陰而孕婦墜胎,那麼按醫理來分析,若補三陰而瀉合谷,豈不是可以安胎?
三陰交屬脾經,又交通肝腎二經,屬陰血,孕婦以血養胎,血可補而絕不可瀉。合谷為大腸經原穴,通肺,主氣,氣當瀉不當補。補合谷而瀉三陰,則血衰而氣旺,故墜胎。
針補合谷而瀉三陰,能使血衰而氣旺,故胎墜;若補三陰而瀉合谷,當有安胎之功,唯需手法精熟之良醫操作,否則,孕婦最好不針合谷、三陰。
從中醫來看,是因為社會普遍重視孕婦的營養,導致孕婦吃的太多,營養太好,但因為孕婦運動減少,陽氣氣化不利,導致營養物質積滯於體內,變成陰濁。陰濁內滯,不但是形成三高的病理因素,還會消耗陽氣,因為機體排出這些陰濁需要加強氣化。
用針灸調理臟腑氣血,疏通經絡,即可降低血糖。董老師常取足三裡、陰陵泉、太衝、太溪諸穴,連續針三五次即可。董老師的夫人在懷一胎時出現血糖升高,董老師即給針了三四次,再查血糖,已經恢復正常。
❖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說: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參半夏丸主之;
❖明末清初大醫傅青主有保產無憂散,一般用於懷孕七個月後及臨產前,可防治難產。董老師臨床常用此方治療孕婦諸不適,良效。此方用量極輕,配伍平和,不傷胎氣。且有活血、益氣、行氣之功,特別適合於產前預服,能幫助產婦血氣流動,達到助胎順產之功。凡欲順產者,皆可考慮於懷孕後期服兩付。
其方:
當歸8,川芎8,菟絲子8,厚樸10,白芍10,枳殼3,羌活3,浙貝(打碎)5,荊芥5,生黃芪5,艾葉5,炙甘草3,生薑兩片。(單位皆為克)
傅青主自述:「未產能安,臨產能催。偶傷胎氣,腰疼腹痛,甚至見紅不止,勢欲小產,危急之際,一服即愈,再服全安,臨產時橫生逆下,服之奇效。」
清朝名醫程國彭認為此方:「婦人臨產,先服一二劑,自然易生。或遇橫生倒產,甚至連日不生,速服一二劑,應手取效。永救孕婦產難之災,常保子母安全之吉」。
清代《濟生簡便方》一書言:「此方專治一切產症,未產者能安,臨產者能催。倘有懷孕者,不拘月份,偶傷胎氣,腰疼腹痛,服之即愈。其有血下,勢欲小產者,危急之際,一服即效,再服全安。或十月正產者,交骨不開,橫生逆下,致六、七日不產者,服此藥立刻即下。或嬰兒死於腹中,服之即下,保全產母之命」,「如臨月二三日前,覺行動不便,預服可保萬全。此方乃異人所授,奇效無比,活人無數,萬勿輕忽。每用不過一二劑。」
保產無憂散既能安胎,又可催生,還能轉胎,善治一切胎產諸症,據臨床報導,其方矯正胎位,成功率達80%以上(若能配合針刺至陰穴,成功率當可達到100%)。
但孕婦體質有陰陽盛衰、虛實寒熱、氣虛腎虧之不同,故治病當詳審病情,因證處方,此方不可濫用。
董老師曾治療一位孕婦,懷孕兩個月後突然下陰流血,急用
❖黃元御治胎漏的桂枝地黃阿膠湯,其方:
炙甘草6、生地9、阿膠9(烊)、當歸9、桂枝9、白芍9、茯苓9、丹皮9,一付即血止。但出現下腹不適,隱隱作痛,再用:白朮10,陳皮10,砂仁10,當歸10,炙甘草6,蘇葉10,大腹皮10,茯苓10,藿香10,生薑三片,枳殼10,(單位:克)
覆杯立效。
臨床工作中董老師常用黃元御的桂枝地黃阿膠湯治療孕婦漏血,屢用屢效,值得重視。
民國大醫張錫純云:愚於千百味藥中,得一最善治流產之藥,乃菟絲子是也。此藥善治先兆流產、習慣性流產,有補腎安胎之妙。
艾是一味好用的中藥。從文字學考證,艾與「乂」通。乂的本義是治理,由乂及艾,引伸出「安寧」的新意。故有安胎之效。
阿膠有安胎之功,胎漏時可辨證施用,若胎兒正常,建議不可濫用阿膠。
取烏骨母雞一隻,取其肉,切碎;糯米90克;淡豆豉30克;混合加水煮成粥,臨熟適當加鹽、蔥白、胡椒粉,空腹食之,即有安胎之效。
建議適當散步,使周身微汗出,能改善體質,調和營衛,鼓舞正氣,正旺則邪自退;不建議冷敷,容易引邪入裡;
可用蘇葉煎水趁熱外洗局部,能宣散風邪,亦可內服,蘇葉本身即有安胎之效;
亦可針大椎、風池、風府、外關諸穴,最能宣散風邪。
孕婦痔瘡高發,因為懷孕時子宮壓迫,容易導致指肛門周圍的靜脈血液回流不佳,靜脈就會突出來,形成痔瘡。更兼黃體酮分泌增多,使胃腸蠕動減慢,糞便停留於腸腔時間較長,引起大便乾燥,形成便秘,易誘發痔瘡。董老師用針灸治療妊娠痔瘡,療效甚高。取支溝、照海、足三裡通便;更針百會、二白改善痔瘡症狀。
提供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用新鮮的無花果葉250克,加水1000毫升,煮沸5分鐘後,置於患處下方燻蒸。待藥液溫度下降至能耐受時,再用藥液外洗患處。早晚各1次,每次燻洗30分鐘許。多可速愈。無花果葉無毒,安全可靠,亦可用於孕產婦痔瘡。
懷孕了並非生病,因此不要把孕婦當成病人。
孕婦不能整天躺著,拼命吃喝,這樣會導致孕婦的氣血平衡失調,進而傷及胎兒,因此孕婦可照常工作、學習,並適當活動,但需避免緊張、壓力、焦慮、憂愁、煩惱、憤怒等不良情緒。
孕婦應該注意幾點:
❖調暢心情,多些快樂,忌怨恨惱怒煩憂愁等負面情緒與心理。孕婦不可大怒,最傷胎氣;
❖忌勞累及劇烈體育運動,避免耗氣過度,若陽氣不能升提,會導致先兆流產;
❖需適當活動。
曾看到一則新聞,女子懷孕時天天喝飲料,寶寶三個月來「例假」,三歲時乳房開始發育。其媽媽懷孕時每天都喝橙汁、核桃露等飲料。若不知持養,行為邪僻,涵養出的胎兒亦必如此。
懷孕期間不僅要調理飲食(亦包括不可濫吃平時極少或不吃的食物,如蛇、果子狸等動物),養足氣血,更需注意將養中正平和之氣:勿邪視,勿邪聽,勿邪思,勿邪為,這足以養正。孕婦若能養得一身浩然正氣,其胎氣自正;
女子懷孕,一定要有充足的氣血。女子以血為本,血為氣之母,血旺則氣旺,氣血健旺則胎兒化源充足,自然生長順利。有某病人來告知,因做試管嬰兒,隔天抽兩管血,結果越抽血頭越暈,最終懷孕失敗。
❖懷孕的女子一定要養血,建議儘量子時入眠,忌濫抽血化驗,以防耗傷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