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記載30年的「相冊」,感動了很多人,特別是那些親歷者。
這30年,是歷史,又是現實。在「改革開放」這一大時空裡,「歷史」與「現實」融於一體。由中央文獻研究室和重慶市委、浙江省委、雲南省委、南京市委聯合攝製的30集大型電視文獻片《中國1978―2008》,自2008 年12 月起,在中央電視臺和北京、重慶、浙
江、雲南、南京、上海東方、中央教育等15家電視臺播出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反響。
有聲有色的記錄
「我們的政治語言,理論著作,很多西方人是看不懂的。」外交部翻譯室原主任施燕華說,「這部片子避免了這個缺陷,用大眾的樸素的話,用親歷者的語言,用鄧小平同志自己親口所說,講了一些大的問題。」
解放軍電視中心副總編輯徐海嬰的評論是:「這是一部有聲有色的記錄。沒有這樣一個按照時間維度,娓娓道來的電視片,就不能確認我們記憶的完整性。因為這是國家30年的相冊,也是具有相冊意義的記憶。」按照中國記協名譽主席、人民日報原社長邵華澤的說法,「這樣運用編年史的方法,以藝術的形式再現我們共同走過的這30年,是一個新的領域。」
親歷者的感動
電視文獻片濃墨重彩地講述了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貢獻,我國的改革開放是以這次歷史性會議為標誌起步的。邵華澤是這段歷史的親歷者,他特別讚賞這部電視文獻片對這次全會的由來所作的介紹。他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的很多鋪墊,包括一系列的出訪,一系列的調查,一系列的矛盾,各種準備工作特別是中央工作會議,這部片子都展示了。這就有力地說明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和決策不是一個偶然,而是適應了歷史的潮流,適應了人民的需要,適應了國家發展的要求,是歷史的產物。」
1999年國慶大閱兵的總指揮李新良從電視文獻片中再次看到鄧小平閱兵的場面,十分激動。這位北京軍區原司令員說:「我是一個老戰士,經歷了解放後我軍建設的各個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後軍隊的現代化建設成就很大。國慶50周年閱兵,90%以上的武器裝備都是我們國家自主研製生產的。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將展示更多我們研製的新裝備,特別是海軍、空軍,大家將來看了以後,將有一種非常自豪的感覺。」
重要的經驗,在於走什麼樣的道路
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看這部電視文獻片,給人們留下的思維空間更大。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科揚說:「在這個背景下,思考中國改革開放30年,思考什麼問題呢?一個國家,特別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要振興,應該走什麼路?是走西方的路,還是走我們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就要研究、總結歷史。這個就是治國與讀史的關係。」
原中顧委副秘書長黎虹認為,建國後60年,可以分前30年和後30年。前30年實際上是如何對待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問題。後30年實際上面臨要不要改革開放,要不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讓歷史告訴未來
全國黨建研究會會長、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虞雲耀說:「從歷史經驗當中,把它的客觀規律,把它的深層次的東西揭示出來,留給後人,這件事情太重要了。」施燕華認為,對於年輕同志,特別是80後,這部片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國防大學原副校長侯樹棟也認為,對於我們開闢的這條道路,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這部電視文獻片本身就起到這樣一個作用:對於糊塗人,是一種教育;對於站在我們對立面的人,就是一場交鋒。